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经典诗歌诵读能力

【作者】 赵 红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考院实验小学)


【正文】摘 要: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国学经典著作。教师应该重视此类教材的诵读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就经典诗歌诵读的基本概念、教学目的、操作方法等进行简要分析,旨在为教育同仁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视角。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诗歌;诵读教学;教学方法
  小学低段语文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比如:拼音、识字等等。从中段开始,慢慢接触基础文学知识,并在学习中感悟文字蕴含的美感。到了高年级,语文课就全方位地涉及到阅读、理解、记忆、赏析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此时,学生对文字语言慢慢变得更为敏感。因此,中高年级加强诵读教学,意义就非常重大了。
  一、经典诗歌诵读的基本内涵与范围
  诵读的概念有多个“版本”,按照主要要素划分,诵读包括了读、诵、背等几个基本元素。如果再细分,“读”存在不同形式,比如:朗读、默读、齐读、范读、听读、配乐朗读等等。“诵”则包括诵读、朗诵、吟诵等。完成上述两个步骤后,就是最后的“背”。当然,并非所有的课文和经典诗歌都需要背诵。有些内容仅需要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诵读达到朗朗上口即可。
  二、经典诗歌诵读的价值和目的
  (一)有利于传承经典
  教师应该侧重于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文化底蕴。当学生们饱含深情诵读经典诗歌时,就自然地感受到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了。这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塑造小学生人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促进小学生健全发展
  学习经典诗歌过程中,能提升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以及刻苦钻研文字语言的精神。在学习经典诗歌时,能接触大量的文字,并且这些文字具有“一字千金”的作用。通过学习,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敏感性。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做到出口成章。
  (三)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学习诗歌文学过程中,小学生会慢慢喜欢上古文字,并能感悟到国学内涵的博大精深。这有助于小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学会广泛涉猎相关经典作品。
  三、经典诗歌诵读的应用和实施
  (一)出声朗读
  在晨读课中,就可以选择不同的诵读形式,比如:全班齐读、共同吟诵。教师或语文课代表的范读,或者带领全班同学进行全班朗读。此外,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生们还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篇章进行诵读或背诵。在这种出声朗读中,学生们更容易融入到班级气氛之中,逐渐地形成一种逻辑思维顺序,最终降低背诵难度。
  (二)课堂朗诵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不同形式的诵读方式,比如:抽查一些同学阅读情况,被抽到的学生需要大声朗读诗歌和经典文章。还可以开展小组学习模式,同一小组成员扮演不同角色,从而将诵读变成“表演”。还可以增加一些小游戏,比如:利用连接法完成诗歌朗读。此外,课堂上也可以进行分组吟诵或者小组内部背诵等不同方式。
  (三)理解式背诵
  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去理解消化知识,比如:在学习《泊船瓜洲》一诗时,教师需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借助视频、图片和讲解,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这幅画。另外,教师要拿出“绿”这个诗眼,着重讲解本诗所运用的手法。形容词变为动词的奥妙之处,通过“又绿”两个字,让诗歌变得更有韵律性了。“明月何时照我还”更是彰显了作者的思乡情怀。此外,要让学生慢慢领悟,为什么作者选择了“明月”而非“骄阳”。学生们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会慢慢领悟到诗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并能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四、经典诗歌诵读的策略探讨
  (一)构建并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
  “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方面逐渐增加难度。”——这是新课标对诵读的基本要求。当然,不同学段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比如:数量、范围、类型、内容、篇幅等等。教师在评价学生诵读水平时,不能用“优秀”、“良好”、“一般”等简单的评判。要从学生阅读能力、进步情况、阅读数量、阅读题材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另外,教师应该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对于进步快、阅读质量高、阅读数量多的学生,给与相应的奖励。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提升小学生的自信心。
  (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
  教师要在“教”与“学”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侧重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为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平常要大量阅读,并能用标准的发音、正确的停顿、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激起学生的诵读热情。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身体力行的指导学生不断进步。
  (三)赢得家长的大力支持
  我们知道,学习语文不能局限于课堂之上。在课余时间内,家长要全力支持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有针对性地接触传统文化,能够带着感情诵读各种经典诗歌。当然,家长要起到很好的陪伴作用,陪着子女一起学习、一起诵读、一起背诵。父母要和孩子进行良性互动,一起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一起收看纪录片。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子女,家长与子女才能够共同进步。
  总结
  总之,诵读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诵读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要调动学生的大脑、眼、口、手等各个组织器官。这样才能做到熟记于心、朗朗上口,更好地学习和传承祖国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