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促进小学语文课堂多向互动方法的研究

【作者】 陈凤兰

【机构】 (广西兴业县沙塘镇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师生平等互动的教育形态而求索的课堂教学研究强调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原则,促进鲜明的教育个性和风格的形成,使课堂教学不再是束缚师生创造精神的桎梏。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前提是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达到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才能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促进;对话;互动;平等;课堂;教学
  一、多向互动的教育形态是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
  促进对话和互动的课堂教学是当前我国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意义。首先,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其次,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涉及到学科教学的实践和思考、以及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构建有关学科教学的模式和教学策略等;再次,我们玉林市各地学校一贯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形态、共进的发展目标。现在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我校已在一些学科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学生被动接受到构建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的评价机制等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们拟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我校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得到进一步充实和提高,使不同学科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通过课题的研究迅速成长为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合格教师。
  近年来,我们玉林市教育改革重点放在开展以“师生互动为主体,以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早在两千多年前,《学记》就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发展个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不好的老师奉送真理,好的老师叫学生发现真理。”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发表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提出在知识社会里人们应具备四种支柱性的基本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就使得人们的学习形态由“饱读诗书、一劳永逸”转变为“按需学习、即时学习、终身学习”。
  促进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研究强调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原则,促进鲜明的教育个性和风格的形成,使课堂教学不再是束缚师生创造精神的桎梏。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前提是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达到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才能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体,但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随着教学的逐步改革,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语文课堂中日益明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交流互动型教学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在新课程中,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也将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要实现课堂教学师生的对话、互动,就要给学生留足够空间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就不能让学生做个只听教师讲课的知识的接受者。,而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这样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发挥。
  相信学生,给学生留足够的发挥空间,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教师作为个体,具有“教”与“学”的双重任务,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思路中得到启发。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师生间才会实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媒介作用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媒介,要实现教师的这一功能,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教师的存在就是为了服务学生,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同时,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高高在上的观点,应该走下讲台,树立平等意识。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所以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对学生采取权威态度,而应该尊重他们,充分发掘他们的优点。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看成有血有肉的个体,树立民主意识。
  2.引发兴趣。兴趣作为一种行为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直接动力。我国古代的教育空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展开思维,丰富联想,变好奇心为浓厚兴趣,引起学生的心理要求,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下转第69页)
(上接第70页)
  语文是一门知识性比较强的课,有时会感觉有点枯燥。所以引发学生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才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就要求教师能灵活处理教材,由实际问题引入,在落实知识点的基础上使得课堂丰富多彩。
  3.实现与学生的互动过程。 
  既要实现与学生整体之间的互动,又要注意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一堂好的课,课堂气氛应该是积极活跃的。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有一些学生觉得自己基础不好,上课没信心,这时候可以通过鼓励发言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
  教师课前都有准备,进行教学设计,但在互动过程中,当学生的思想、行为与我们的设计发生了冲突,甚至有了碰撞,教师就不能一味地自顾自走下去,而应该和学生一路同行。
  总而言之,在学生获取知识思维的前提下,教师善于激趣、质疑、联想、操作、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方法,做好学生学习的媒介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来学校的目的就是学习。当然,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培养自己的个方面能力。那要怎么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如鱼得水,发挥自如呢?
  1.师生互动。每一节课其实都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这段历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谱写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让学生在独立探索中成长,让学生在自主发展中成熟。
  2.学生间的互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相同,学习过程相似,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相互间的学习、帮助就非常重要了,这种互动又可分为小组互动和同桌互动。而同桌间的相互帮助尤为重要。
  3.有竞争和表现意识。现代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应该从小培养竞争意识,在竞争中表现自我,提高自我。
  4.相互合作,沟通意识。现代社会同时是个分工合作的社会,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什么都会的全才,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意识,学会与人沟通。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