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渗透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 李芝娟

【机构】 (广西北流市永顺小学)


【正文】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反映中华民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和深远的文化价值,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更是文化形态的表现。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育必须承担的基础性任务之一。本文着重探讨了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不但在学校教育中,而且在家庭教育中,都要渗透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作为知识文化传播者的小学教师,需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融合到小学语文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帮助学生理解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上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一、小学教育中渗透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展现出悠久的民族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充分反映中华民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和深远的文化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充满智慧的古代人民创造产生的,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更是文化形态的表现。
  面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小学生有很强的探索求知欲,小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详细地为小学生讲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还需要用简单明了的语句让小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的根源。依照现状来看,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渗透工作存在缺陷,而教育部门已经提高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与发展的重视程度。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要通过不间断、有目的的教育教学途径,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渗透传播,有针对性地提升小学生基于传统文化和禀赋时代精神的综合素养。
  二、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和途径
  1.在字词句学习中的渗透与传播
  相关研究表明,人在13岁前拥有超高的记忆能力。这就意味着,小学教育阶段是承载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时期。在解释字、词、句的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古人造字方式,对小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播。如古人造“武”字,谓“止戈为武”,这是楚庄王最早提出的著名论点。我们可用楚庄王与潘党对话的典故,向小学生传播“武”字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正如楚庄王对“武”字的白话文释义:“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是真正的消灭暴乱,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武功。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教材资源,如《三字经》和《百家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新字词汇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视频的制作,让小学生能够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地理解字词句的内容和隐含思想,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2.在古诗词学习中的渗透和传播
  (1)创设教学情境。以诗歌为例,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现代诠释:诗人在他们即将步入晚年的时候,之所以不觉得悲伤,是因为在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充分展示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歌本身内涵丰富,且古代诗歌和现代语言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小学生因年龄小,知识积累不够,在理解古诗文上的困难必然不少。用传统教学手段,教师很难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建构古代诗歌和文本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感悟诗文内涵,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2)重视情感体验。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是阅读课文,积累词汇语言。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阅读优秀的古诗,增加阅读的情感体验”的明确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背诵,并没有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朗读缺乏如歌诵般抑扬顿挫的节奏感,阅读热情往往较低,特别是阅读古诗文。除文字内容外,古诗文强烈的平仄韵律也是作者真实思想与情感的体现。《新课程标准》也明确了提高阅读语调和节奏的重要性,大声朗读并准确把握诗文的韵律节奏,才能更准确有效地使学生理解诗文的内容和思想,跨越历史时空产生情绪共鸣,将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在心灵深处。
  3.用民族习惯渗透传统文化。
  继承性、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传统文化的独到之处,借助语文教学素材中的民俗渗透传统文化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路径。如王安石的《元日》诗中所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节始终具有一定的地位,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春节特有的文化氛围。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可以引入中秋、了解赏月、吃月饼等习俗;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等都可融入课堂,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日背后的故事传说等。笔者在指导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组织灯图对词的活动,参与游戏的方式中,加入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更多的民俗习惯的理解引导。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优化了教育效果。
  三、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和途径
  1.家庭教育是渗透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播不仅要体现在学校教育中,还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主体都能被照顾到。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增强课外阅读数量、丰富课外阅读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具主体需要的阅读空间,其中家庭教育就是课外阅读的重要一环。因此,创设一个充满良好学习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也是有效提高(下转第61页)(上接第62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的必要途径。
  2.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家庭教育中渗透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
  小学生需要养成适合自身的阅读习惯,才能在阅读中逐步自觉规范自己的语言。但是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让学生爱上阅读并养成良好习惯,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艰巨的学习过程,其中学生阅读兴趣的从小培养尤为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学习成长的最好榜样。父母在家庭中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最为直接,阅读习惯更是如此。鉴于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必须学会用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言行,影响孩子的课外阅读行为习惯,让孩子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习惯于想象与感悟,用优秀传统文化启迪心灵,自信成长。
  3. 注重节日氛围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是比较多的,以其丰富性和多样性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信息高速发展,以及国民生活重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节日开始变得不再重要,甚至只是为了放假而提出的理由。这样逐步淡化的节日气氛,会在人类繁衍的过程中层层递减,最终消失。所以为了能够保证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应该重视传统节日的形式感和节日本身的意义。比如,春节,是旧年与新年的更替,老人可以给孩子们讲年的由来,以及过年的习俗。端午节,寓意是纪念屈原的逝世,大人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包粽子,看赛龙舟。重阳节是为了提醒大家尊重老人孝顺老人等等。其实我国的每一个节日都是极具代表性和意义的,所以在家庭传统教学当中,我们应该重视每个节日背后的含义,让传统节日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时机。
  在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不论是哪一种形式都是我国历史知识文化的结晶,它代表着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国文化发展中屹立不倒的基石。所以不论是时代的发展还是历史的变迁,我们都应当牢记每个人的历史使命,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多种形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成新.关于如何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J].神州,2019
  [2]何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的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7
  [3]保德志.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传承的思考[J].当代旅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