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优化设计

【作者】 盛 霞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沈家寨小学)


【正文】  摘 要:“双减”背景下数学课外作业不能再走“题海战术”思想指导下的老路子,要优化设计,着力从提高作业的趣味性、针对性、分层性和应用性出发,最终凸显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优化
  虽说是课外,实则是“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作业是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平台。加强课外作业优化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内化建构技能、形成数学能力,还能给教师提供良好反馈信息,找到下步教学方向。但是,其作用一直未引起我们教师高度重视,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临近放学时教师才翻书找题让学生不闲着。这种“临时而为”,显然没有加强科学性设计,针对性和趣味性也不强,实效性不高也就很自然了。如何加强课外作业设计与安排这是个值得探究的课题,“双减”政策要求一线教师的我们静下心来细究,而不是题海战术,更不是随意布置。
  一、数学课外作业的常见问题
  课外作业是以学生个体为主要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生活化的数学实践的一种尝试。但很多教师把其定位于“应试”训练手段,强化题型练习和解题能力培养,导致课外作业作用既不能充分凸现又不能满足学生学好数学的需求,出现以下题量过多、机械重复、形式单一、内容乏味、脱离实际、忽视应用、统一实施、激趣不强等系列问题,导致学生受益不大,压力倒不小。在“双减”背景下要让学生轻负前行又要获得高效育人的培养,就必须采取优化设计处理。
  二、加强课外作业的有效性设计
  出现上述情况,非仅不能实现作业设计初衷,发挥应有作用,而且还会加重学生负担,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如何科学合理设计课外作业才能既体现“双减”要求又能让学生获得良好数学培养和发展呢?我认为关键在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做到应以趣为首来促进作业主体能动作用得到培养和发挥,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针对性非常强的作业实践中得到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从而突出作业的有效性。
  (一)优化后的作业应具有趣味性。要改变过去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番话告诉了我们,他说当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也就不会感到作业过多过重了。实践证明的确如此,当学生把课外作业当作内需自然也就不会以此为苦了。所以,在优化课外作业时我们应首先趣字当头。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注入趣味性,让作业实践者有充分体验作业乐趣的机会,从而增强快乐感。例如,在学习了两位数减法后要让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计算我们就不要列很多的式来强化,而通过趣味化的方式使其有一定情境来进行,比如27+15=?,我们就可将其包装成猜数游戏,变成27岁的哥哥比小伯伯小15岁,猜猜小伯伯多大年龄了。还可以通过夺红旗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喜欢的竞争活动,让活动的乐趣性化解讲解的枯燥性。这也是有效之径,同样能使学生感受乐趣无穷。
  (二)优化后的作业应具有针对性。讲究针对性是防止千遍一律的最好办法,传统机械重复的纸面操作是作业低效或失效的重要原因。我们教师不能总抱着“走一步看一步”思想,要对作业作长远规划,加强针对性设计,要尽可能丰富作业样式和内容,结合当天或当段时间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实践性作业、合作学习性作业、社会调查性作业、阅读操作性作业等。
  (三)优化后的作业应具有层次性。手指有长有短,人也有能力之别。课外作业优化设计上除了趣味性就是层次性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业能不能给学生带来压力,实际上不看量的多少,而是难度。再少的量如果难度过大,学生也会倍感煎熬。相反,再多的量只要不过份适宜的难度也不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因此,为了让学生不轻负学习作业设计时就应因人而异地设计与布置,让学生去实践与自身学力水平相当的作业量和难度是再好不过的了。不同成绩的学生所面临的作业都是基于自身发展区的,学生得心应用,就没有压力感,还会感到作业非常轻松。因此,优化设计作业第二个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要使优化后的作业应具有层次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减负了但教师是增压了,需要教师更用心的去设计,去找优化之径。
  (四)优化后的作业应具有应用性。源于生活数学是生活的理性概括。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在大数据的今天就是要去解决生活问题以形成反哺,运用数学知识服务生活。现在一些高分者,往往实际运用能力不强,其原因就是缺乏在生活环境中运用知识的训实践训练。我们常说学以致用,其实数学显得更迫切,这是其性质决定的。所以,优化后的作业不再与生活相脱离,相反,更是你中有我的互融存在。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应用性设计,突出数学知识在生活平台中的有效运用。如在让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有了充分感知后我们就可让学生在课外时间中去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利用三角形而不改变成为四边形或其他多边形。这样的设计既突出了生活应用性又引导学生去思考,为接下来的“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性质教学又打下了伏笔。这样作业优化起到了承上启下效果。又如在学习百分数后,我们可设计这样的课后作业:配制含糖25%的糖水,可以怎样解?这些优化作业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增进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从小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
  总之,“双减”推进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我们要创新作业内容与形式实现“双优化”设计,尽可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从过多过滥作业中解脱出来成为发展多项数学素养的主体,从而获得更好的数学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徐晓芳,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研究[J].新课程,2019年。
  [2]张世良,小学数学作业创新设计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