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路径
【作者】 朱成助
【机构】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教师进修学校)
【正文】 摘 要:阅读学习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教学重点,要想让阅读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就必须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让课外阅读走进学生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应在课内“深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在课外“广种”,通过营造氛围、开展活动,使学生想读、乐读;进行多元评价,激励学生长效发展。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爱读”,引导学生“会读”,而且还要紧贴学生的实际推广阅读。
关键词:阅读能力;小学语文;多元评价;有效路径;素养提升
早在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口号,发达国家已经把儿童教育的重点转移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我国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在阅读的数量、广度、深度上把阅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一定影响,相当多的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难以抵制游戏、网络等诱惑;阅读时间不够,深陷于过重课业负担的泥淖;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或盲目阅读,或放羊式阅读,或功利性阅读等。可见,要让阅读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生活,真正成为他们的童年主题,就必须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践行“大阅读观”,让课外阅读走进学生的世界。
一、课内“深耕”,旨在“授之以渔”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改革阅读课堂教学,用好这些“例子”于课内,可以让学生从中培养兴趣、习得方法、获得审美感受,这是加强课外阅读的前提。
(一)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主阵地,阅读教学应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对学生进行多元引导,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荷花》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读”这根线串起所有的教学环节。课前,带领学生“读”图,在优美的音乐中,一帧帧精美的图片很快吸引了学生,拉近学生和文本的情感距离,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初读时,要求学生“字字入目”,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教会学生使用着重号、问号等进行圈点勾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精读感悟,领略荷花的美丽姿态,感受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并引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换词比较、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体会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当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方法了然于胸时,迁移运用就水到渠成。
(二)课外阅读
在“用教材教”这一理念引领下,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价值,精心设计,巧妙链接,引进更丰富的课外阅读素材,实现精读一篇、教活一本、带动一片。
1.相关内容的结合
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说,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种子。教材中“快乐读书吧”板块就是把课外阅读引进教材的一个窗口,跟“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共同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体系。例如三年级上册在读完童话单元的4篇课文后,“快乐读书吧”向学生介绍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稻草人》,把学生带到那奇妙的童话王国,引导学生由4篇童话故事走向更广阔的童话世界。这时,学生可以将课内习得的方法在整本书阅读中运用,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拓展课文的相关内容。例如在学习了《王戎不取道旁李》后,组织学生拓展阅读《世说新语》,与更多“智慧儿童”进行美丽邂逅。在阅读分享会上,学生兴致勃勃地讲述古代聪慧儿童的趣事,既训练了语言,又滋养了智慧。又如在学习了《普罗米修斯》后,组织学生开展“神话故事”为主题的探究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更多关于神话的知识。有的学习小组绘制了希腊神话人物谱系图,有的学习小组讲述神话人物故事,还有的学习小组把课文和中国神话故事《钻木取火》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中外神话故事的不同魅力。
2.相关人物的结合
教材中有许多写人的文章,像周恩来、刘伯承、黄继光等,他们的故事感人肺腑,但在短短的一篇课文里,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名人有非常全面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以便及时发现课文的拓展点。例如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可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周恩来的故事,举办“周恩来总理故事知多少”小小故事会;学习《芦花鞋》后,学生都被青铜勤劳、善良的美德打动,自然而然地想要知道更多关于他的故事,这时向学生推荐阅读《青铜葵花》就顺理成章;在带领学生阅读《黄继光》一文时,可以播放关于黄继光的视频资料,在图像和声音共同的感染下,那段特殊的时代背景在学生心中逐渐明晰,黄继光的英雄形象逐渐饱满。再让学生读读其他英雄人物故事,并找出描写语言、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和同学交流。
3.相同文体的结合
相同文体的阅读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学习了《静夜思》后,让学生读读其他思乡的诗,从而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现代诗单元时,教师改变逐篇品读的惯例,在进入单元教学之前,先引导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小组择优在班级推荐。持续一周后,学生对现代诗有了初步的认识,再进入现代诗的课堂教学,这样学生对现代诗的音韵美、想象美、情感真等特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被打开,经验被激活,跃跃欲试地创作小诗,兴致勃勃地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课内的教学辐射到课外,课内课外整合为综合性学习,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阅读的乐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4.作者系列作品的结合
在学习冰心的《短诗三首》后,可以举办“冰心诗歌朗诵会”,感悟冰心的童心、母爱;学习丰子恺的《白鹅》后,可以继续走进他的《缘缘堂随笔》,进一步感受丰子恺先生朴素洒脱的语言风格;学习老舍的《猫》《母鸡》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找来老舍散文集,领略“人民艺术家”的语言魅力。抓住作者系列作品,结合课内外内容,由一篇走向一本甚至多本,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持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作者系列作品的拓展阅读不是大杂烩式的任意选编,它既能保证读物的质量,与课内的学习相辅相成,又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二、课外“广种”,觅得“源头活水”
课内的“深耕”如果离开了课外的“广种”,学生的阅读仍然无法丰盈。只有践行“大阅读观”,用“学科+”的思想和“跨界”的眼光为学生积极拓展渠道,才可以觅得阅读的“源头活水”[2]。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想读
“年级文化”“走廊文化”“角落文化”等,这些在学校随处可见,校园形成了“书韵飘香”的靓丽风景。把阅读和学校环境布置相融合,可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1.班级书屋
可以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将它进行精心布置,再取上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如“阳光书屋”“小书吧”“采蜜角”等,号召大家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角,交换阅读。这样学生既能汲取知识,又能增进友谊。在班级书屋的建设中,仍然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筹建、自己管理,每天有专人负责整理,每次有专门的借阅登记,每周有好书推荐,每月有“阅读之星”评选。教室一隅的班级书屋是一方诗意的栖居地,学生在这里能随时与书籍相约。
2.墙上书吧
可以给空白的墙壁“化妆”,如张贴一些读书名言、读书方法、国学经典介绍等,行走其间,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学生在全方位的文化浸润中陶冶情操。此外,“墙上书吧”的布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一年级的教师可以围绕“入学”“入队”等内容打造文化墙,三年级教师可以抓住“成长礼”布置年级文化,四年级的神话主题,六年级的民俗文化等。浓郁的阅读氛围渗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一面墙都成为学生无声的教师。
3.温馨书房
家庭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阵地,可以号召学生争创“书香家庭”,布置自己的温馨书房,和爸爸妈妈进行亲子共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因此应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如超市的广告、小区的标语、影视节目中的台词等,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阅读素材。只要拥有主动阅读的意识,“天地万物”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温馨书房。
(二)开展活动,使学生乐读
1.漂书
根据学生的意愿自由组合,成立读书小组,小组成员每周选择一本好书,将它推荐给同组同学;读书小组选择一本好书,推荐给班上同学。通过不断的推荐,让好书“漂流”起来。图书漂流还可以在班级之间、年级之间进行,参加漂流的不仅限于书籍,还可以有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摘记卡片等。
2.说书
学校可以利用红领巾广播开设说书频道,每天一个故事,全校学生准时收听。在班级中,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轮流说书,师生同读同乐。叶圣陶先生曾说,听就是用耳朵读,说就是用嘴巴写。“说书”践行了这一理念,在“说书”活动中,学生不仅对阅读内容加深了理解,而且还通过“听”和“说”内化了语言,提升了阅读能力。
3.演书
演书是指充分发掘学生的表演天赋,开展课本剧、童话剧等表演。学生根据书本内容改编故事情节、编写台词、寻找音乐、登台表演,将书读活。“演书”应不拘于形式,可以是较大规模的舞台表演,也可以是随时随地的课堂活动;可以是较完整的故事呈现,也可以是一些词语或句子的理解性演绎。“演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很常见,例如在品读《陶罐和铁罐》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奚落”这个词语,教师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进行惟妙惟肖的表演,学生在哈哈大笑中明白了“奚落”这个词语的含义。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傲慢是怎样的表情?”“谁来演一演恼怒的样子?”……笔者在教学中常常开展这样的“演书”活动,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阅读,以获得更愉悦的阅读感受。“演书”这一趣味活动旨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和伙伴“玩一玩”中碰撞思维,交流情感,加深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它只是促进学生阅读的一个手段,不应追求演绎的完美,不提倡反复操练,以免加重学生负担。此外,围绕读书开展的活动还有很多,如“借助云平台评选朗读者”“我是喜马拉雅小主播”“读书节里快乐多”……在生活中“广种”读书的种子,久而久之,学生的眼界宽了,品味高了,阅读能力自然能得到提升。
三、多元评价,激励长效发展
“阅读攀登计划”是贯穿始终的读书活动。能坚持每天阅读的学生将获得“小书童”称号;能每天阅读并坚持做摘抄、写批注的学生可参评“阅读之星”;能坚持摘抄、批注并积极撰写读后感的学生将获得“阅读达人”称号;每个月的“阅读达人”都可以参评班级“阅读小导师”。每一级的评选都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获此荣誉,教师或家长可以满足学生一个小小的愿望。同时,增设阅读进步奖,让更多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用多元的、开放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对于学生的阅读评价,可以联系阅读活动的主体性、实践性、动态性等特征,进行多元评价。例如可以在课堂情境中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爱好、兴趣及参与度等,进行课堂观察评价;可以利用网络,通过班级优化大师等平台进行评价,让评价更快捷;可以围绕读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比赛,如读书小报评比、名篇竞猜、征文比赛等,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读书小报、发表的作品、活动的照片等放到自己的阅读记录袋里,这既能给教师、家长或同学提供更多直观的评价材料,也可以让学生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足迹时增强自信或发现问题。阅读是伴随一个人终身的学习活动,对阅读的评价切忌简单、死板,而要以发展为本,以激起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为主,为学生的长效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只有激发学生“爱读”,引导学生“会读”,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紧贴学生的实际推广阅读,才能将阅读的“根”深扎在学生心里[3]。因此,教师要把课文作为“范本”来教,并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需要,在课内“深耕”、课外“广种”,不拘形式,不限地点,顺势而导,引领学生与最美书籍相遇,走向更丰富多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吴梓君.巧借微童话 激发阅读力—低年级微童话阅读策略探讨[J].小学语文教学,2020(11):36-38.
[2]林丽娜.借助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力”[J].当代家庭教育,2021(03):117-119.
[3]唐思.沉浸式阅读:追寻生长阅读力的小学语文品质课堂[J].新课程研究,2021(10):51-53.
[本文系2020年度宁德市小学幼儿园前瞻性教学研究课题“小学语文‘阅力’范本教学研究”(立项批准号:NJYXY2020-47)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阅读能力;小学语文;多元评价;有效路径;素养提升
早在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口号,发达国家已经把儿童教育的重点转移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我国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在阅读的数量、广度、深度上把阅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一定影响,相当多的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难以抵制游戏、网络等诱惑;阅读时间不够,深陷于过重课业负担的泥淖;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或盲目阅读,或放羊式阅读,或功利性阅读等。可见,要让阅读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生活,真正成为他们的童年主题,就必须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践行“大阅读观”,让课外阅读走进学生的世界。
一、课内“深耕”,旨在“授之以渔”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改革阅读课堂教学,用好这些“例子”于课内,可以让学生从中培养兴趣、习得方法、获得审美感受,这是加强课外阅读的前提。
(一)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主阵地,阅读教学应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对学生进行多元引导,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荷花》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读”这根线串起所有的教学环节。课前,带领学生“读”图,在优美的音乐中,一帧帧精美的图片很快吸引了学生,拉近学生和文本的情感距离,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初读时,要求学生“字字入目”,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教会学生使用着重号、问号等进行圈点勾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精读感悟,领略荷花的美丽姿态,感受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并引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换词比较、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体会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当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方法了然于胸时,迁移运用就水到渠成。
(二)课外阅读
在“用教材教”这一理念引领下,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价值,精心设计,巧妙链接,引进更丰富的课外阅读素材,实现精读一篇、教活一本、带动一片。
1.相关内容的结合
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说,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种子。教材中“快乐读书吧”板块就是把课外阅读引进教材的一个窗口,跟“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共同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体系。例如三年级上册在读完童话单元的4篇课文后,“快乐读书吧”向学生介绍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稻草人》,把学生带到那奇妙的童话王国,引导学生由4篇童话故事走向更广阔的童话世界。这时,学生可以将课内习得的方法在整本书阅读中运用,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拓展课文的相关内容。例如在学习了《王戎不取道旁李》后,组织学生拓展阅读《世说新语》,与更多“智慧儿童”进行美丽邂逅。在阅读分享会上,学生兴致勃勃地讲述古代聪慧儿童的趣事,既训练了语言,又滋养了智慧。又如在学习了《普罗米修斯》后,组织学生开展“神话故事”为主题的探究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更多关于神话的知识。有的学习小组绘制了希腊神话人物谱系图,有的学习小组讲述神话人物故事,还有的学习小组把课文和中国神话故事《钻木取火》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中外神话故事的不同魅力。
2.相关人物的结合
教材中有许多写人的文章,像周恩来、刘伯承、黄继光等,他们的故事感人肺腑,但在短短的一篇课文里,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名人有非常全面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以便及时发现课文的拓展点。例如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可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周恩来的故事,举办“周恩来总理故事知多少”小小故事会;学习《芦花鞋》后,学生都被青铜勤劳、善良的美德打动,自然而然地想要知道更多关于他的故事,这时向学生推荐阅读《青铜葵花》就顺理成章;在带领学生阅读《黄继光》一文时,可以播放关于黄继光的视频资料,在图像和声音共同的感染下,那段特殊的时代背景在学生心中逐渐明晰,黄继光的英雄形象逐渐饱满。再让学生读读其他英雄人物故事,并找出描写语言、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和同学交流。
3.相同文体的结合
相同文体的阅读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学习了《静夜思》后,让学生读读其他思乡的诗,从而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现代诗单元时,教师改变逐篇品读的惯例,在进入单元教学之前,先引导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小组择优在班级推荐。持续一周后,学生对现代诗有了初步的认识,再进入现代诗的课堂教学,这样学生对现代诗的音韵美、想象美、情感真等特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被打开,经验被激活,跃跃欲试地创作小诗,兴致勃勃地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课内的教学辐射到课外,课内课外整合为综合性学习,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阅读的乐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4.作者系列作品的结合
在学习冰心的《短诗三首》后,可以举办“冰心诗歌朗诵会”,感悟冰心的童心、母爱;学习丰子恺的《白鹅》后,可以继续走进他的《缘缘堂随笔》,进一步感受丰子恺先生朴素洒脱的语言风格;学习老舍的《猫》《母鸡》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找来老舍散文集,领略“人民艺术家”的语言魅力。抓住作者系列作品,结合课内外内容,由一篇走向一本甚至多本,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持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作者系列作品的拓展阅读不是大杂烩式的任意选编,它既能保证读物的质量,与课内的学习相辅相成,又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二、课外“广种”,觅得“源头活水”
课内的“深耕”如果离开了课外的“广种”,学生的阅读仍然无法丰盈。只有践行“大阅读观”,用“学科+”的思想和“跨界”的眼光为学生积极拓展渠道,才可以觅得阅读的“源头活水”[2]。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想读
“年级文化”“走廊文化”“角落文化”等,这些在学校随处可见,校园形成了“书韵飘香”的靓丽风景。把阅读和学校环境布置相融合,可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1.班级书屋
可以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将它进行精心布置,再取上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如“阳光书屋”“小书吧”“采蜜角”等,号召大家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角,交换阅读。这样学生既能汲取知识,又能增进友谊。在班级书屋的建设中,仍然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筹建、自己管理,每天有专人负责整理,每次有专门的借阅登记,每周有好书推荐,每月有“阅读之星”评选。教室一隅的班级书屋是一方诗意的栖居地,学生在这里能随时与书籍相约。
2.墙上书吧
可以给空白的墙壁“化妆”,如张贴一些读书名言、读书方法、国学经典介绍等,行走其间,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学生在全方位的文化浸润中陶冶情操。此外,“墙上书吧”的布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一年级的教师可以围绕“入学”“入队”等内容打造文化墙,三年级教师可以抓住“成长礼”布置年级文化,四年级的神话主题,六年级的民俗文化等。浓郁的阅读氛围渗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一面墙都成为学生无声的教师。
3.温馨书房
家庭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阵地,可以号召学生争创“书香家庭”,布置自己的温馨书房,和爸爸妈妈进行亲子共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因此应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如超市的广告、小区的标语、影视节目中的台词等,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阅读素材。只要拥有主动阅读的意识,“天地万物”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温馨书房。
(二)开展活动,使学生乐读
1.漂书
根据学生的意愿自由组合,成立读书小组,小组成员每周选择一本好书,将它推荐给同组同学;读书小组选择一本好书,推荐给班上同学。通过不断的推荐,让好书“漂流”起来。图书漂流还可以在班级之间、年级之间进行,参加漂流的不仅限于书籍,还可以有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摘记卡片等。
2.说书
学校可以利用红领巾广播开设说书频道,每天一个故事,全校学生准时收听。在班级中,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轮流说书,师生同读同乐。叶圣陶先生曾说,听就是用耳朵读,说就是用嘴巴写。“说书”践行了这一理念,在“说书”活动中,学生不仅对阅读内容加深了理解,而且还通过“听”和“说”内化了语言,提升了阅读能力。
3.演书
演书是指充分发掘学生的表演天赋,开展课本剧、童话剧等表演。学生根据书本内容改编故事情节、编写台词、寻找音乐、登台表演,将书读活。“演书”应不拘于形式,可以是较大规模的舞台表演,也可以是随时随地的课堂活动;可以是较完整的故事呈现,也可以是一些词语或句子的理解性演绎。“演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很常见,例如在品读《陶罐和铁罐》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奚落”这个词语,教师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进行惟妙惟肖的表演,学生在哈哈大笑中明白了“奚落”这个词语的含义。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傲慢是怎样的表情?”“谁来演一演恼怒的样子?”……笔者在教学中常常开展这样的“演书”活动,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阅读,以获得更愉悦的阅读感受。“演书”这一趣味活动旨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和伙伴“玩一玩”中碰撞思维,交流情感,加深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它只是促进学生阅读的一个手段,不应追求演绎的完美,不提倡反复操练,以免加重学生负担。此外,围绕读书开展的活动还有很多,如“借助云平台评选朗读者”“我是喜马拉雅小主播”“读书节里快乐多”……在生活中“广种”读书的种子,久而久之,学生的眼界宽了,品味高了,阅读能力自然能得到提升。
三、多元评价,激励长效发展
“阅读攀登计划”是贯穿始终的读书活动。能坚持每天阅读的学生将获得“小书童”称号;能每天阅读并坚持做摘抄、写批注的学生可参评“阅读之星”;能坚持摘抄、批注并积极撰写读后感的学生将获得“阅读达人”称号;每个月的“阅读达人”都可以参评班级“阅读小导师”。每一级的评选都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获此荣誉,教师或家长可以满足学生一个小小的愿望。同时,增设阅读进步奖,让更多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用多元的、开放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对于学生的阅读评价,可以联系阅读活动的主体性、实践性、动态性等特征,进行多元评价。例如可以在课堂情境中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爱好、兴趣及参与度等,进行课堂观察评价;可以利用网络,通过班级优化大师等平台进行评价,让评价更快捷;可以围绕读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比赛,如读书小报评比、名篇竞猜、征文比赛等,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读书小报、发表的作品、活动的照片等放到自己的阅读记录袋里,这既能给教师、家长或同学提供更多直观的评价材料,也可以让学生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足迹时增强自信或发现问题。阅读是伴随一个人终身的学习活动,对阅读的评价切忌简单、死板,而要以发展为本,以激起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为主,为学生的长效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只有激发学生“爱读”,引导学生“会读”,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紧贴学生的实际推广阅读,才能将阅读的“根”深扎在学生心里[3]。因此,教师要把课文作为“范本”来教,并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需要,在课内“深耕”、课外“广种”,不拘形式,不限地点,顺势而导,引领学生与最美书籍相遇,走向更丰富多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吴梓君.巧借微童话 激发阅读力—低年级微童话阅读策略探讨[J].小学语文教学,2020(11):36-38.
[2]林丽娜.借助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力”[J].当代家庭教育,2021(03):117-119.
[3]唐思.沉浸式阅读:追寻生长阅读力的小学语文品质课堂[J].新课程研究,2021(10):51-53.
[本文系2020年度宁德市小学幼儿园前瞻性教学研究课题“小学语文‘阅力’范本教学研究”(立项批准号:NJYXY2020-4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