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之我见
【作者】 马 靖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二中学)
【正文】摘 要:提出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突出三个关注点。同时,为了获得预期教学成效,要立足于新课标及学生学习需求,对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做出科学的调整,下文对此展开详细分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
一、新时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三个关注点
以核心素养培育为重要的价值目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阶段,教师的关注点要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关注学生心智发展,着力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在这方面,一是要注意构建有温度的教学课堂,师生双方都需要付诸情感,合理开发和使用课内外优质的情感教育素材;二是要根据教学需求,创建多元化的教学主题,让班级里的“潜能生”思维活跃起来,进一步展现自我风采,塑造独特视角和自信品质;三是理论联系实践,既要让学生懂得为人处世的大道理,也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做”、“怎样做好”,以呈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现实意义。
第二,关注教学过程中可用的动态资源,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案例、电视上滚动播报的新闻热点等等。简而言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教师联系社会时事和现实生活,这样能构建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重视起来,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及维权意识,塑造其良好意志品质。如联系近年来我国网络主播这一行业迅速崛起,继而引起了人们对“网红”个人价值的讨论,评论褒贬不一,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可鼓励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再由教师加以总结和引导,使他们学会从更加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强化其责任意识,让他们对不同社会角色有更清晰的认知。
第三,关注学生法制素养的养成,通过案例教学不断增强其法治观念,为法制社会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强化教学成效,教师应充分激活课堂的互动氛围,这里可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案例,鼓励他们进行分析辩论,从中他们能够深刻体会到问题的多样性,在保持感性的同时,坚守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此外,还可通过创设和模拟情境等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感触,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促进其良好法制素养的逐渐养成。
二、聚焦立德树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析
(一)模拟法庭情景,增强法制观念
随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不断深入,学生接触到的法律知识也会越来越多,这一阶段教师要做的就是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同时引导他们灵活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维护自己和他人合法权益。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及时摒弃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可通过在课堂上模拟法庭情境,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一方面有效激活了课堂互动,实现了对真实法庭氛围的还原,另一方面也确保了学生学习质量。如在“做守法的公民”的教学实施阶段,教师首先为学生引入了最近发生的一起侵犯未成年权利的真实案例,根据案例还原当时的法庭情境,要求学生分别扮演原告、被告、律师、检察官等不同角色,站在各自的立场构思辩论过程,用学过的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权益。这样的方式能让全班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在思考和辩论过程中感受到法律神圣不可侵犯,进一步锻炼。锻炼逻辑思维和综合学科能力,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二)直面成长问题,帮学生答疑解惑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许多成长问题都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得到了体现。比如,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很多学生染上了网瘾,他们有的热衷于网络交友、有的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无论哪种情况,对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那么,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帮助帮助学生客观认识网络环境,要建立适度运用网络的生活观念。在这一阶段,可根据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网络诈骗案来强调网络交友可能存在的危害性,以此引起学生警惕。此外,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懵懂时期,所以早恋问题往往也是令众多家长和教师头疼的一个问题,为了让学生形成更加成熟的心智,将他们的注意力重新转移到学习上,教师可有意识的将早恋问题过渡到“责任与理想”的话题上,倡导他们建立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关系,爱情的发生和发展应该以责任与理想为基础,采用这样更加和缓的方式向他们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样既解决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顺利达成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
(三)组织实践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要善于挖掘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巩固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以此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其良好的人格。如在“丰富的社会生活”这一课中,社会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这种变化以及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可鼓励和带领他们在周六周日参加社会或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让他们通过与人之间的交流进一步了解现代社会,同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又或者,在学习“生命的思考”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认识到不同的生命价值,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他们前往当地的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详细讲解革命英雄人物事迹,这样既达到了生命教育的目的,也在潜移默化中唤醒了他们身体里埋藏的红色基因,对传递爱国情感和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推进我国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为发挥学科价值,提高教育整体成效,应基于新课改要求,重新规划教学思路及方案,科学运用现代教学法和教育技术优化道德与法治学习环境,激活课堂互动,循序渐进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完成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完成的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助力我国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向春,官美辰.立德树人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家长,2022(12):37-39.
[2]李向春.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09):71-73.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
一、新时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三个关注点
以核心素养培育为重要的价值目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阶段,教师的关注点要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关注学生心智发展,着力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在这方面,一是要注意构建有温度的教学课堂,师生双方都需要付诸情感,合理开发和使用课内外优质的情感教育素材;二是要根据教学需求,创建多元化的教学主题,让班级里的“潜能生”思维活跃起来,进一步展现自我风采,塑造独特视角和自信品质;三是理论联系实践,既要让学生懂得为人处世的大道理,也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做”、“怎样做好”,以呈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现实意义。
第二,关注教学过程中可用的动态资源,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案例、电视上滚动播报的新闻热点等等。简而言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教师联系社会时事和现实生活,这样能构建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重视起来,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及维权意识,塑造其良好意志品质。如联系近年来我国网络主播这一行业迅速崛起,继而引起了人们对“网红”个人价值的讨论,评论褒贬不一,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可鼓励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再由教师加以总结和引导,使他们学会从更加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强化其责任意识,让他们对不同社会角色有更清晰的认知。
第三,关注学生法制素养的养成,通过案例教学不断增强其法治观念,为法制社会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强化教学成效,教师应充分激活课堂的互动氛围,这里可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案例,鼓励他们进行分析辩论,从中他们能够深刻体会到问题的多样性,在保持感性的同时,坚守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此外,还可通过创设和模拟情境等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感触,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促进其良好法制素养的逐渐养成。
二、聚焦立德树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析
(一)模拟法庭情景,增强法制观念
随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不断深入,学生接触到的法律知识也会越来越多,这一阶段教师要做的就是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同时引导他们灵活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维护自己和他人合法权益。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及时摒弃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可通过在课堂上模拟法庭情境,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一方面有效激活了课堂互动,实现了对真实法庭氛围的还原,另一方面也确保了学生学习质量。如在“做守法的公民”的教学实施阶段,教师首先为学生引入了最近发生的一起侵犯未成年权利的真实案例,根据案例还原当时的法庭情境,要求学生分别扮演原告、被告、律师、检察官等不同角色,站在各自的立场构思辩论过程,用学过的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权益。这样的方式能让全班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在思考和辩论过程中感受到法律神圣不可侵犯,进一步锻炼。锻炼逻辑思维和综合学科能力,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二)直面成长问题,帮学生答疑解惑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许多成长问题都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得到了体现。比如,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很多学生染上了网瘾,他们有的热衷于网络交友、有的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无论哪种情况,对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那么,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帮助帮助学生客观认识网络环境,要建立适度运用网络的生活观念。在这一阶段,可根据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网络诈骗案来强调网络交友可能存在的危害性,以此引起学生警惕。此外,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懵懂时期,所以早恋问题往往也是令众多家长和教师头疼的一个问题,为了让学生形成更加成熟的心智,将他们的注意力重新转移到学习上,教师可有意识的将早恋问题过渡到“责任与理想”的话题上,倡导他们建立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关系,爱情的发生和发展应该以责任与理想为基础,采用这样更加和缓的方式向他们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样既解决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顺利达成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
(三)组织实践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要善于挖掘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巩固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以此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其良好的人格。如在“丰富的社会生活”这一课中,社会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这种变化以及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可鼓励和带领他们在周六周日参加社会或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让他们通过与人之间的交流进一步了解现代社会,同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又或者,在学习“生命的思考”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认识到不同的生命价值,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他们前往当地的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详细讲解革命英雄人物事迹,这样既达到了生命教育的目的,也在潜移默化中唤醒了他们身体里埋藏的红色基因,对传递爱国情感和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推进我国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为发挥学科价值,提高教育整体成效,应基于新课改要求,重新规划教学思路及方案,科学运用现代教学法和教育技术优化道德与法治学习环境,激活课堂互动,循序渐进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完成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完成的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助力我国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向春,官美辰.立德树人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家长,2022(12):37-39.
[2]李向春.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09):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