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练笔,大收获——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设计
【作者】 郑玉兰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康南小学)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关注文本的写作特点,有机地融入课堂小练笔,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如果说,习作是“千里”“江河”,那么课堂上的小练笔就是“跬步”“小流”。及时有效开展好小练笔教学,终会在习作中有大收获。
一、在语言精彩处开展课堂小练笔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这些课文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文、灵活生动的表达、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为学生提供了练笔的范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机会,在课文中找到训练点,勤写多练,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多形式的随文小练笔。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走向独立写作的桥梁。因此,通过对课文的模仿、借鉴,把课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
低年级段的小练笔可以选取语言优美、结构明显的段落布置仿写。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时,教师与学生品读第2小节,梳理这个小节表达方法:用恰当的量词形容景物,再加景物的颜色。然后教师可出示一幅秋天的图片,问:同学们,你能依照第二小节,把画上的景物说出来吗?生答:脚尖滑过的地方,一块块稻田,黄了;一串串葡萄,绿了;一片片枫叶,红了,红--得--灿--烂!在充分了解了这种表达方法的基础上再布置小练笔:同学们,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仿照第2小节把想画的内容用几句话写下来。学生习得了方法,自然就能流畅表达。
高年级段的小练笔则可以有更高的要求,仿写文章篇章结构。比如《颐和园》一文,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将颐和园的美丽带到读者眼前。其中,在介绍景点时对长廊和昆明湖的介绍是详写,对佛香阁和万寿山周围景物的介绍是略写,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在写文章时应做到详略得当。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写自己游览过的地方。有了课文的引路,大部分学生写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且既有仿效,又有创新,真正体会到写作之快乐。
通过这些可以模仿的句段篇章有效地开展小练笔教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了词汇,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让课堂因小练笔而精彩。
二、在情节空白处开展课堂小练笔
文本中往往有“留白”之处,给孩子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无限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有价值的空间,巧妙地引导孩子对教材进行补白。“补白”是学生对“空白”的再创造。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其中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没有直接写出文章的结果,让人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和延伸的空间。例如《荷花》一课,第三自然段中的“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让学生想象在阳光下、在细雨中、在微风中……池中荷花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美呢?小青蛙、小蝌蚪,小蜻蜓和小蜜蜂看见了荷花的美,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补白”在教学中相对容易捕捉,通过适时地引导学生,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更进一步的理解,丰富文中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还有一些课文的结尾都写得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很多猜测的空间。对于这样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把这些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自己的作品。如《穷人》这篇课文在桑娜拉开帐子后戛然而止。在学生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可以布置学生发挥大胆而合理的想象,续上事情的过程或文章结尾。在续写时,由于对原文理解比较深刻,激发了学生情感,因此写起来就容易多了。作文思路也清晰了,语言也较流畅。有的练笔以喜剧结尾,有的练笔以悲剧结尾。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也是对课文的再理解。
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读写的有机结合,这样的课堂想象小练笔,就能为学生提供放飞灵性的一片天空。
三、在情感升华时开展课堂小练笔
在我们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之中,有许多感人的文章,这些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词发”的产物。在课堂上,学生在课文的情景之中,自然会被文中的人或事所感染,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抓住时机,提出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必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月光启蒙》是一篇思念母亲、赞扬母爱的文章,在结束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之后,学生们纷纷沉浸在课文里母亲给“我”营造的童年美妙夏夜之中,在这个时候,我给学生补充了课文中的一段话:“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这段文字本身具有相当强的感染力,我再给这段文字辅以恰当的音乐,学生们便纷纷被感染了,在这之后,我便开始引导学生的想象:假如你就是孙友田,在这个时候来到了母亲的身边,看到了母亲的样子,你会对她说点什么?请大家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
学生笔下的文字感人肺腑,有的写:“母亲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在月下为我唱的儿歌,猜的谜语,是您让我有了一个最为欢乐的童年,我要向您表示感谢!”有的说:“母亲,虽然我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并当了一名作家,但小时侯您给我唱儿歌、猜谜语的情景我这辈子也不会忘记,那将是我最珍贵的回忆。”在朗读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动情,有一位学生甚至数度哽咽才勉强将自己写的文字读完,其他的学生也是流着眼泪上完这堂课的,这一次随文练笔有效地触动了学生的情思,引领学生走进了课文之中,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四、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课堂小练笔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把古诗文教学与小练笔有机结合起来。在“读熟―读懂―读透”古诗词的基础上,开展对古诗词改写的小练笔训练。但是在练笔前必须明确:不能照抄原文,不能只添几个字,也不是诗句解释一下就算改写,而是要按文章主旨,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叙述和描写重新组织文章。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晴朗的夜空,月亮升上树梢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这首词中不过是一些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是自然平淡。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情感,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美感。
教学中抓住词中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描述,把古诗词改编成一篇夜行小游记,学生既兴趣盎然,又巩固加深了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对诗人感情的体会,同时也完成了由古诗向记叙文的文体转换。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练笔素材,又能够使使学生感悟各种写作技法运用的微妙之处,促进遣词造句能力和语段组织能力的快速提高。
总之,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课堂小练笔是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能找准练笔点,时常开展行之有效的小练笔,学生一定会在课堂小练笔这块“小天地”里有一番“大收获”。
一、在语言精彩处开展课堂小练笔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这些课文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文、灵活生动的表达、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为学生提供了练笔的范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机会,在课文中找到训练点,勤写多练,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多形式的随文小练笔。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走向独立写作的桥梁。因此,通过对课文的模仿、借鉴,把课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
低年级段的小练笔可以选取语言优美、结构明显的段落布置仿写。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时,教师与学生品读第2小节,梳理这个小节表达方法:用恰当的量词形容景物,再加景物的颜色。然后教师可出示一幅秋天的图片,问:同学们,你能依照第二小节,把画上的景物说出来吗?生答:脚尖滑过的地方,一块块稻田,黄了;一串串葡萄,绿了;一片片枫叶,红了,红--得--灿--烂!在充分了解了这种表达方法的基础上再布置小练笔:同学们,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仿照第2小节把想画的内容用几句话写下来。学生习得了方法,自然就能流畅表达。
高年级段的小练笔则可以有更高的要求,仿写文章篇章结构。比如《颐和园》一文,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将颐和园的美丽带到读者眼前。其中,在介绍景点时对长廊和昆明湖的介绍是详写,对佛香阁和万寿山周围景物的介绍是略写,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在写文章时应做到详略得当。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写自己游览过的地方。有了课文的引路,大部分学生写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且既有仿效,又有创新,真正体会到写作之快乐。
通过这些可以模仿的句段篇章有效地开展小练笔教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了词汇,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让课堂因小练笔而精彩。
二、在情节空白处开展课堂小练笔
文本中往往有“留白”之处,给孩子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无限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有价值的空间,巧妙地引导孩子对教材进行补白。“补白”是学生对“空白”的再创造。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其中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没有直接写出文章的结果,让人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和延伸的空间。例如《荷花》一课,第三自然段中的“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让学生想象在阳光下、在细雨中、在微风中……池中荷花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美呢?小青蛙、小蝌蚪,小蜻蜓和小蜜蜂看见了荷花的美,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补白”在教学中相对容易捕捉,通过适时地引导学生,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更进一步的理解,丰富文中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还有一些课文的结尾都写得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很多猜测的空间。对于这样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把这些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自己的作品。如《穷人》这篇课文在桑娜拉开帐子后戛然而止。在学生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可以布置学生发挥大胆而合理的想象,续上事情的过程或文章结尾。在续写时,由于对原文理解比较深刻,激发了学生情感,因此写起来就容易多了。作文思路也清晰了,语言也较流畅。有的练笔以喜剧结尾,有的练笔以悲剧结尾。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也是对课文的再理解。
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读写的有机结合,这样的课堂想象小练笔,就能为学生提供放飞灵性的一片天空。
三、在情感升华时开展课堂小练笔
在我们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之中,有许多感人的文章,这些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词发”的产物。在课堂上,学生在课文的情景之中,自然会被文中的人或事所感染,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抓住时机,提出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必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月光启蒙》是一篇思念母亲、赞扬母爱的文章,在结束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之后,学生们纷纷沉浸在课文里母亲给“我”营造的童年美妙夏夜之中,在这个时候,我给学生补充了课文中的一段话:“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这段文字本身具有相当强的感染力,我再给这段文字辅以恰当的音乐,学生们便纷纷被感染了,在这之后,我便开始引导学生的想象:假如你就是孙友田,在这个时候来到了母亲的身边,看到了母亲的样子,你会对她说点什么?请大家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
学生笔下的文字感人肺腑,有的写:“母亲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在月下为我唱的儿歌,猜的谜语,是您让我有了一个最为欢乐的童年,我要向您表示感谢!”有的说:“母亲,虽然我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并当了一名作家,但小时侯您给我唱儿歌、猜谜语的情景我这辈子也不会忘记,那将是我最珍贵的回忆。”在朗读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动情,有一位学生甚至数度哽咽才勉强将自己写的文字读完,其他的学生也是流着眼泪上完这堂课的,这一次随文练笔有效地触动了学生的情思,引领学生走进了课文之中,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四、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课堂小练笔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把古诗文教学与小练笔有机结合起来。在“读熟―读懂―读透”古诗词的基础上,开展对古诗词改写的小练笔训练。但是在练笔前必须明确:不能照抄原文,不能只添几个字,也不是诗句解释一下就算改写,而是要按文章主旨,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叙述和描写重新组织文章。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晴朗的夜空,月亮升上树梢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这首词中不过是一些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是自然平淡。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情感,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美感。
教学中抓住词中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描述,把古诗词改编成一篇夜行小游记,学生既兴趣盎然,又巩固加深了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对诗人感情的体会,同时也完成了由古诗向记叙文的文体转换。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练笔素材,又能够使使学生感悟各种写作技法运用的微妙之处,促进遣词造句能力和语段组织能力的快速提高。
总之,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课堂小练笔是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能找准练笔点,时常开展行之有效的小练笔,学生一定会在课堂小练笔这块“小天地”里有一番“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