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探究
【作者】 黄文丽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球溪镇葵花小学)
【正文】摘 要:“读”和“写”是学习语文的两个重要能力。这两方面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读”与“写”也是相伴相生,互相促进的关系。本文就这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阐述,希望能让教育同仁有所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写作;结合教学
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就要摒弃既有的教学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读写结合模式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助于学生的日后发展,提升个人语言驾驭能力。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分析
核心素养源于对人才的考核,是现代社会竞争中必须具备的技能与品质。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在强调核心素养,也是由这种大的社会背景决定的。语文教师应该尝试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保证教学方法有益于学生的长久发展。为此,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学校软硬件环境。在阅读环节,要布置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在语言运用环节,也需要突出阅读的作用,比如:结合某个主题阅读,开展小组讨论。这样才能让阅读的输入与交流的输出结合起来。此外,需要纠正一些看似成熟的阅读活动,比如,学生们捐献一本书,组建班级阅读角。这本身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但多数同学挑选出来的并非自己最心仪的那本书。很多书属于娱乐搞笑类图书,阅读价值相对较低,这种情况应该予以重视。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读写结合的情况分析
(一)模式过于僵化
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并非什么新兴事物。但是,教师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时,模式过于单一僵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写”紧随“读”。在课堂教学环节,一旦阅读完某篇文章后,教师会立即安排学生仿写或续写此文。该方法固然有效,但一味地采取这个套路,就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第二,读写结合应用范围过小。教师仅在课上应用读写结合模式,课下却很少应用。此外,即便课堂上用读写结合模式,但也存在过于机械的问题,很多教学仍停留在表面上,且多以仿写的形式存在。比如,在学完一篇游记性质的课文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该文仿写一篇类似的文章。如果此类模式一再使用,势必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或厌烦心理。
(二)读与写存在剥离的情况
绝大多数教师意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即便尝试这种教学模式,读写分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未能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目标的不一致,造成结果的偏差。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讲解文章知识点时,容易将重点知识和文章中心思想作为重点。在这种“惯性”下,教师容易忽视“写”的环节,“写”不能适时出现。当涉及到“写”时,教师也多以课堂为中心布置一些相应的写作内容。这样就容易束缚学生手脚,个人阅读积累的经验也无法融入到作文当中。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读写结合教学分析
(一)以阅读为基础,激发写作灵感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阅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通过阅读大量优秀作品,能够让小学生快速积累大量词汇。并且,随着积累量的增加,还能提升小学生的理解力,锻炼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以及个人的审美情趣。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视野拓展,增长见识,提升写作能力方面都会产生质的变化。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接受能力,正确地培养有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样,丰富的阅读经验能让小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社会,并对未来满怀憧憬。比如:在学习《火烧云》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出火烧云的壮丽,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此文时,小学生通过作者的笔触去感悟大自然的奇妙,领略文字带来的艺术享受。通过反复阅读,小学生还能领悟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对美景的赞叹也能让小学生为之陶醉,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大家分析文章的核心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整体框架,然后再分析写作方法,这样就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全文。大家沉醉在这篇文章当中时,为学生布置仿写就水到渠成了。这种锻炼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读写结合的价值。
(二)借助写作传达情感
写作是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以说,学生的作文反映了他的学习能力、学科素养水平。在小学阶段,尤其是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更喜欢布置拼音、生字、组词等学习任务。有关作文(或者说是口头作文)方面的内容却占比较少,殊不知,写作能力正是在长期训练当中培养出来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较少,语言组织能力相对较差。但可以借助拼音写作文,哪怕是一段话,一句话。这种训练都是很好的“启蒙”教育,或者借助口头作文的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赞扬和鼓励,让小学生慢慢“爱上”写作文,并尝试着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文当中。比如:小学生都喜欢小动物,无论是小狗、小猫、小鸡、仓鼠,都是能让他们驻足凝视半天。在布置此类作文任务时,让大家多观察,从它们的外表(五官、身材、颜色等)开始,琢磨小动物的喜好,饮食和作息规律。然后,选择一个最有特点的内容着重描写即可,切忌长篇大论的泛泛而谈。有的小学生在写小鸡时,会这样写“我的小鸡死了,我难过了好几天。奶奶说,是我喂它太饱,撑(cheng)死的。可它明明还半睁着眼睛,为什么会死去呢。”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巧妙的修辞方法,但真实反映了小学生的内心独白。
结论
总之,读写结合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且这两者的融合也能产生“1+1>2”的效果。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这两者的交汇点,并做到“水乳交融”,真正做到“读中有写”,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写作;结合教学
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就要摒弃既有的教学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读写结合模式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助于学生的日后发展,提升个人语言驾驭能力。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分析
核心素养源于对人才的考核,是现代社会竞争中必须具备的技能与品质。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在强调核心素养,也是由这种大的社会背景决定的。语文教师应该尝试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保证教学方法有益于学生的长久发展。为此,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学校软硬件环境。在阅读环节,要布置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在语言运用环节,也需要突出阅读的作用,比如:结合某个主题阅读,开展小组讨论。这样才能让阅读的输入与交流的输出结合起来。此外,需要纠正一些看似成熟的阅读活动,比如,学生们捐献一本书,组建班级阅读角。这本身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但多数同学挑选出来的并非自己最心仪的那本书。很多书属于娱乐搞笑类图书,阅读价值相对较低,这种情况应该予以重视。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读写结合的情况分析
(一)模式过于僵化
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并非什么新兴事物。但是,教师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时,模式过于单一僵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写”紧随“读”。在课堂教学环节,一旦阅读完某篇文章后,教师会立即安排学生仿写或续写此文。该方法固然有效,但一味地采取这个套路,就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第二,读写结合应用范围过小。教师仅在课上应用读写结合模式,课下却很少应用。此外,即便课堂上用读写结合模式,但也存在过于机械的问题,很多教学仍停留在表面上,且多以仿写的形式存在。比如,在学完一篇游记性质的课文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该文仿写一篇类似的文章。如果此类模式一再使用,势必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或厌烦心理。
(二)读与写存在剥离的情况
绝大多数教师意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即便尝试这种教学模式,读写分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未能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目标的不一致,造成结果的偏差。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讲解文章知识点时,容易将重点知识和文章中心思想作为重点。在这种“惯性”下,教师容易忽视“写”的环节,“写”不能适时出现。当涉及到“写”时,教师也多以课堂为中心布置一些相应的写作内容。这样就容易束缚学生手脚,个人阅读积累的经验也无法融入到作文当中。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读写结合教学分析
(一)以阅读为基础,激发写作灵感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阅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通过阅读大量优秀作品,能够让小学生快速积累大量词汇。并且,随着积累量的增加,还能提升小学生的理解力,锻炼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以及个人的审美情趣。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视野拓展,增长见识,提升写作能力方面都会产生质的变化。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接受能力,正确地培养有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样,丰富的阅读经验能让小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社会,并对未来满怀憧憬。比如:在学习《火烧云》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出火烧云的壮丽,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此文时,小学生通过作者的笔触去感悟大自然的奇妙,领略文字带来的艺术享受。通过反复阅读,小学生还能领悟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对美景的赞叹也能让小学生为之陶醉,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大家分析文章的核心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整体框架,然后再分析写作方法,这样就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全文。大家沉醉在这篇文章当中时,为学生布置仿写就水到渠成了。这种锻炼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读写结合的价值。
(二)借助写作传达情感
写作是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以说,学生的作文反映了他的学习能力、学科素养水平。在小学阶段,尤其是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更喜欢布置拼音、生字、组词等学习任务。有关作文(或者说是口头作文)方面的内容却占比较少,殊不知,写作能力正是在长期训练当中培养出来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较少,语言组织能力相对较差。但可以借助拼音写作文,哪怕是一段话,一句话。这种训练都是很好的“启蒙”教育,或者借助口头作文的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赞扬和鼓励,让小学生慢慢“爱上”写作文,并尝试着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文当中。比如:小学生都喜欢小动物,无论是小狗、小猫、小鸡、仓鼠,都是能让他们驻足凝视半天。在布置此类作文任务时,让大家多观察,从它们的外表(五官、身材、颜色等)开始,琢磨小动物的喜好,饮食和作息规律。然后,选择一个最有特点的内容着重描写即可,切忌长篇大论的泛泛而谈。有的小学生在写小鸡时,会这样写“我的小鸡死了,我难过了好几天。奶奶说,是我喂它太饱,撑(cheng)死的。可它明明还半睁着眼睛,为什么会死去呢。”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巧妙的修辞方法,但真实反映了小学生的内心独白。
结论
总之,读写结合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且这两者的融合也能产生“1+1>2”的效果。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这两者的交汇点,并做到“水乳交融”,真正做到“读中有写”,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