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古诗词教学探究

【作者】 涂鹏能

【机构】 (广西柳州市钢一中学)


【正文】摘 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学生的素养与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国古诗词文化带给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塑造人格,滋养着我们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人类生活发生改变的同时,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并影响了人们学习的方式。世界正在寻找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来应对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爆炸”,几乎每个国家都在寻找开发人力资源的新方法。学科素养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公认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各国争先对其展开深入探究,而语文作为我国基础性学科中一门重要的科目,对于核心素养的践行尤为重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重点组成,更凝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与综合品质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作用。纵观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依旧存在方式单一,教师逐字翻译诗词情况,无疑影响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尤其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古诗词学习提出较高要求,即掌握一定程度古诗词并学会自主解析,正因如此需要优化古诗词教学。群文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之一,应用于古诗词教学能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增加诗词积累量,通过深刻地理解和分析古诗词为后续继承和发展做好铺垫,进一步提升核心素养。
  1、注重意象探寻,有效拓展古诗词教学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对相关的课堂知识进行无意识的拓展,以开阔学生的见识与视野。但是许多教师对拓展内容的把握往往不够精确,容易陷入拓展知识与课堂关联度低、对学情了解不够充分的困境。而在古诗词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较为明显,有些教师深挖了诗词的创作背景,从意象的表征出发,思考作者赋予诗词的感情与主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而有些教师则拓展到了诗词意象所指代的事物,力图通过营造出的情境去辅助学生的阅读,可以说是“走偏了”,阻碍了后续学习的展开。因而,教师需要注重对诗词意象的探寻,帮助学生从典型意象的描写去理解作者寄托的情感,针对诗词意象的实际含义进行交流理解。
  2、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
  情境教学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方法,而在高中古诗词的赏析教学中,不同的古诗词具有不同的意境,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古诗词的意境,这一点则能根据古诗词来构建情境实现有效赏析。古诗词的意境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不能准确分析诗词意境的情况,而通过构建对应的情境,则能够将抽象的意境变得易于理解。《春江花月夜》一诗有“孤篇压全唐”的美称,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描写出了一幅优美又恢弘的春江月夜图,全文意境幽美清旷,而仅仅通过阅读,教师很难引导学生明确这种优美的意境。因此,在对本诗进行赏析时,教师可以在教学PPT中插入部分对应的月夜图片,以此来营造诗中描写场景的氛围。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对本诗进行通读,而后分享自身对于本诗的感悟,这也是营造本诗中所表达氛围的一种方法。其次,教师也可以在讲解过程中将本诗按照写景和抒情的不同分为两部分,要求学生对本诗的写景部分进行描述后,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本诗的抒情部分。通过诗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思想,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全诗的赏析能力,帮助学生体会全诗的景色美、感情美,从而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意境美。
  3、在课后练习中应用微课,增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评价,具体可以通过背诵、默写、答题等方法。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提出了新要求,鼓励学生能够背诵多种类型的古诗词。然而,背诵如果不讲究方法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在课后练习中运用微课,要遵循学生的意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采用再造想象背诵的方法,以图像形式呈现诗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些图像易于理解,可以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充分体现意境美,使学生通过记忆图像,在脑海中形成图像,进而转化为诗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能背诵并不代表学生完全掌握,同时还要对学生的默写进行检查,古诗词中的生僻字、同意词、形近字都可以通过微课展示,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4、科学组织文本丰富群文内容
  群文阅读教学顺利开展需要依附多个文本,故而需要语文教师合理组织文本,实现群文阅读教学目标。虽然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根据主题选文,然而整体划分较为笼统。古诗词内涵深厚,如何在意义丰富的古诗词中组织文本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更考查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组织文本:首先紧扣议题。文本间需具备较强的张力,有利于强化学生发散式思维,引领学生从多角度鉴赏古诗词。以《锦瑟》为例,众多研究者对这首诗的主旨有着不同看法,如:恋情、自伤、悼亡等。语文教师可紧抓这一矛盾点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使文本间形成较强的张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文本强大的张力产生疑问,进而认真比较多个文本,为师生讨论分析做好铺垫。与此同时,教师围绕议题选取文本,体现整合性。以李清照诗词为议题,通过整合李清照不同时期作品选择文本且文本间需体现逻辑性,此逻辑性可基于纵向角度围绕议题展开层层递进教学,也可基于横向角度围绕议题展开多角度比较,无论纵横向都要体现文本间规律性,使学生通过不同文本对古诗词鉴赏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5、走入生活场景,有效拓展古诗词教学(下转第96页)
(上接第97页)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基于书本或其他教学工具展开的,虽然对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有很大帮助,但是学生在理解方面总是很难深入。因此,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带领学生走入生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场景,将古诗词和生活景象结合在一起,以此来促进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深度。对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实施:一是教师根据古诗词的内容,带领学生走入对应的生活场景,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二是教师通过生活场景或实地观察一些景色,来让学生朗诵古诗词,激发学生的感情,引发和作者的共鸣;三是教师通过一些生活场景,将学习过的古诗词串联起来,达到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沁园春》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外出去看看冬天的景象,通过观察雪景、看雪中的梅花等,去体验书本中描写的美景,感叹大自然的美与祖国山河的壮丽。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去回忆之前学习过的描写雪景的诗句,比如“雪雰雰而薄木兮,云霏霏而陨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通过联想其他诗句,达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复习。总之,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场所不要局限于课堂,而要通过生活场景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想象力。
  结语
  综上所述,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必须做出更多的努力。中国几千年的古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典范与传统。而古诗词文化的传播也不仅仅表现在学校课堂上,还表现在社会其他领域。经典古诗词教学研究准备工作,不但能够提升经典古诗词的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4-8.
  [2]黄鑫.高中语文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课外语文(教研版),2020(5):133-134.
  [3]范家辉.巧用微课之“眼”赏诗歌之“美”[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