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处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作者】 王优文
【机构】 (广西那坡县百省乡中心小学)
【正文】语言文字是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文明与社会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工具,语言文字作为交流工具,是与人的生命,与具体社会历史紧紧地连在一起的,语言是民族的根源,是国家的灵魂,同时,语文是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实际的教学并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很多小学生的语文成绩通常很低,不明显,这是因为教师没有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有效的统一,作为小学一线教师,我向大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概述
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也是国家设立各个学段语文教学目标的根本原因,也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科目的主要原因,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指语文是一种表达的重要工具,因此,学生必须读书才能学会品味,必须学会写作,这确实是语文科的专属,正是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学生必须学会读书,必须学学会作文,因此国家开设语文学科来加以学习锻炼,学习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交流,“语”通俗来讲是用口头表达语言,“文”就是平时书面习作,这就是学校语文学科的特点,学校应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各项训练,落实语文指导思想教育激发学生,教学生学语文,在知识发展的过程中学语文,语文的工具性教育应该基于这一理念。
二、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概述
工具与人文性是外在与内在、皮肤与头发、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是“外在”,人文性是“内在”。我们也可以说,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因此,工具性就像“肉”,人文性就像“血”,只有血肉才是活着的生命。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内在的、互补的,没有工具,就没有必要设立语言课程,没有办法谈论人文性;没有人文性,汉语课上只有孤立的词语、句子和文章,语言训练枯燥而机械,语文课失去了活力、情感和魅力,确切的方法应该是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和拓展思维,积累语言和积累文化、吸收与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为了实现工具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必须警惕内容的复杂性、形式的更新、压倒性的关注。作为一线教师,在漫长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必须避免横向摆动和过度的扭转。
三、在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中实现统一
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太注重全面分析,以及过多的提问、脱离文本的练习,满堂灌的教学仍然存在,这攻击学生学习的热情,降低阅读教学的效率,造成学生因学习差而厌学、逃学,如何消除这些缺点?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在课堂上少问问题,多分析,多阅读,多思考,多感受,不要在文本之外自由地谈论人文情感,因此,“阅读”作为最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仍然是当今教学中最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在现代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阅读不足的混乱现象,新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准确“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要多读。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失掉了工具性,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乱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意境在头脑里感受,没有足够的时间品味,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细细欣赏,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充分阅读,只有通过充分的阅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坦诚的对话,理解文本的内容,感知文本的思想,欣赏文本的情感,理解文本的内涵。如果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如果不理解,他们就会偏离文章的基本情绪。
四、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实现统一
要学习一篇课文,你必须了解课文的内容和内涵,但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仅仅了解课文的内容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学习,了解语言的形式,理解表达的方法,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作者的写作方法,因为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是知道“写什么”,而理解表达的方法是知道“如何写”文本,你在语言内容中所能理解的,只有通过分类、总结和融合才能进入读者的头脑。简单一点,这句话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个要求,应该教给学正确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必须利用文本,让课堂教学回归到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当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上扎实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轨道上。就如去年观摩一位专家上的《最后一头战象》,一开他始让学生自由读,概括文章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事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当学到“披挂象鞍”一段时,他就让学生先朗读课文,然后在文中找出哪个词语最能表达嘎唆见到象鞍时的真实情感,当有几个学生找到“泪光闪闪、摩挲”等这些词时,老师就问这些词是写嘎唆哪个方面的,接着他又引导学生阅读嘎唆的动作,这样就教给学生新的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猜想,嘎唆见到象鞍时,他会想到什么?又会怎么说?然后板书,学生通过边阅读边想象,带着自己的激情把课文读读、想想,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真正内涵,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说整节课,老师都是利用训练力度来引领、感化,提高学生,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率。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力争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听、说、(下转第37页)(上接第38页)读、写的训练,不断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学习中实现统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霸权”和“权威”,他们蔑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权利,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整个班级总是挤满了学生,学生只能跟随自己的想法,思考自己的想法,回答自己的问题,这导致了课堂教学出现不正常的师生关系,老师教学生跟随,老师引导学生跟随,老师指导写作,学生们记得,正因为如此,很多老师都认为语文很难教,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不了。有专家强调:“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通过让学生阅读、思考、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反映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同时,我们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必须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使学生们能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例如听我校张老师上的《黄山奇石》时,他没有直接提出课文教学内容的任何疑难问题,整节课都是围绕“奇”的有趣特点,通过运用提示性、点拨性、引导性的方法等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奇石,这些疑难之处都是通过学生不由自主的朗读、看图、思考等来加以解决;他没有详细地分析文中的各种奇山怪石,但是课文的重点都一目了然,他训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学生的书声中回荡着,在学生看一看、想一想中得以实现,我真切地感到,张老师的课堂上,一切问题都是通过读来解决的。特别是张老师能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进行了画一画、读一读、评一评这三个教学环节,而这三个环节,正是让学生多朗读、多思考、多感悟,进行巧妙的讲读,采用了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结束语
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和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时代在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随时改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保持接触的新事物,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使教学更有专业性和灵活性,为迅速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学书籍》.广西师大出版社.1961年7月
[2]崔爱风. 教学中如何处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18):1.
[3] 覃永梅. 语文教学要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C]// 2012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2.
[4] 吴文静.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 科教文汇, 2009.
[5] 李惠芳. 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 2021(2015-11):43-44.
一、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概述
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也是国家设立各个学段语文教学目标的根本原因,也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科目的主要原因,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指语文是一种表达的重要工具,因此,学生必须读书才能学会品味,必须学会写作,这确实是语文科的专属,正是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学生必须学会读书,必须学学会作文,因此国家开设语文学科来加以学习锻炼,学习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交流,“语”通俗来讲是用口头表达语言,“文”就是平时书面习作,这就是学校语文学科的特点,学校应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各项训练,落实语文指导思想教育激发学生,教学生学语文,在知识发展的过程中学语文,语文的工具性教育应该基于这一理念。
二、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概述
工具与人文性是外在与内在、皮肤与头发、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是“外在”,人文性是“内在”。我们也可以说,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因此,工具性就像“肉”,人文性就像“血”,只有血肉才是活着的生命。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内在的、互补的,没有工具,就没有必要设立语言课程,没有办法谈论人文性;没有人文性,汉语课上只有孤立的词语、句子和文章,语言训练枯燥而机械,语文课失去了活力、情感和魅力,确切的方法应该是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和拓展思维,积累语言和积累文化、吸收与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为了实现工具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必须警惕内容的复杂性、形式的更新、压倒性的关注。作为一线教师,在漫长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必须避免横向摆动和过度的扭转。
三、在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中实现统一
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太注重全面分析,以及过多的提问、脱离文本的练习,满堂灌的教学仍然存在,这攻击学生学习的热情,降低阅读教学的效率,造成学生因学习差而厌学、逃学,如何消除这些缺点?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在课堂上少问问题,多分析,多阅读,多思考,多感受,不要在文本之外自由地谈论人文情感,因此,“阅读”作为最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仍然是当今教学中最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在现代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阅读不足的混乱现象,新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准确“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要多读。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失掉了工具性,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乱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意境在头脑里感受,没有足够的时间品味,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细细欣赏,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充分阅读,只有通过充分的阅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坦诚的对话,理解文本的内容,感知文本的思想,欣赏文本的情感,理解文本的内涵。如果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如果不理解,他们就会偏离文章的基本情绪。
四、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实现统一
要学习一篇课文,你必须了解课文的内容和内涵,但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仅仅了解课文的内容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学习,了解语言的形式,理解表达的方法,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作者的写作方法,因为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是知道“写什么”,而理解表达的方法是知道“如何写”文本,你在语言内容中所能理解的,只有通过分类、总结和融合才能进入读者的头脑。简单一点,这句话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个要求,应该教给学正确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必须利用文本,让课堂教学回归到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当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上扎实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轨道上。就如去年观摩一位专家上的《最后一头战象》,一开他始让学生自由读,概括文章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事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当学到“披挂象鞍”一段时,他就让学生先朗读课文,然后在文中找出哪个词语最能表达嘎唆见到象鞍时的真实情感,当有几个学生找到“泪光闪闪、摩挲”等这些词时,老师就问这些词是写嘎唆哪个方面的,接着他又引导学生阅读嘎唆的动作,这样就教给学生新的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猜想,嘎唆见到象鞍时,他会想到什么?又会怎么说?然后板书,学生通过边阅读边想象,带着自己的激情把课文读读、想想,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真正内涵,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说整节课,老师都是利用训练力度来引领、感化,提高学生,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率。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力争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听、说、(下转第37页)(上接第38页)读、写的训练,不断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学习中实现统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霸权”和“权威”,他们蔑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权利,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整个班级总是挤满了学生,学生只能跟随自己的想法,思考自己的想法,回答自己的问题,这导致了课堂教学出现不正常的师生关系,老师教学生跟随,老师引导学生跟随,老师指导写作,学生们记得,正因为如此,很多老师都认为语文很难教,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不了。有专家强调:“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通过让学生阅读、思考、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反映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同时,我们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必须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使学生们能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例如听我校张老师上的《黄山奇石》时,他没有直接提出课文教学内容的任何疑难问题,整节课都是围绕“奇”的有趣特点,通过运用提示性、点拨性、引导性的方法等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奇石,这些疑难之处都是通过学生不由自主的朗读、看图、思考等来加以解决;他没有详细地分析文中的各种奇山怪石,但是课文的重点都一目了然,他训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学生的书声中回荡着,在学生看一看、想一想中得以实现,我真切地感到,张老师的课堂上,一切问题都是通过读来解决的。特别是张老师能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进行了画一画、读一读、评一评这三个教学环节,而这三个环节,正是让学生多朗读、多思考、多感悟,进行巧妙的讲读,采用了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结束语
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和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时代在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随时改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保持接触的新事物,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使教学更有专业性和灵活性,为迅速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学书籍》.广西师大出版社.1961年7月
[2]崔爱风. 教学中如何处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18):1.
[3] 覃永梅. 语文教学要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C]// 2012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2.
[4] 吴文静.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 科教文汇, 2009.
[5] 李惠芳. 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 2021(2015-1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