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创设文言情境,助推思维发展
【作者】 郑巧芬
【机构】 (浙江省余姚市兰江中学)
【正文】摘 要: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弥足轻重的地位。如何立足于学生,咬住文言这座“青山”开展教学呢?本文拟结合《唐雎不辱使命》的情境教学展开探索。
关键词:文言文;情境;思维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弥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改变,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这直接导致了我们的文言阅读障碍,甚至有学生戏称之为“第二外语”。但在缺少学习热情的今天,如何让文言这座“青山”深深地扎根于学生之中呢?笔者认为情境创设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一、情境再现
在执教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时,笔者设计了“揣摩对话,增设体态”环节,过程中,学生群策群力“还原”当时情境,秦王、唐雎二人的神态举止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秦王与唐雎正面交锋的场景,格外精彩:
秦王(勃然大怒,拍桌):先生可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面不改色,从容不迫):恕臣孤陋寡闻,我不曾听过,还是您来说说吧!
秦王(神情傲慢,瞪大眼睛,直视着唐雎):我给你讲讲,天子一旦发怒,就要让百万人的尸体倒下,血流千里远。
唐雎(不紧不慢,理直气壮):哦?是吗?那么斗胆请问大王:您知道平民发怒的情形吗?
秦王(无比蔑视,不屑一顾):呵!老百姓发怒,还能是什么样子?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义正辞严,语调逐渐升高,语速由缓愈快):大王,您错了!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并非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想必您一定听说过这样三个人吧!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相国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向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大殿上。这三个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发泄出来,上天就有所征兆。
(秦王边听边面有惧色,略显惊慌,但仍故作镇定。)
唐雎(庄重威严,语气坚定、高亢,目光直逼秦王):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一定会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到时全天下的人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这三个人再加上我就是四个了!
唐雎说毕,拔剑而起。(表情刚毅、愤怒,犹如一尊石像,挺立在秦王面前。)
秦王(吓得一个趔趄,跪倒在地,脸色惨白,声音颤抖,讨好地说):先生坐!快请坐!哪至于这么严重!我只不过是跟您开个玩笑,您何必当真呢?我现在明白了,那韩国、魏国灭亡了,但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直到今天,学生还对当时的情境演绎津津乐道。对于本课的字词更是掌握得扎实之极。可见,情境创设对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显著优势。
二、案例分析
文言文教学,应包括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基础上,尤其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情境创设下的文言文教学方向也就柳暗花明了。
(一)激兴趣不丢字词,强化“言的积累”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让学生的思想经过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作为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无疑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在情境中学习文言文,也有助于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积累,尤其是那些容易混淆记忆的字词。
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这句中“谢”字为“道歉”之意。此义与现在的“谢”的词义截然相反,一部分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总是理解为“感谢”。而在情境之下,让学生形象地再现秦王屈服的神情动作,“谢”字的意义就了然于心了。
(二)抓字词不失文味,深化“文的体验”
文言文承载着经典的文化底蕴,除了作为语文材料的原生价值外,还存在巨大的文学与文化价值。实践证明,情境的创设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体验。
《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和秦王二人性格鲜明,相映生辉。特别是在“两人对峙,秦王屈服”环节,情节紧凑,扣人心弦。然而文本对于两人的神情举止描写甚少,限制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两人的神情举止进行想象创设,尤其将秦王先前的趾高气扬,颐指气使的姿态具体细化,从而与“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形成鲜明对比。在反差如此之大的表演中,学生会深切折服于唐雎的英勇无畏、宁死不屈,不耻于秦王的屈服软弱、色厉内荏。
这样的细节探究在平常的教学中可能会轻易放过,即便教师抓去了某个细节进行讲解,但由于学生未能参与到主体活动之中,其形象感终究无法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而通过情景创设,不但在无形之中反复巩固了文言知识,而且也捕捉了文字与文学的联系,提升了学生的文言素养。
(三)重启发不忘创新,促进思维发展
契诃夫说过:“再好的剧本,从平庸的演员口中念出,会变得干瘪无味;而优秀演员哪怕是给他一个菜谱,他也能念得催人泪下。”同样,若想让学生乐于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人,平淡的教学是无法深入的,只有将死的文字教授成有生命活力的书,才能刻骨铭心。
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不仅可引导学生对人物细节进行想象,也可鼓励他们对故事情节进行大胆创造。在“理清情节”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最初局限在文本之内,只读出了“秦国来使”和“唐雎出使”两个情境。但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的合作探究,个别组大胆创新,将文本加以拓展,创设了“众臣商谈对策,纷纷举荐唐雎”的情境。学生的想法是,这样可见唐雎智谋过人,深受群臣拥戴。这么一来,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笔者认为,情境创设,作为一种学生极感兴趣且能通过自主探究获取实际效益的教学手段,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地探求文本所蕴藏的精髓,让他们在自觉地寻找文章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活力,希望学生紧紧地咬住“文言”这座青山永不放松,并努力将其深深地扎根于学生这片肥沃的土壤中。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修订版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
关键词:文言文;情境;思维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弥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改变,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这直接导致了我们的文言阅读障碍,甚至有学生戏称之为“第二外语”。但在缺少学习热情的今天,如何让文言这座“青山”深深地扎根于学生之中呢?笔者认为情境创设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一、情境再现
在执教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时,笔者设计了“揣摩对话,增设体态”环节,过程中,学生群策群力“还原”当时情境,秦王、唐雎二人的神态举止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秦王与唐雎正面交锋的场景,格外精彩:
秦王(勃然大怒,拍桌):先生可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面不改色,从容不迫):恕臣孤陋寡闻,我不曾听过,还是您来说说吧!
秦王(神情傲慢,瞪大眼睛,直视着唐雎):我给你讲讲,天子一旦发怒,就要让百万人的尸体倒下,血流千里远。
唐雎(不紧不慢,理直气壮):哦?是吗?那么斗胆请问大王:您知道平民发怒的情形吗?
秦王(无比蔑视,不屑一顾):呵!老百姓发怒,还能是什么样子?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义正辞严,语调逐渐升高,语速由缓愈快):大王,您错了!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并非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想必您一定听说过这样三个人吧!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相国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向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大殿上。这三个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发泄出来,上天就有所征兆。
(秦王边听边面有惧色,略显惊慌,但仍故作镇定。)
唐雎(庄重威严,语气坚定、高亢,目光直逼秦王):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一定会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到时全天下的人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这三个人再加上我就是四个了!
唐雎说毕,拔剑而起。(表情刚毅、愤怒,犹如一尊石像,挺立在秦王面前。)
秦王(吓得一个趔趄,跪倒在地,脸色惨白,声音颤抖,讨好地说):先生坐!快请坐!哪至于这么严重!我只不过是跟您开个玩笑,您何必当真呢?我现在明白了,那韩国、魏国灭亡了,但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直到今天,学生还对当时的情境演绎津津乐道。对于本课的字词更是掌握得扎实之极。可见,情境创设对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显著优势。
二、案例分析
文言文教学,应包括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基础上,尤其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情境创设下的文言文教学方向也就柳暗花明了。
(一)激兴趣不丢字词,强化“言的积累”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让学生的思想经过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作为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无疑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在情境中学习文言文,也有助于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积累,尤其是那些容易混淆记忆的字词。
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这句中“谢”字为“道歉”之意。此义与现在的“谢”的词义截然相反,一部分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总是理解为“感谢”。而在情境之下,让学生形象地再现秦王屈服的神情动作,“谢”字的意义就了然于心了。
(二)抓字词不失文味,深化“文的体验”
文言文承载着经典的文化底蕴,除了作为语文材料的原生价值外,还存在巨大的文学与文化价值。实践证明,情境的创设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体验。
《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和秦王二人性格鲜明,相映生辉。特别是在“两人对峙,秦王屈服”环节,情节紧凑,扣人心弦。然而文本对于两人的神情举止描写甚少,限制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两人的神情举止进行想象创设,尤其将秦王先前的趾高气扬,颐指气使的姿态具体细化,从而与“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形成鲜明对比。在反差如此之大的表演中,学生会深切折服于唐雎的英勇无畏、宁死不屈,不耻于秦王的屈服软弱、色厉内荏。
这样的细节探究在平常的教学中可能会轻易放过,即便教师抓去了某个细节进行讲解,但由于学生未能参与到主体活动之中,其形象感终究无法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而通过情景创设,不但在无形之中反复巩固了文言知识,而且也捕捉了文字与文学的联系,提升了学生的文言素养。
(三)重启发不忘创新,促进思维发展
契诃夫说过:“再好的剧本,从平庸的演员口中念出,会变得干瘪无味;而优秀演员哪怕是给他一个菜谱,他也能念得催人泪下。”同样,若想让学生乐于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人,平淡的教学是无法深入的,只有将死的文字教授成有生命活力的书,才能刻骨铭心。
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不仅可引导学生对人物细节进行想象,也可鼓励他们对故事情节进行大胆创造。在“理清情节”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最初局限在文本之内,只读出了“秦国来使”和“唐雎出使”两个情境。但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的合作探究,个别组大胆创新,将文本加以拓展,创设了“众臣商谈对策,纷纷举荐唐雎”的情境。学生的想法是,这样可见唐雎智谋过人,深受群臣拥戴。这么一来,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笔者认为,情境创设,作为一种学生极感兴趣且能通过自主探究获取实际效益的教学手段,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地探求文本所蕴藏的精髓,让他们在自觉地寻找文章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活力,希望学生紧紧地咬住“文言”这座青山永不放松,并努力将其深深地扎根于学生这片肥沃的土壤中。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修订版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