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的作业优化方法分析

【作者】 朱鹏飞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鱼溪镇金李井学校)


【正文】学习数学并非为了简单的计算,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学情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发展特点入手,不断优化教学。此外,教学中要融入一些趣味性游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学缺乏趣味性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虽然学习的数学知识比较简单,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很高的难度。加之数学知识本身就比较枯燥,逻辑思维能力又强。这对于擅长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而言,更是难上加难。最终表现为,学生参与度不够,不愿意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造成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二)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个问题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关,很多教师习惯于因循守旧,加之思想比较保守,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导地位。当然,这种情况在各个学科当中都有体现,学生在想象、思维、分析等方面都存在裹足不前的情况,进而就为学生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
  二、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很多老师注重解题教学,很多学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解题方法,但却缺乏缜密的思维。特别是遇到难题时,学生很难重新整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从而尝试着摸索解题思路。对此,教师应该强调增加实践内容,清晰地界定各种数学观念,切勿将解题技巧当做教学的核心。数学教师需要定期进行回顾性总结,并尝试着让学生在复习中进行归类总结,比如: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要让学生准确把握其基本概念,能够准确找到对称轴。可以拿出一些对称几何图形/几何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多次对比分析掌握知识要点。就圆形而言,有无数条对称轴。有些学生就比较难理解,教师展示自行车车轮,学生会发现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根辐条就是一条对称轴,以此类推,就能想象出确实有无数条对称轴。
  其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学生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对象,更是实现教师自我价值的“载体”。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日益凸显。这种主体性不仅包括学习方面,更强调教师要以“服务对象”为出发点。数学教师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开展长期训练,比如,有关“24时计时法”知识,其实质是一种进制(24进制)标准,但钟表刻度多以1~12表示,很多学生很难对应起来。为此,我们让学生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将24小时划分为若干个小的单元,休息时间、学习时间、娱乐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就慢慢理解24小时/天的特点。这种关联性较强的实践方法,能让学生抓住知识重点,突破知识难点。
  最后,提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作业设计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特征,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发挥出作业的最大价值,成为教师们研究的重点。为此,数学教师应该将作业划分为为几个主要部分: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回顾性作业等等。当然,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针对学情设置分层作业。
  三、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创设生活情境
  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生活,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几个主要原则包括:首先,情境素材与学生真实生活吻合。比如,针对农村的小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农村元素,鸡、鸭、鹅、兔子、水稻、小麦、村落等都是很好的素材。其次,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比如“数学加减法”具有较大的难度,如果选择一些俯拾皆是的素材,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多拍一些商品及价签的照片,然后围绕这些“商品”,来一次购物活动。这样的学习不仅有趣,还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再来个角色扮演,就更能让参与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购物”情境之中。
  (二)深入分析学情
  我们一直在强调“以学定教”,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应用较少,甚至说只通过直观感受就妄下评论。有关学生的全面测试却少之又少,在分析学情时,教师需要掌握如下几个基本方法。首先,观察分析法。教师要选择教学方法,必须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和实际学情,进而准确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其次,互动交流法。通过有效地沟通和交流,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学习动机、兴趣爱好、个人好恶、学习动力等等。在交流过程中,要掌握学生喜欢何种教学风格,以此为基础,教师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三)增加一些有益的实践活动。小学生天生爱动,更喜欢动手操作。在教学当中,应该让小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之后,可以进行分组活动,各组通过折、裁、拼,组成若干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然后让大家猜测一下“三角形的形状千差万别,它们的内角和是否也各不相同呢?”大家会慢慢分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四个内角和为360°,如果平均裁成两个三角形,那么内角(360°)也会被平均分成两半(各180°)由此得出,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接下来,就要验证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当然大家通过动手也能发现其内在规律,并证明所有三角形内角和均为180°。这样就能自己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并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四)游戏教学法
  此外,游戏教学法也能很好地吸引小学生的“眼球”。教师可以借助积木、七巧板、泥巴、小石子、小木棍、树叶等等作为道具,做一些有意思的小游戏。比如:用小木棍摆出等腰三角形的形状,用泥巴捏出正方体、圆柱体的形状等等。这些小游戏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总结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增加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和游戏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旨在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