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书法教学
【作者】 久 白
【机构】 (青海省尖扎县民族中学)
【正文】摘 要: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书法教学工作就是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书法教学即“培根铸魂”。我校重视书法教学工作,开设书法社团,逐渐形成我校特色的书法教学模式:坚守一碑一帖,坚持临帖,临创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关键词:“培根铸魂”;坚守一碑一帖;坚持临帖;临创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2014年10月、2016年5月,总书记分别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两次重要讲话都已成经典文献。2018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也对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此次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参加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再次彰显了对相关工作的高度重视。(1)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上好书法课,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指示最好的体现。多年来我也一直在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书法教学,并形成了符合我校书法特色的一些浅显见解。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书法教学的关注和思考。
一、书法教学即“培根铸魂”
2019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在此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恩格斯论述文艺复兴运动的一句话,说明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恩格斯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的确,“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
上好书法课,就是素质教育,就是实现“双减”政策,就是培养习近平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就是“培根铸魂”。
二、书法教学即“坚守一碑一帖”
初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小学阶段无法相比的。七年级七个学科参加期末考试;八年级六个学科参加期末考试,两个学科提前中考;九年级八个学科参加中考。而且按国家课程标准,书法课每周只开设一节,初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学好书法呢?初中生不可能像书法本科生一样篆、隶、草、楷、行五体皆通,只能选择其中一种书体学习。
选哪一种书体更适合初中生的情况?在书法社团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选择隶书更适合初中生。而且是《汉.史晨碑》。清方朔认为《汉.史晨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汉.史晨碑》特点之一是斑驳感明显,就像铁块在空气中长期裸露,被氧化腐蚀一样,不像隶中之称的“小家碧玉”的《曹全碑》那样静态书写,精准度相当高。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书法功底几乎没有,都是一张白纸,选择《史晨碑》,讲究不多,学生易上手。学生初握毛笔,手都有颤抖感,更加契合《史晨碑》书写时颤抖,涩进,更有利于表现碑中的斑驳感。
所以,初中生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坚守一碑一帖,坚守《汉.史晨碑》,学生易于上手,易于掌握书写的技法,易于保持对书法的兴趣、热情。
三、书法教学即“坚持临帖”
书法教学临帖中,我让学生首先关注的是字的形状,即实临阶段。《史晨碑》的字形形状大体是扁形的,因此临帖时,力求与碑帖中的字的大小、粗细、高矮保持一致,越像越好。还要让学生认识《史晨碑》是标准分书,有标志性的雁尾。
其次,《汉.史晨碑》笔法是篆籀笔法,从起、行、收都保持中锋行笔,只有中锋,束毫,才能使笔毛不散;束毫之后,笔力更加浑厚、挺健。在书写中,还要加强提按,观察笔毛的方向,同时还要及时调锋,力求笔毛的收束与挺健,中锋行笔。
再次,“授之以渔”。临帖时,要求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对照。每临作,将临作与字帖作对照,找出与原帖的差距,在下次临写时改正。字帖是最好的老师。反复临帖,最终形成书法的肌肉记忆,授之以临帖之法,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书法奠定基础。
坚持临帖,让每周一节的书法课,学生都能从中学有所获。
四、书法教学即“临创结合”
临帖的最终是为了书法创作,所以在实临一定阶段后,就进入意临阶段,即“临创结合”。临习时,有意打破原贴内容的顺序,按照字的大小、高矮、粗细搭配进行重组,根据需要的对某些字进行收放、浓枯的处理,从而形成一定的章法结构,为下一阶段书法创作做铺垫。
1、细微变化有趣味
书写者在临写时,在忠实于原帖前提下,通过运笔增加一些小动作:打破常规处理,间架结构解构重组,不但不损害书法的传统艺术神韵,反而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灵动性。
2、墨象变法造气氛
书法书写中,墨不离水,水能使笔毛富有弹性,能充分展现书写者的性情。墨色浓、枯制造对立统一,用墨块、并笔营造高潮,丰富书法作品技术语言,形成跌宕起伏的艺术境界。
3、谋篇布局显章法
临摹一种碑帖,除了关注该帖的笔法之外,还要取它的谋篇布局,如原帖是整齐、端庄,临创时就要整齐、端庄;如是乱石铺街,临创时就要乱石铺街。《史晨碑》原帖是整齐、端庄,临创时就整齐、端庄。
临创这个阶段,对初中生来说,要求较高,不可强求,重引导,旨在提高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爱好。
总之,学习书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最大的感受是坚守临帖,临写阶段,切不可朝三暮四更换碑帖,一旦选定碑帖,深入临摹,研习其精髓,学而善化,就一定会有所得。书法教学一直是我探索的课题。记得我初任学校书法社团教学工作时,校长曾鼓励我:你也许成不了书法家,但你培养的学生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书法家。我一直牢记校长的叮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国网《“四个坚持”,习近平对文艺创作、学术研究提出新要求》,人民日报2019.03.05
[2]中国网《“四个坚持”,习近平对文艺创作、学术研究提出新要求》,人民日报2019.03.05
关键词:“培根铸魂”;坚守一碑一帖;坚持临帖;临创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2014年10月、2016年5月,总书记分别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两次重要讲话都已成经典文献。2018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也对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此次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参加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再次彰显了对相关工作的高度重视。(1)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上好书法课,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指示最好的体现。多年来我也一直在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书法教学,并形成了符合我校书法特色的一些浅显见解。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书法教学的关注和思考。
一、书法教学即“培根铸魂”
2019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在此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恩格斯论述文艺复兴运动的一句话,说明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恩格斯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的确,“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
上好书法课,就是素质教育,就是实现“双减”政策,就是培养习近平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就是“培根铸魂”。
二、书法教学即“坚守一碑一帖”
初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小学阶段无法相比的。七年级七个学科参加期末考试;八年级六个学科参加期末考试,两个学科提前中考;九年级八个学科参加中考。而且按国家课程标准,书法课每周只开设一节,初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学好书法呢?初中生不可能像书法本科生一样篆、隶、草、楷、行五体皆通,只能选择其中一种书体学习。
选哪一种书体更适合初中生的情况?在书法社团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选择隶书更适合初中生。而且是《汉.史晨碑》。清方朔认为《汉.史晨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汉.史晨碑》特点之一是斑驳感明显,就像铁块在空气中长期裸露,被氧化腐蚀一样,不像隶中之称的“小家碧玉”的《曹全碑》那样静态书写,精准度相当高。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书法功底几乎没有,都是一张白纸,选择《史晨碑》,讲究不多,学生易上手。学生初握毛笔,手都有颤抖感,更加契合《史晨碑》书写时颤抖,涩进,更有利于表现碑中的斑驳感。
所以,初中生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坚守一碑一帖,坚守《汉.史晨碑》,学生易于上手,易于掌握书写的技法,易于保持对书法的兴趣、热情。
三、书法教学即“坚持临帖”
书法教学临帖中,我让学生首先关注的是字的形状,即实临阶段。《史晨碑》的字形形状大体是扁形的,因此临帖时,力求与碑帖中的字的大小、粗细、高矮保持一致,越像越好。还要让学生认识《史晨碑》是标准分书,有标志性的雁尾。
其次,《汉.史晨碑》笔法是篆籀笔法,从起、行、收都保持中锋行笔,只有中锋,束毫,才能使笔毛不散;束毫之后,笔力更加浑厚、挺健。在书写中,还要加强提按,观察笔毛的方向,同时还要及时调锋,力求笔毛的收束与挺健,中锋行笔。
再次,“授之以渔”。临帖时,要求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对照。每临作,将临作与字帖作对照,找出与原帖的差距,在下次临写时改正。字帖是最好的老师。反复临帖,最终形成书法的肌肉记忆,授之以临帖之法,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书法奠定基础。
坚持临帖,让每周一节的书法课,学生都能从中学有所获。
四、书法教学即“临创结合”
临帖的最终是为了书法创作,所以在实临一定阶段后,就进入意临阶段,即“临创结合”。临习时,有意打破原贴内容的顺序,按照字的大小、高矮、粗细搭配进行重组,根据需要的对某些字进行收放、浓枯的处理,从而形成一定的章法结构,为下一阶段书法创作做铺垫。
1、细微变化有趣味
书写者在临写时,在忠实于原帖前提下,通过运笔增加一些小动作:打破常规处理,间架结构解构重组,不但不损害书法的传统艺术神韵,反而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灵动性。
2、墨象变法造气氛
书法书写中,墨不离水,水能使笔毛富有弹性,能充分展现书写者的性情。墨色浓、枯制造对立统一,用墨块、并笔营造高潮,丰富书法作品技术语言,形成跌宕起伏的艺术境界。
3、谋篇布局显章法
临摹一种碑帖,除了关注该帖的笔法之外,还要取它的谋篇布局,如原帖是整齐、端庄,临创时就要整齐、端庄;如是乱石铺街,临创时就要乱石铺街。《史晨碑》原帖是整齐、端庄,临创时就整齐、端庄。
临创这个阶段,对初中生来说,要求较高,不可强求,重引导,旨在提高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爱好。
总之,学习书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最大的感受是坚守临帖,临写阶段,切不可朝三暮四更换碑帖,一旦选定碑帖,深入临摹,研习其精髓,学而善化,就一定会有所得。书法教学一直是我探索的课题。记得我初任学校书法社团教学工作时,校长曾鼓励我:你也许成不了书法家,但你培养的学生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书法家。我一直牢记校长的叮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国网《“四个坚持”,习近平对文艺创作、学术研究提出新要求》,人民日报2019.03.05
[2]中国网《“四个坚持”,习近平对文艺创作、学术研究提出新要求》,人民日报2019.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