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 周英梅

【机构】 (广西那坡县教学研究中心)


【正文】摘 要: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问题作为国力综合发展的短板,只有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速度。乡村振兴战略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后,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仍习惯照搬城镇教学模式,未能站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全局做出相应的改革调整,致使乡村发展步伐缓慢。本文以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着手点,提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农村;教育;问题;实施策略
  当前,乡村战略的落地实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想持续推进,就要重视农村教育问题。也就是说,中西部地区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借助基础教育转变家长传统教育思想,通过多元化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知识的力量。教育作为思想文化的传播途径,是一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漫长历程,农村教育需顺应时代发展做好更加充足的准备工作,才能协助中西部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 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近几年,受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政策倾斜,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但其投入与农村教育实际需求仍相差甚远,尤其在教育办学条件及现代化教学设备方面,与城镇教育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农村学校为了提高本校升学率,只注重主要科目的教学,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切实需求,导致素质教育推行举步维艰。这种固化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不能满足新时代农村学生的求知需求。与城市教育相比,部分农村教育依旧采用传统黑板教学模式,其教师年龄偏大,接受新鲜事物较慢,不能灵活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致使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为了得到优质的师资力量,农村学校采用集中办学的方式,该项教育政策的落实,又为农村较为偏远的地区带来新的问题,如学生上学期间的交通安全、学校食堂的饮食安全、学生住宿的人身安全等,这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农村现阶段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 农村教育发展方向不够明确
  面对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显著差距,导致我国城乡教育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大。长久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因发展方向不够明确,盲目照搬城市教育,忽视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农村学生学习能力等实际问题,未能根据农村特色形成地域性教育文化。陶行知先生就曾对这种农村教育的套路模式进行嘲讽:“农村教育教人背井离乡,教人只吃饭不种稻,教人只穿衣不种棉……”由此可以看出,农村教育现阶段发展模式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不相符。此外,部分农村学校虽然编写农村校本教材,但是却未能对校本课程予以开发利用。究其原因,农村学校不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且教学条件落后,教学资金较为紧张,无法依据当地实际情况提高校本课程的专业性。这些问题的出现,致使农村教育教学发展寸步难行,部分教育政策执行难度较大,缺乏地域文化思想的领军人物,为农村教育指明发展方向。
  (三) 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脱节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迅猛发展,部分行业对低文化、低素质的劳动力的人员需求呈现饱和状态,而高质量的劳动力却始终供不应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若农民认知思想传统守旧,就会使农民教育受到阻碍。现阶段,农村教育实施模式同样传统守旧,且基础教育阶段仍将数语外作为主要学科,未能针对农村农业特色,开展地域化农业劳动课程,未能让学生知道掌握一技之长的重要性,许多家长发现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毫无用处。久而久之,“读书无用论”这种狭隘的认知在中西部偏远地区根深蒂固。
  二、 促进农村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 加大农村教育体系均衡发展
  教育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初中教育作为学生继续深造与生活谋生的分水岭,应明确农村风土人情文化以及农业农村文化的重要性,只有从教育根本上解决学生与家长的思想认知观念,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由于人才培养时间较为漫长,农村基础教育要利用跟随现代化发展脚步,加大农村教育体系均衡发展。既要注重文化知识的普及,又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尤其对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的学生家庭更要多加关注。同时,加大校本教材的研发力度,将传统农村文化与校本教材相结合,传承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开展富有农业特色的劳动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 完善农村教育公共基础设施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基础。现阶段,虽然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仍相对落后,不利于缩短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若农村学校的食品安全、住宿条件等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教育发展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各地政府要加大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学校增添现代化教学设备,除了创建多媒体教室以外,还要懂得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学,让农村学生也能坐在教师享受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将互联网转变成认知世界的窗口,使其通过各种网络教育资源全面深入地学习掌握各科知识,改变农村教育固化单一的问题。
  (三) 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连接 
  随着社会对生产劳动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民作为生产活动的主体,提高农民思想认知观念及劳动素质,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农村教育肩负着农村未来发展走向的使命,该使命是将个别优秀的学生托举出大山,是让更多留守的学生拥有改变家乡、创造家乡的能力。为此,农村初中应与职业教育相连接,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基础上,融入较为浅显的职业基础课程,让学生与家长在初中阶段认识到掌握一技之长的重要性,从侧面改变家长对“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认知,提高新时期农民素质打下扎实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教育作为农村重要的公共服务体系,应根据现代化农村发展建设需求,针对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深化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着手点,加大农村教育体系均衡发展,完善农村教育公共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连接,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础上,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梦霞.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教育发展探讨[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1):298-300.
  [2]辛代娟. 新时代农村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9):332-334.
  [3]李立铭,胡恒钊. 我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研究[J].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20,20(03):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