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错误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唐长勇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新桥镇五皇小学)


【正文】摘 要:小学生在解题时出现问题属于常见现象。一般出错包括两种:理解错误和计算错误。很多学生出于“护短”的心理,习惯在改错后立刻将试卷或练习本藏起来。这种心理也无可厚非,殊不知这些错误汇聚到一起,就组成了另类的“资源”。如果汇总下来,认真分析,就能发现其中的端倪。日常做好纠错,日后做好回顾反思,将会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本文就此种资源的价值及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资源;课堂教学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各种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错题资源,帮助学生亡羊补牢,就能避免日后出现同类错误,并养成严谨治学的好习惯。
  一、质疑错误,挖掘资源
  迈入学校大门,小学生才正式学习数学知识。受到个人认知能力和数学水平的影响,容易对自己的能力和认知产生怀疑,比如说:针对某一计算结果(无论对与错),只要老师说一句“你觉着结果对吗?”,小学生就会立刻怀疑计算结果。在自我质疑与思维习惯的影响下,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就会比较困难。长此以往,会让小学生更不自信。因此,我们可以开展针对性的训练,比如:教师对学生的解题进行质疑。这时,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出现迟疑,但这种短暂的迟疑无法回应教师的质疑。大家就会主动地搜集各种知识对这种质疑进行反驳。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上述教学活动,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随之提升,体现在学习当中就会更为自信。
  以“平行与相交”等知识为例,教师针对这部分知识可以设计出如下选择题: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存在的位置关系( )?选项:A垂直;B相交;C垂直与相交;D相交与平行。学生们会结合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行选择,但有一部分学生会出现选择错误。此时,教师针对错误回答可以进行质疑,并让学生自我检查,或者讨论、辩论,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选对的学生会通过验证更加肯定自己的选项。做错的学生结合相关知识和定理也能快速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个过程还是信息重新整合的过程,也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机会。
  二、自主纠错,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习任何知识时,出现错误都是很正常的情况。“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旦发生错误,如何很好地利用这些特殊的资源,则是比较复杂的学问。从某种角度说,纠错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如果出现问题,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自主纠错,避免同类错误屡次发生。同时,针对错误要及时纠正,避免拖拉降低纠错效果。在寻找问题,不断纠错的过程中,学生就能顺利搭建出数学思维框架。
  以“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例,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张。引导大家在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如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图形可以裁剪、拼接)。由于多数同学完成了预习,会比较快的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但是在实际推导过程中,还是会有一部分学生不是特别懂,或者出现计算错误(将平行四边形两个边长相乘),此时就要鼓励大家多验算,并找到错误点进行纠正。上述反思和纠错过程,教师只需做好引导工作即可,要给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慢慢地,学生们就会把控好纠错节奏,提升学习的自信心。这种形式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三、将错就错,深挖错误资源的价值
  小学生不仅要掌握一些数学原理、技巧,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一旦出现理解错误,如果教师过快介入,学生的脑海中无法留下深刻印象。为了让学生们更认真地对待数学知识,养成纠错习惯,教师可以采取“将计就计”的方法。比如,一旦发现学生解题错误,不是马上提醒纠错,而是“将错就错”,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大家继续计算。当学生发现山穷水尽,或者结果与题意相去甚远时,才发现自己某个环节发生错误。这时,学生会主动的“回头看”,并能找到错误点进行纠正。如果教师在第一时间就发出警告,提醒一些关键信息,学生们就不会梳理自己的思路,或者无法对自己是否会出现错误进行预判。反而“欲擒故纵”能让学生们体会到错误一旦出现,会影响到最终结果。当然,采取这种方法时,不能责备嘲笑学生,而是告诉大家,之所以出现错误的根源是什么,在日后做题中如何破解。
  以下面的计算题为例:经过一个学期,芳芳获得了12朵小红花,明明则获得了8朵小红花。问,芳芳比明明多了几朵小红花?如果把他们的小红花重新分配,保证每个人的数量一样,芳芳应该给明明几朵小红花?第一部分,12-8=4,所有的学生都能准确计算出来。但第二部分,涉及到平均分的问题,会有一部分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此时,教师能够发现学生计算错误点,但要采取“将错就错”的模式,让学生主动纠错,(1)12+8=20;(2)20平均分为2个10;(3)芳芳需要拿出2朵(12-2=10),此时明明也是10朵(8+2=10)。这样,做错的学生就能够弄明白错误根源,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结
  总之,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出现错误并不可怕。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挖掘错误资源的价值,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让学生们重新审视自己的错误,通过查漏补缺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自我检查能力。这样才能逐步降低错误发生率,提升个人的数学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