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优化初中数学课堂
【作者】 陈海燕
【机构】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初级中学教育集团)
【正文】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问题情境也逐渐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情境是联结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思维敏捷,情趣盎然;把学生带入教学佳境之中。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优化数学课堂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始,学之端。教师可根据学生认发展的规律、知识内在的联系,引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界。
1.以悬念引入,使学生在“奇中问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多问、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例如,在教《完全平方公式》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师生竞赛情境引入新课,师生同时计算352、852、1052、1012、……,教师口算,学生用计算器。结果总是我领先。“真奇怪!老师为什么如此快?”“一定是事先记住答案的,作弊。”我笑了笑:“你们可以随便报一个末位数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结果我都能对答如流。这就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有什么诀窍?”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这样就顺利地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此时我把话一转,“欲知此法,得从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开始。”同学们一个个睁大好奇的双眼,期待着老师的讲解。
2.以旧知引入,使学生在“悱”中问
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使学生产生问题,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面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时,学生大脑皮层兴奋度最高,求知欲望最旺盛,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案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时,先让学生计算“已知△ABC中,∠A=60°,∠B=70°,求∠C的度数。”当我把问题一抛出来,学生就跃跃欲试了,马上说出了答案,而且每个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不屑的表情:“这么简单的题目谁不会啊!”接着我继续问:“你们是怎么这么快求出∠C的度数?”学生几乎一口同声的回答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那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我接着继续追问。这是学生深思了一会,有些学生在嘀咕了:“小学学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就等于180°。”“老师,用量角器量一下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然后把三个角的度数加一下就等于180°的。”我马上加以说明:“这个只是通过实验下的结论缺乏了说服力,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有无数个,我们画出并验证的只是其中有限个,其余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能对所有的三角形都进行验证吗?”这样就使学生内心产生了矛盾:通过观察实验不能说明,那用什么方法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呢?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3.以生活实例引入,使学生在“趣”中问
数学的学习,应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以生活实例引入,能让学生“触景生思”,产生联想,从情境表面进入数学的实质领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激活其数学思维。
【案例】例如,教学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信息社会,人们沟通交流方式多样化,移动电话已很普及,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现实意义。小明爸爸新买一部手机,了解到电信公司有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如下表)。
他正为选择哪一种方式犹豫呢!请帮助他选择使用哪种计费方式较合算。
学生一听,有的立即叫出来:“全球通合算,它的本地通话费比神州行便宜。”有的说:“神州行合算,它不用月租费,全球通还要每月50元的月租费。”有的说:“电话打的多用全球通,打的少的用神州行。”我顺势引导:“学了有关方案设计的知识,你就清楚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研究的问题。”
二、创设操作问题情境,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点,优化新知探求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的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时,要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创设操作情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压缩了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往往造成感知与概括之间的思维断层,既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更不可能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新理念提倡重视过程教学,在揭示知识生成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数学规律,从而理解更深刻。
【案例】例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的探索》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课前要求准备好刻度尺、量角器、纸板、剪刀等.课堂上教师先告诉学生今天要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然后请学生按以下程序操作并思考.实验的道具:一张边长分别为13cm,10cm,8cm三角形纸片,五根边长分别为13cm,10cm,8cm,12cm,7cm的木棒,一张实验报告单。
实验步骤:
(1)取一条木棒使其长为三角形纸片一边的长(如:取10cm的木棒),再取两根木棒,长度与三角形纸片另两边都不相等,两个三角形能重合吗?
实验结果:只有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能重合。(学生回答)
(2)取两根木棒使其长分别等于三角形纸片两条边的长度(如:取10cm,13cm的木棒),再取一根木棒,长度与三角形纸片另一边不相等,两个三角形能重合吗?
实验结果:只有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不能重合。(学生回答)
(3)取三根木棒使其长分别等于三角形纸片三边的长度,两个三角形能重合吗?
实验结果: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能够重合。
完成实验报告单,以4人小组为一个单位,讨论实验的结论,选出代表发表结论。
再次探索:问:三边长度发生变化结论是否还成立?
请按照下面的方法,用刻度尺和圆规画△DEF,使其三边分别为8cm,6cm,5cm。
画法:
1、画线段EF=8cm,
2、分别以E,F为圆心,6cm,5cm长为半径画两条圆弧,交于点D(与D`),
3、连接DE,DF。师生共同完成作图,以4人小组为单位,互相比较三角形是否重合,再次展开讨论,并发表结论。
教师总结:一般地,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即若AB=A`B`,BC=B`C`,CA=C`A`,则△ABC≌△A`B`C`
实验报告单(附)
由于这一判定方法是以公理形式出现的,所以只要学生认可即可.这时,教师提醒学生每个同学得到的结论都一样,这其实是实验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是把数学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获得的,这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把学生推到思维的前沿,把课堂交给了学生,给学生参与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交流,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对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SAS、ASA、AAS公理,圆的轴对称性、中心对称性、旋转不变性等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采用创设操作教学情境探究新知。
三、创设交流问题情境,优化归纳小结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固然重要,但课堂小结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课堂小结恰到好处,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和具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活动理解教学知识,建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做既能体现人本主义,又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且这种小结是开放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和感受,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时,我是这样设计小结的:
教师:请谈谈你的收获与体会。
学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用反比例函数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2:我还了解了有关杠杆定律的一些知识,为以后学习物理奠定了基础。
学生3:各个问题的形式虽然不一样,我们可以归于函数模型解决,今天就是利用反比例函数模型解题的。
教师:学习了本节的内容,这位同学有一种建立数学模型解题的意识。
学生4:用数学知识还可以解决一些物理问题。
学生5: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这更坚定了我学好数学的信心。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先想想整个活动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还是仅仅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一时热闹,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新课程要求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评价时,应该真正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提高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这样,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富有个性,课堂才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赵福芹.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王秋红.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浅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0:20.
[3]孙金瑞.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探究[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4,18:9-10.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优化数学课堂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始,学之端。教师可根据学生认发展的规律、知识内在的联系,引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界。
1.以悬念引入,使学生在“奇中问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多问、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例如,在教《完全平方公式》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师生竞赛情境引入新课,师生同时计算352、852、1052、1012、……,教师口算,学生用计算器。结果总是我领先。“真奇怪!老师为什么如此快?”“一定是事先记住答案的,作弊。”我笑了笑:“你们可以随便报一个末位数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结果我都能对答如流。这就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有什么诀窍?”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这样就顺利地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此时我把话一转,“欲知此法,得从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开始。”同学们一个个睁大好奇的双眼,期待着老师的讲解。
2.以旧知引入,使学生在“悱”中问
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使学生产生问题,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面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时,学生大脑皮层兴奋度最高,求知欲望最旺盛,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案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时,先让学生计算“已知△ABC中,∠A=60°,∠B=70°,求∠C的度数。”当我把问题一抛出来,学生就跃跃欲试了,马上说出了答案,而且每个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不屑的表情:“这么简单的题目谁不会啊!”接着我继续问:“你们是怎么这么快求出∠C的度数?”学生几乎一口同声的回答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那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我接着继续追问。这是学生深思了一会,有些学生在嘀咕了:“小学学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就等于180°。”“老师,用量角器量一下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然后把三个角的度数加一下就等于180°的。”我马上加以说明:“这个只是通过实验下的结论缺乏了说服力,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有无数个,我们画出并验证的只是其中有限个,其余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能对所有的三角形都进行验证吗?”这样就使学生内心产生了矛盾:通过观察实验不能说明,那用什么方法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呢?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3.以生活实例引入,使学生在“趣”中问
数学的学习,应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以生活实例引入,能让学生“触景生思”,产生联想,从情境表面进入数学的实质领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激活其数学思维。
【案例】例如,教学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信息社会,人们沟通交流方式多样化,移动电话已很普及,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现实意义。小明爸爸新买一部手机,了解到电信公司有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如下表)。
他正为选择哪一种方式犹豫呢!请帮助他选择使用哪种计费方式较合算。
学生一听,有的立即叫出来:“全球通合算,它的本地通话费比神州行便宜。”有的说:“神州行合算,它不用月租费,全球通还要每月50元的月租费。”有的说:“电话打的多用全球通,打的少的用神州行。”我顺势引导:“学了有关方案设计的知识,你就清楚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研究的问题。”
二、创设操作问题情境,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点,优化新知探求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的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时,要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创设操作情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压缩了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往往造成感知与概括之间的思维断层,既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更不可能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新理念提倡重视过程教学,在揭示知识生成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数学规律,从而理解更深刻。
【案例】例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的探索》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课前要求准备好刻度尺、量角器、纸板、剪刀等.课堂上教师先告诉学生今天要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然后请学生按以下程序操作并思考.实验的道具:一张边长分别为13cm,10cm,8cm三角形纸片,五根边长分别为13cm,10cm,8cm,12cm,7cm的木棒,一张实验报告单。
实验步骤:
(1)取一条木棒使其长为三角形纸片一边的长(如:取10cm的木棒),再取两根木棒,长度与三角形纸片另两边都不相等,两个三角形能重合吗?
实验结果:只有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能重合。(学生回答)
(2)取两根木棒使其长分别等于三角形纸片两条边的长度(如:取10cm,13cm的木棒),再取一根木棒,长度与三角形纸片另一边不相等,两个三角形能重合吗?
实验结果:只有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不能重合。(学生回答)
(3)取三根木棒使其长分别等于三角形纸片三边的长度,两个三角形能重合吗?
实验结果: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能够重合。
完成实验报告单,以4人小组为一个单位,讨论实验的结论,选出代表发表结论。
再次探索:问:三边长度发生变化结论是否还成立?
请按照下面的方法,用刻度尺和圆规画△DEF,使其三边分别为8cm,6cm,5cm。
画法:
1、画线段EF=8cm,
2、分别以E,F为圆心,6cm,5cm长为半径画两条圆弧,交于点D(与D`),
3、连接DE,DF。师生共同完成作图,以4人小组为单位,互相比较三角形是否重合,再次展开讨论,并发表结论。
教师总结:一般地,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即若AB=A`B`,BC=B`C`,CA=C`A`,则△ABC≌△A`B`C`
实验报告单(附)
由于这一判定方法是以公理形式出现的,所以只要学生认可即可.这时,教师提醒学生每个同学得到的结论都一样,这其实是实验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是把数学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获得的,这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把学生推到思维的前沿,把课堂交给了学生,给学生参与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交流,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对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SAS、ASA、AAS公理,圆的轴对称性、中心对称性、旋转不变性等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采用创设操作教学情境探究新知。
三、创设交流问题情境,优化归纳小结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固然重要,但课堂小结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课堂小结恰到好处,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和具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活动理解教学知识,建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做既能体现人本主义,又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且这种小结是开放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和感受,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时,我是这样设计小结的:
教师:请谈谈你的收获与体会。
学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用反比例函数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2:我还了解了有关杠杆定律的一些知识,为以后学习物理奠定了基础。
学生3:各个问题的形式虽然不一样,我们可以归于函数模型解决,今天就是利用反比例函数模型解题的。
教师:学习了本节的内容,这位同学有一种建立数学模型解题的意识。
学生4:用数学知识还可以解决一些物理问题。
学生5: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这更坚定了我学好数学的信心。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先想想整个活动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还是仅仅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一时热闹,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新课程要求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评价时,应该真正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提高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这样,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富有个性,课堂才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赵福芹.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王秋红.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浅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0:20.
[3]孙金瑞.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探究[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4,1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