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数学对话式互学课堂的有效策略探索

【作者】 高 洁

【机构】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朝晖初中)


【正文】  摘 要:师生课堂互动对话式教学一起是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本文主要探索师生互动对话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相互交流、相互理解、转变角色等看法,寻求师生间的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初中数学;对话;互学课堂;探索
  学会合作,学会交往时当代社会对人的全面素质的要求之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学生没有或者很少主动提出问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几乎已经成为课堂互动的全部。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只停留在表面,种种现象严重阻碍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课堂效率的提升。“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教学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一种沟通与合作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话式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一、对话式式互学课堂的概念界定
  对话式互学课堂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是指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质,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索为特征,以问题为核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进行对话教学的学习活动过程,通过这样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创造、生成的对话课堂的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以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话式互学课堂既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又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
  二、激趣策略:引领学生想对话
  (一)猜测式激趣:“猜”中孕育对话
  一上课,就用“猜测”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进入对新课的学习,孕育精彩对话。
  【案例1】在讲到追及问题时,学生对追的过程很难理解,如果只靠黑板上图形的分析或者是PPT的演示,学生可能很难理解,特别是中等偏下的学生,我就让学生和我一起演示追赶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得看到这个过程,然后再结合课件,再来讲解例题,这样就降低了例题的难度,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游戏式激趣:“玩”中孕育对话
  中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不长,稳定性差,对学习目的、意义缺乏认识,学习主动性还不强,仍处在直接兴趣阶段,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
  【案例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组》这节课的教学中,设立解方程比赛,小组与小组之间比赛,用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积极性,提高正确率,一些典型的错误也在这样的课堂形式中,变得记忆深刻。
  (三)故事式激趣:“赏”中孕育对话
  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的审美能力。
  【案例3】在七上《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设立对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古时候,有一个聪明的长工到财主家做工,他和财主商定:“第一天给一分钱,第二天给两分钱,以后每天是前一天的2倍。”财主一听,心想:这人真傻,就要这么一点钱。预设高兴的答应了,而长工心想:就怕你付不起啊!到了月底(30天)后,请你猜一猜,财主应给长工多少钱?财主真的给不起吗?通过这个情景的引入,学生开始猜测到底是多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引入乘方这个知识,从引入就牢牢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
  三、问题策略:引领学生能对话
  (一)悬念式问题:“奇”中激活对话
  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课堂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从而得到结果。
  【案例4】 
  1、如图,DF、EF是△ABC的两条中位线。我们探究的问题是:这两条中位线和三角形的两条边所围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与原三角形的边或角有什么关系。







  ①四边形BEFD的形状是          。
  ②当满足条件          ,四边形BEFD是矩形;
  ③当满足条件          ,四边形BEFD是菱形;
  ④当满足条件          ,四边形BEFD是正方形。
  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点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依次连结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EFGH。我们探究的问题是:四边形EFGH的形状与原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有什么关系。





  ①四边形EFGH的形状是          ;
  ②当线段AC、BD满足条件          ,四边形EFGH是矩形;
  ③当线段AC、BD满足条件          ,四边形EFGH是菱形;
  ④当线段AC、BD满足条件          ,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先让学生猜想结果,再论证。从边或角、对角线两个方面来判定,是特殊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核心内容,通过这两个题组的学习,加强熟练巩固对特殊平行四边形判定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经过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也就对这两个问题有更多的理解。还可以改四边形为特殊四边形,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结论。
  (二)话题式问题:“聊”中激活对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的吸取知识的。”这就是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学中,一开始我们就要吊起学生的胃口。
  【案例5】例如七上《平方根》这一节的引入,考虑到这节课的上课时间正好是国庆节左右,我引用一些图片,从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8年改革开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008年8月8日北京举办奥运会,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天成功,配上《歌唱祖国》的歌曲,同学们看了这么多图片,爱国之情油然升起,再把问题抛出,在广场上举行庆祝仪式,然后来求广场的边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正题。
  四、活动策略:引领学生乐对话
  (一)实物型活动:“观”中迸发对话
  我们生活在有形的世界里,我们的周围充满了许多有形的物体。对几何形体方面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离不开学生对这些有形物体的学习研究。课前的收集活动,课中的展示,都会给予学生一种积极的学习数学的热情。利用实物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从而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6】在学习美妙的镶嵌这个课题时,在讲到平面图形镶嵌问题,让学生去观察校园沉降广场的地砖图片,去观察人行道上的地砖图片,观察蜜蜂蜂窝的图片,学生很快就对此产生了兴趣,我们还做了很多多边形纸片,让学生在展示板上拼接,通过实际操作,提出如何计算拼接点处的角度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多边形都可以拿来作为基础的图形进行拼接,如果不是,那么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可循。
  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二)操作型活动:“动”中迸发对话
  在操作活动中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进行尝试、思考、比较、互补、修正,逐渐逼近问题实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一些“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产生新旧知识的链接。
  【案例7】在《反比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回忆一下小学学过的反比例关系?什么是反比例关系呢?那么如果函数跟反比例关系结合起来,这会成什么函数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当函数和反比例关系都满足时候,成了什么函数。回顾学过的知识,学生找到了与已学知识的链接,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降低了课程难度,同时也帮助学生能更好的融入课程。在反比例函数一般式的得出过程中,可以联系正比例函数的导出,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概念。
  (三)模拟型活动:“演”中迸发对话
  创设适当的活动情境,以动启思,以动促思,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从抑制到兴奋,从无意到有意,好的教学活动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使他们积极快速得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知热情。
  【案例8】在教“探索圆柱体侧面公式”时,我在课堂上展开了实验,课前准备一把剪刀、一个圆柱形纸筒、一瓶墨水、一张白纸、一卷透明胶带。实验要求: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探求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实验说明:用剪刀沿圆柱一条母线把圆柱形纸筒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矩形,用矩形的面积推求圆柱侧面积。
  这一系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情景,经历这个过程,降低了难度,加深了印象,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策略:引领学生拓对话
  (一)类比型拓展:“同”中延伸对话
  中学阶段数学知识是彼此相互联系紧密,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中,若能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适当时机将后续知识扩展、提前与正在学习的知识进行类比,创设类比情境,则能激发学生进行探索与创新。
  【案例9】1、探究互动,如图①,OP是∠MON的平分线,请你利用该图形画一对以OP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全等三角形。请你参考这个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解答下列问题:
  2、如图②,在△ABC中,∠ACB=90°,∠B=60°,AD、CE分别是∠BAC、∠BCA的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F. 请你判断并写出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
  3、如图③,在△ABC中,∠B=60°,请问,你在(1)中所得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画一对以OP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全等三角形,只需在OM,ON上分别取G,Q两点,使OG=OQ即可。对于后两个问题的解决,题目明确说参考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因此一定要紧扣这句话,在AC上取点G,是AG=AE,接下去只需说明即可。
  这个题目的起点低,各小题的解决一环紧扣一环,让每个同学都能动手,是一个不错的题目。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解决第一题这个特殊问题,尝试第二题,由特殊到一般也是一种重要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二)探究型拓展:“宽”中延伸对话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学生在掌握一类题目的基本思路及解法后,可以用一题多变或一题多问的方式提问,进行思维的变通性训练。
  (三)生活型拓展:“真”中延伸对话
  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向导”的指引下,去探索更为广阔的数学空间,进而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数学,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案例10】在教学七章图形的初步知识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平面图形,曲面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但如果只按书本上的例子介绍给学生,那是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不但会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无法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所以,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自由找找教室里的平面图形,曲面图形,可以告诉同学,也可以告诉老师。顿时,学生活跃起来,让沉静的课堂沸腾起来了。有的把自己的发现马上告诉同桌,有的怀着喜悦的心情和老师分享。在集体反馈观察情况时,个个也抢着要说:“老师,我找到了……”
  综上所述,利用“对话式”教学,更能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更符合学生们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这对于调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话式互学课堂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将焕发更亮丽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张斌:《论合作学习及其对学生行为和态度的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
  [2]田建芬:《合作学习浅析》
  [3]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
  [4]朱德全、王梅:《对话教学的模式与策略探析》《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