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民族地区残疾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策略

【作者】 李万美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


【正文】摘 要: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不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是矫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残疾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他们个人的生活自理,发展和解放本身,从而减轻家庭的生活负担。为此,我们在残疾儿童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们主要的教育模式是递接方式和结对方式。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带的残疾儿童,毕业后返回家庭或进一步到新学校学习,他们多能表现出:生活能自理处就自理、做事有耐心、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等,也就是大多养成了稳定的良好生活习惯。
  关键词:残疾儿童;生活习惯;养成
  我们特校的老师,大多不是残疾的,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常犯一些“常人错误”,总是过多的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其实,对残疾儿童培养,不一定培养出未来的社会有用之才,而是培养他们的自理自立能力,他们能够发展和释放自身的潜能,就是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也是我们教育成功所在。对残疾儿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教育,就是培养残疾儿童自理自理能力的最好途径。如何对残疾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主要采用了递接方式和结对方式,我们这两个教学方法能够加强老师间合作,也有利于加快残疾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一套方法的研究成功和推广,将有利于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残疾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下面浅谈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成功的教育经验,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递接方式培养残疾儿童良好生活习惯
  美国著名的盲、聋、哑教育家莎莉文老师,她就是凭着一个人的力量,成功地把盲、聋、哑儿童海伦·凯勒培养成一个人才,海伦·凯勒的作品《再塑生命》就赞扬她的老师莎莉文的教育才能。不过,这也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应该是一个人从头到尾的完成才可以成功。其实班主任、科任老师、保教员组成一个教育团体,用递接方式共同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也就是特校里相关的教育人员拧成以颗“莎莉文式”的心,也照样有办法把残疾儿童教育好。递接式教学模式,还可以扩延,前期可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后期可以让残疾儿童教残疾儿童的方式,这样做,无形中能够扩充我们的递接教育的团队,减轻我们的负担,而能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递接式教学方法。就是教育残疾儿童的相关人员要互相沟通,一个时段共同矫正残疾儿童一个不良生活习惯,一个教师教到的节点,就交代给下一个教师来接应,就好像一个递东西一个去接一样,因而称为“递接式”教学法。比如听力残疾儿童小罗,除了听力残疾,其他一切正常,因而小罗的不良生活习惯是:说话大声且语音不详,爱乱跑动,打别的同学。这样的一个残疾儿童,班主任首先要制定出教学计划,并从班主任开始教学。针对小罗听力残疾的特点,班主任先教小罗一些与听力有关字词和手语,比如“不大声说话”手语,通过手语和手心写字的方式来教会小罗发音,通过字形、手语、摸喉咙的颤动来使小罗把形、音相结合,并把音量控制恰当,也就是说发挥小罗的视觉、触觉、正常智力的优势,教会他“大声说话”是不文明礼貌的。
  递接式教学方,在特校可以行得原因,就是特校的教育主要内容是培养残疾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就是全校的老师教同一科目,而且教育过程需要:爱心、耐心、恒心就可以了。因而班主任教的内容,保教员可以做得到,甚至饭堂工人也能做得到,只要大家协调就可以递接成功。地接式教学的提出,是依据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的“第一印象效应”理论。虽然这个理论是针对人际关系的学说,但用于指导残疾儿童的学习和老师教学也是可以的。比如上例的小罗,班主任的教学模式和教他纠正的生活内容,就是小罗人生第一次接触的,是小罗的“第一印象”。这个学校里,如果小罗在短期内接触教学方法和内容跟班主任一样,小罗认为是对的,可以接受的,反之,他觉得不对,不可接受或无所适从。那么班主任把这个方法和内容说给保教人员,保教人员就按班主任的做法去矫正小罗的不良生活行为,小罗就能很快适应,也就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寻找民族地区残疾儿童不良生活习惯的成因,对症下药。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就是在研究脑部受伤的儿童的学习的行为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对残疾儿童的教学,也是有效的。残疾儿童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是在“多元智能”中,残疾儿童至少有“一智”可以发展。我们特校的老师,必须充分利用残疾儿童残存的“一智”,给每位残疾儿童铺就一座桥,让每位残疾儿童都能够学习,并学有所得。然而我校地处多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少数民族的残疾儿童,残存的“一智”受民族的经济状况和民族风俗所制约,残存的“一智”不得到激发发展,很可能受到打击,残疾儿童显得更加愚钝。比如只有发音有残疾缺陷的小王,可以说除了哑之外,小王可以称的上“聪明伶俐”,常人能做的事,他几乎能做到,但是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外出打工,没有人带他及时上学,在寨子上又受到歧视排挤,他的“小聪敏”用在搞破坏和贪小便宜上。像小王一样,由于没有及时得到科学的教育培养,而在生活方面有不良生活习惯的残疾儿童,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不在少数。这些残疾儿童在生活上的不良表现主要有:纪律散漫、随地大小便、不爱洗脸洗手、不会换衣服、吃饭到处丢饭菜、用手乱抓饭菜、饭前便后不洗手、不会讲文明礼貌等。我们特校教师,就要依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寻找残疾儿童残存的“一智”,发扬他的“一智”,又追根溯源,他的“一智”为什么不能发挥,而且变成形成不良生活习惯的主因。通过这样思考,我们才能对残疾儿童教育形成了科学的计划和行动。
  (三)集体备课,落实递接式教学方法。
  从英国教育心理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来讲,儿童不管正常已否,每个儿童的头脑都如“一张白纸”,教育者在上面画什么儿童就收获什么。而民族地区的残疾儿童,有如刚才所说的,由于经济和风俗等原因,残疾儿童头脑还是特“白纸”时,没有谁有科学的方法在他们头脑中正确做“画”,有的只是碎片式的画面和知识,甚至是被歧视视的痛苦记忆。从这一层面来说,民族地区的残疾儿童的不良生活习性的形成,是很恶劣,又是根深蒂固的,想要矫正,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想靠一己之力,是很难达到的,我们必须依靠的是有关的施教人员的集体力量。要把一个学校零散的教育力量整合,最好的办法就是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的时,我们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知识和技能上教学上,而是集中精力矫正残疾儿童不良的生活习惯上,因人施策,给不同的儿童设计不同的成长路径,根据不懂的设计路径,全体有关教育人员,商量对策,做到步调一致,并落实于行动。只有这样,递接式教学法的“递”什么给下一位,目标十分明确,方法统一明了;“接”的人,也明白“递”者的用意,因为这些操作在备课会上已经协调清楚。
  (四)家校联合,让递接式教育更加完美。
  家庭是残疾儿童教育最先场所,残疾儿童没有来特校之前,已经在家庭中呆了很久,而且依据洛克的“白板说”,残疾儿童那“白纸”的头脑,已经被家庭涂上好多“色彩”。父母是残疾儿童的第一老师,特校的老师对于残疾儿童来说,已经是再塑人生了。那么特校老师要把残疾儿童再塑的更好,就必须溯源,找回家庭,特别是他们的父母。不过特校的老师是残疾儿童的再塑者,残疾儿童的命运是现在,我们与家长的沟通,探查他们的过去,以利于现在的教育,但最主要的是把现在的教育成果与家长分享,也就是把我们的教育成功阶段传递给家长,让家长接下去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长是特校教育的最好延伸,残疾儿童的教育成果就在家庭。只有特校教师把教学成果“递给”家长,家长“接着”去做,去巩固,对残疾儿童的良好生活教育才是长久而有意义的。
  二、结对式教育
  结对教育在各学校都会实施,普通学校的培尖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结对教育,特校结对教育应更为普遍,但是我校的结对教育不同点就是顺应多民族杂居的特点,也就是同民族结对式,比如苗族的老师结对苗族学生,壮族老师结对壮族学生,依此类推。结对的方式有两种:
  (一)以先进步的学生带动后进步的学生,即“学生教学生”
  这个是递接式教育的校内延伸,但明显体现为结对式教学上。学生结对相学,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而又能巩固先进步学生的作用,因为自古以来都有“教学半”,就是教了别人,自己也得到进步。我们的做法不是一定指定的结对式,而是根据学生的友好玩伴。我们这样做法的原由是:一是残疾儿童本身的缺陷,能够自理,已经是很大进步,一定给先进步的学生带后进步的学生,不科学,效果也不一定很好;二是我校是五个少数民族聚齐的特校,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语言和风俗,也他们的交往也是从本民族开始,才慢慢扩展融合,因而也要玩伴才能勾通。当然,学生互带的模式,最主要的要注意安全,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比如一个弱视的残疾儿童,另一个视力正常,而且互带的做法只限于校园,做好是老师或其他工作人员视线可及的地方。
  (二)教师结对学生。也主要是民族相对,但是教师已经成年,而且不是残疾人,因而界限不明显。教师与学生结对,除了语言因素,还有教师的心理学运用和专技特长,比如小林是自闭症残疾,而王老师正好是心理疏导大师,那王老师就结对小林的教学;又如小刘是骨骼出问题引起的残疾,罗老师刚好是按摩师,那罗老师就是小刘的结对教学。
  结对教学在特校教育中,相当于莎莉文老师单独教学海伦·凯勒,因而是蛮有成效的。但是结对教学模式会加重教师的负担,这是一个待于解决的问题。
  总之,对残疾儿童的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培育残疾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能够克服自身的残疾缺陷,这是残疾儿童的受益终身的财富,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一笔财富。通过递接式和结对式教学法,可以培养残疾儿童的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残疾儿童的自理自理能力。同时,我们相信,残疾儿童残存的“一智”是可塑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总结,将会发现更多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美国 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第87页德国心理学家“塞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人民教育出版社
  [3]英国 洛克《人类理解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4]美国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网上查询
  [5]美国 洛钦斯“首因效应”网上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