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篮球运动对小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研究
【作者】 王海波
【机构】 (重庆市万州区南京小学)
【正文】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小学体育教学的价值逐渐突出,篮球作为小学体育教学项目之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团结意识与体育活动参与热情,篮球活动中的对抗感,能够充分满足小学生的运动热情,在此背景下,小学阶段篮球活动的开展频率有所提升。篮球作为高强度运动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由此,健康体适能尤显重要。常规体育教学内容和篮球专项健康体适能均可提高学生的肺活量水平,但篮球专项健康体适能对肺活量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篮球专项健康体适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下肢爆发力、腰腹肌耐力、柔韧性以及下肢耐力,其效果优于常规的体育教学。建议重视小学生体质健康,多管齐下促成长;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篮球运动;小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
体能主要是指借助速度、耐力、协调力以及力量等呈现出的基本能力,是学生在篮球运动中获取优势的关键。通过强化健康体适能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篮球运动的效率,还能降低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存在身体损伤的可能性,为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由此可见,小学篮球教学过程中,篮球健康体适能的重要性,对此,本文将从价值、问题以及方法出发,对小学篮球健康体适能进行探析,旨在通过强调健康体适能价值的方式,提升健康体适能在篮球课程中的占比,为学生篮球体能的增强提供路径,并通过提出优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方式,促进健康体适能质量的提高。
1、篮球运动对小学生健康体适能的价值
1.1提升学生的灵敏度与速度
篮球比赛受到时间的限制,速度与灵敏度是学生抢占时机、获取胜利的关键。在篮球比赛过程中,常见的抢断、快攻以及过人等皆是速度与灵敏度的直观体现。而学生灵敏度与速度的提升以体能训练为依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在跑步训练过程中,速度体现在步长与步频两个层面,其中步频由神经系统确定,协调且灵活的神经系统会让学生拥有高步频,进而达到提升跑步速度的效果,借助体能训练中的速度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促进学生步频的提升,进而为学生获取比赛的优势创造条件。
1.2提升学生的压制力
在篮球比赛过程中,速度与灵敏度是前提,力量与耐力则是提升学生压制性优势的重要路径,借助体能训练中的力量与耐力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篮球比赛中的掌控力,进而达到厚积薄发,持续性压制对手的目标。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单脚跳绳和耐久跑等皆是耐力训练的重要路径,耐力的测试主要是心肺功能测试,学生测试早起心跳的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对自身耐力的了解度。举杠铃、俯卧撑以及仰卧起坐等则是力量训练的主要表现,通过提升学生手腕、上肢以及腰腹力量,促进学生肢体支配协调性的提高,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压制力的效果。
1.3提高篮球运动效率
身体条件作为高强度运动的重要前提,是提升学生对篮球运动适应力的关键。借助体能训练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降低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疲累感,为学生高负荷训练的适应性创造条件,同时,还能维护学生的生理机能,进而达到延长学生篮球运动寿命的效果。
2、小学体育教师面对的篮球教学困境
困境一,相对滞后的授课内容,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导致部分学生难以秉持高涨的热情参与训练活动,甚至会在活动中脱离队伍选择其他运动项目,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训练秩序;困境二,训练活动统一且单调,没有考虑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制约了其篮球运动技能的发展;困境三,部分教师的理念缺乏前瞻性,没有精准定位篮球运动,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运动热情不高,无法形成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
3、小学篮球体能训练的方法
3.1优化体能训练比重安排
体能训练比重主要呈现在强度安排与时机安排两个层面,在传统体能训练之中,体育教师会将体能训练安排在技能训练与战术训练之后,在战术训练之后,学生的体能严重下降,此时组织体能训练极易让学生产生懈怠的情况,使体能训练质量难以保障。同时,还存在训练强度过高的问题,在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下,部分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恢复,使其难以投入到后续课程的安排之中,进而对其他课程教学产生影响。对此,在优化体能训练比重安排时,体育教师首先应当落实训练准备,侧重于对学生的体能素质、生理条件等各方面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体能训练的占比进行调整,避免体能训练与战术训练、技能训练产生过高冲突,并结合学生实际,对体能训练的时机进行把握。体育教师还应当予以学生适当的体能恢复时间,引导学生在体能训练完成之后进行放松与调整,为后续学习提供良好状态。
3.2优化体能训练内容方法
在小学阶段,体能训练内容具有多样性特征,具体表现在柔韧训练、速度训练以及耐力训练等多方面内容,在落实各项训练任务时,应当重视以下几方面。第一,柔韧训练,柔韧训练以静态拉伸与动态拉伸为主,在落实柔韧训练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将动态拉伸融入与运动准备阶段,用以代替徒手操练习,以达到快速热身的效果,降低身体损伤发生的可能性。静态拉伸应当在训练结束后。在落实今天拉伸时,体育教师应当对课程训练内容进行把控,在体育运动中加速跑、起跳以及定向跑较为常见,对此,在准备阶段的动态拉伸,主要包括脚外侧走、蜘蛛爬以及屈蹲退步走等多种方式,在课程结束后,采用肢体静态拉伸的方式放松学生的身心状态。第二,速度训练,一般而言,速度训练应当融入与战术速战、技能训练之中,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步伐训练,高抬腿跑、小步跑以及上步加跨步跳等;其次,限时跑,短距离计时冲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爆发力;再者,信号刺激跑,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反应力;最后,结合球跑,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团结意识与身体协调力。
3.3优化体能训练教学模式
针对训练模式的创新优化,以力量训练为例,教学模式优化如下,首先,体育教师应当对班内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了解,结合班内学生的身体条件,将其划分为多个层次,具体包括高素质、中等素质以及偏低素质等,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差异性训练活动,针对于高素质学生,笔者侧重于采用高强度力量训练的方式,具体表现为杠铃抬举次数增加等,用以提升体能训练的针对性;其次,引入游戏活动,笔者侧重于通过引入“扔沙包”的游戏活动,将学生以身体差异为依据,划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沙包重量有所差异,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力量训练的趣味性,保障体能训练质量的同时,还能降低学生对体能训练活动的厌烦感;最后,实战训练,在完成基础力量训练之后,组织篮球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将力量训练的成果引入与篮球比赛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巩固学生的技能与体能,还能让学生真切感知到体能训练的优势,促进学生对体能训练接受度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能训练作为篮球运动的重要构成,其侧重于通过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方式,促进学生篮球比赛中优势地位的获取。对此,体育教师应当强化对小学篮球体能训练的重视,通过优化体能训练模式,把握体能训练内容的方式,促进小学篮球体能训练训练的提高,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创造条件,进而达到增强篮球运动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晓军.探究小学生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方法[J].内蒙古教育,2020(15):59—60.
[2]陈定北.小学篮球教学中体能训练的研究[J].运动,2017(13):121—122.
[3]魏玮.强化青少年篮球体能训练的方法刍议[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4):45.
关键词:篮球运动;小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
体能主要是指借助速度、耐力、协调力以及力量等呈现出的基本能力,是学生在篮球运动中获取优势的关键。通过强化健康体适能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篮球运动的效率,还能降低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存在身体损伤的可能性,为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由此可见,小学篮球教学过程中,篮球健康体适能的重要性,对此,本文将从价值、问题以及方法出发,对小学篮球健康体适能进行探析,旨在通过强调健康体适能价值的方式,提升健康体适能在篮球课程中的占比,为学生篮球体能的增强提供路径,并通过提出优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方式,促进健康体适能质量的提高。
1、篮球运动对小学生健康体适能的价值
1.1提升学生的灵敏度与速度
篮球比赛受到时间的限制,速度与灵敏度是学生抢占时机、获取胜利的关键。在篮球比赛过程中,常见的抢断、快攻以及过人等皆是速度与灵敏度的直观体现。而学生灵敏度与速度的提升以体能训练为依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在跑步训练过程中,速度体现在步长与步频两个层面,其中步频由神经系统确定,协调且灵活的神经系统会让学生拥有高步频,进而达到提升跑步速度的效果,借助体能训练中的速度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促进学生步频的提升,进而为学生获取比赛的优势创造条件。
1.2提升学生的压制力
在篮球比赛过程中,速度与灵敏度是前提,力量与耐力则是提升学生压制性优势的重要路径,借助体能训练中的力量与耐力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篮球比赛中的掌控力,进而达到厚积薄发,持续性压制对手的目标。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单脚跳绳和耐久跑等皆是耐力训练的重要路径,耐力的测试主要是心肺功能测试,学生测试早起心跳的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对自身耐力的了解度。举杠铃、俯卧撑以及仰卧起坐等则是力量训练的主要表现,通过提升学生手腕、上肢以及腰腹力量,促进学生肢体支配协调性的提高,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压制力的效果。
1.3提高篮球运动效率
身体条件作为高强度运动的重要前提,是提升学生对篮球运动适应力的关键。借助体能训练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降低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疲累感,为学生高负荷训练的适应性创造条件,同时,还能维护学生的生理机能,进而达到延长学生篮球运动寿命的效果。
2、小学体育教师面对的篮球教学困境
困境一,相对滞后的授课内容,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导致部分学生难以秉持高涨的热情参与训练活动,甚至会在活动中脱离队伍选择其他运动项目,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训练秩序;困境二,训练活动统一且单调,没有考虑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制约了其篮球运动技能的发展;困境三,部分教师的理念缺乏前瞻性,没有精准定位篮球运动,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运动热情不高,无法形成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
3、小学篮球体能训练的方法
3.1优化体能训练比重安排
体能训练比重主要呈现在强度安排与时机安排两个层面,在传统体能训练之中,体育教师会将体能训练安排在技能训练与战术训练之后,在战术训练之后,学生的体能严重下降,此时组织体能训练极易让学生产生懈怠的情况,使体能训练质量难以保障。同时,还存在训练强度过高的问题,在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下,部分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恢复,使其难以投入到后续课程的安排之中,进而对其他课程教学产生影响。对此,在优化体能训练比重安排时,体育教师首先应当落实训练准备,侧重于对学生的体能素质、生理条件等各方面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体能训练的占比进行调整,避免体能训练与战术训练、技能训练产生过高冲突,并结合学生实际,对体能训练的时机进行把握。体育教师还应当予以学生适当的体能恢复时间,引导学生在体能训练完成之后进行放松与调整,为后续学习提供良好状态。
3.2优化体能训练内容方法
在小学阶段,体能训练内容具有多样性特征,具体表现在柔韧训练、速度训练以及耐力训练等多方面内容,在落实各项训练任务时,应当重视以下几方面。第一,柔韧训练,柔韧训练以静态拉伸与动态拉伸为主,在落实柔韧训练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将动态拉伸融入与运动准备阶段,用以代替徒手操练习,以达到快速热身的效果,降低身体损伤发生的可能性。静态拉伸应当在训练结束后。在落实今天拉伸时,体育教师应当对课程训练内容进行把控,在体育运动中加速跑、起跳以及定向跑较为常见,对此,在准备阶段的动态拉伸,主要包括脚外侧走、蜘蛛爬以及屈蹲退步走等多种方式,在课程结束后,采用肢体静态拉伸的方式放松学生的身心状态。第二,速度训练,一般而言,速度训练应当融入与战术速战、技能训练之中,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步伐训练,高抬腿跑、小步跑以及上步加跨步跳等;其次,限时跑,短距离计时冲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爆发力;再者,信号刺激跑,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反应力;最后,结合球跑,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团结意识与身体协调力。
3.3优化体能训练教学模式
针对训练模式的创新优化,以力量训练为例,教学模式优化如下,首先,体育教师应当对班内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了解,结合班内学生的身体条件,将其划分为多个层次,具体包括高素质、中等素质以及偏低素质等,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差异性训练活动,针对于高素质学生,笔者侧重于采用高强度力量训练的方式,具体表现为杠铃抬举次数增加等,用以提升体能训练的针对性;其次,引入游戏活动,笔者侧重于通过引入“扔沙包”的游戏活动,将学生以身体差异为依据,划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沙包重量有所差异,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力量训练的趣味性,保障体能训练质量的同时,还能降低学生对体能训练活动的厌烦感;最后,实战训练,在完成基础力量训练之后,组织篮球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将力量训练的成果引入与篮球比赛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巩固学生的技能与体能,还能让学生真切感知到体能训练的优势,促进学生对体能训练接受度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能训练作为篮球运动的重要构成,其侧重于通过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方式,促进学生篮球比赛中优势地位的获取。对此,体育教师应当强化对小学篮球体能训练的重视,通过优化体能训练模式,把握体能训练内容的方式,促进小学篮球体能训练训练的提高,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创造条件,进而达到增强篮球运动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晓军.探究小学生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方法[J].内蒙古教育,2020(15):59—60.
[2]陈定北.小学篮球教学中体能训练的研究[J].运动,2017(13):121—122.
[3]魏玮.强化青少年篮球体能训练的方法刍议[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