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民间童谣对于培养幼儿行为的作用探讨
【作者】 雷雪娇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白马镇中心幼儿园)
【正文】摘 要:幼儿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于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阐述民间童谣对于培养幼儿行为的应用价值。实践证明,民间童谣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言行,对于提升幼儿优良品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下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民间童谣;幼儿教育;实践分析
民间童谣是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另类”文化瑰宝。通过口口相传,逐渐形成优秀的民间文化。以往,人们认为童谣是阿婆的“专利”,难登大雅之堂。殊不知,很多耄耋老人也能随口说出一两句民间童谣。可见,民间童谣影响力之大,影响面之广。众所周知,幼儿园也有一些民间童谣成为“特殊”的教学内容。这些民间童谣朗朗上口,幼儿更是爱不释口。因此,我们要在传承中发挥民间童谣的作用,并尝试用于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一、民间童谣与幼儿核心价值观
“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这句话形容当代幼儿并不为过。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在“蜜罐儿”中成长的幼儿反而养成了一些不良个性,比如说:自私、任性。每当有小班幼儿入学,总要用很长时间纠正他们的“恶习”。由于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学生品德、习惯的关键阶段,如果一味地讲道理,其效果反而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其他“手段”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由于民间童谣非常“接地气”,易于背诵,且多有童趣成分,反而能成为教育幼儿的好“工具”。
可以说,每一首民间童谣都具有朴实、活泼的特点,无论是说还是唱,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淬炼,民间童谣又兼具教育作用。当幼儿在背诵或者游戏中,都会被幼儿慢慢“吸收”,对于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行都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合理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地丰富幼儿教育活动,提升幼儿教育效果。
二、民间童谣在培养幼儿行为中的策略探讨
(一)常规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爱说、爱动。不遵守纪律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即便到了大班,仍有很多“捣乱鬼”与老师“作对”。即便老师反复强调,仍有幼儿屡屡触犯规则“红线”。这些行为习惯让幼儿教师大伤脑筋。如果引用民间童谣,就能起到很好的引导效果,比如,我们教给幼儿《玩玩具》这首童谣,“玩玩具,双手端,不争不抢一起玩”。大家在玩玩具的时候,老师带着大家背这首童谣,就能保证每个小朋友都有玩具,并且能够做到慢慢分享。同时,在吟唱民间童谣的时候,大家会慢慢懂得如何区别对与错,如何做才能被别人所接受。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众人的呵护中,一些坏的习惯也就随之养成了。比如说,随意丢弃垃圾,衣服穿戴不整齐,吃鼻涕等等。虽然教师也一再纠正引导,但收效甚微。如果使用童谣《剪羊毛》,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咔,咔,咔,剪羊毛;羊儿羊儿,你别叫;夏天到,外套太厚你脱掉!”幼儿教师可以将一则童话故事,小绵羊经过漫长的寒冬,身上的羊毛变得很厚重,并且上面沾满了草叶、尘土,本来柔软白净的小绵羊变得脏兮兮的。小绵羊感觉到小朋友的眼神带着厌恶的情绪,后来他主动找到牧场主人,在夏天来临之际剪掉了身上的厚毛。从此,小绵羊又变成人见人爱了。接下来,就带领大家背诵这首童谣。每当学生有不良卫生习惯时,都可以吟唱这首童谣,从而起到纠正幼儿行为的效果。
(三)民间童谣是开展文化学习的铺垫
幼儿阶段开始学习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比如说:背诵一些经典的唐诗,或者会数10以内的数字等等。如果将这些知识直白地抛给小朋友,未免有些突兀。如果借助民间童谣,反而能够起到铺垫的作用,为幼儿顺利学习奠定基础。比如:借助《拍手歌》,先让大家对1至10的数字有个初步的了解,“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儿开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儿扎小辫;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吃饼干;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孩儿写大字……”。通过背诵,小朋友们会对于数字的依次递增有基本的认知,还可以借助游戏互动,让数字与游戏结合起来。这对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发挥教学活动差异性的优势
通常,世间流传的童谣具有内容简单,篇幅较短的特点。但在内容表达,应用价值方面却超出我们的想象。此外,民间童谣看似是一些简单文字的堆砌,实则包含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这也是民间童谣代代相传的根本所在,比如,有些民间童谣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具有对话性质的民间童谣可以直接用于表演。当小朋友围坐一圈,一句接一句地吟唱时,就能够很好地调动幼儿的学习氛围。小朋友们会专注于这种有趣的“游戏”,这样才能培养小朋友的专注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我们采用“接力”的形式完成民谣的背诵,比如:《放羊》,“马兰花,开山旁;我帮爷爷放绵阳;马兰花,花瓣长;我采马兰喂小羊;马兰甜,马兰香;小羊吃了不找娘;马兰绿,马兰黄,秋天小羊变大羊。”小朋友围成一圈,每人背诵一句。完成接力后邀请小朋友发言,讲一讲马兰花的样子、味道、颜色。同时,讲一下在“我”的努力下,小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告诉大家,牧区的小朋友从小就帮家人做事情,所以他们值得我们尊敬。同时,可以引导小朋友回家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幼儿教学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幼儿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园本教材,让小朋友们接触更多民间童谣,在欢笑声中获得人生体验,学会用童谣中的“大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
总结
总之,民间童谣用于幼儿教育当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这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教师应该不断践行,让民间童谣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民间童谣;幼儿教育;实践分析
民间童谣是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另类”文化瑰宝。通过口口相传,逐渐形成优秀的民间文化。以往,人们认为童谣是阿婆的“专利”,难登大雅之堂。殊不知,很多耄耋老人也能随口说出一两句民间童谣。可见,民间童谣影响力之大,影响面之广。众所周知,幼儿园也有一些民间童谣成为“特殊”的教学内容。这些民间童谣朗朗上口,幼儿更是爱不释口。因此,我们要在传承中发挥民间童谣的作用,并尝试用于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一、民间童谣与幼儿核心价值观
“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这句话形容当代幼儿并不为过。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在“蜜罐儿”中成长的幼儿反而养成了一些不良个性,比如说:自私、任性。每当有小班幼儿入学,总要用很长时间纠正他们的“恶习”。由于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学生品德、习惯的关键阶段,如果一味地讲道理,其效果反而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其他“手段”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由于民间童谣非常“接地气”,易于背诵,且多有童趣成分,反而能成为教育幼儿的好“工具”。
可以说,每一首民间童谣都具有朴实、活泼的特点,无论是说还是唱,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淬炼,民间童谣又兼具教育作用。当幼儿在背诵或者游戏中,都会被幼儿慢慢“吸收”,对于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行都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合理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地丰富幼儿教育活动,提升幼儿教育效果。
二、民间童谣在培养幼儿行为中的策略探讨
(一)常规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爱说、爱动。不遵守纪律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即便到了大班,仍有很多“捣乱鬼”与老师“作对”。即便老师反复强调,仍有幼儿屡屡触犯规则“红线”。这些行为习惯让幼儿教师大伤脑筋。如果引用民间童谣,就能起到很好的引导效果,比如,我们教给幼儿《玩玩具》这首童谣,“玩玩具,双手端,不争不抢一起玩”。大家在玩玩具的时候,老师带着大家背这首童谣,就能保证每个小朋友都有玩具,并且能够做到慢慢分享。同时,在吟唱民间童谣的时候,大家会慢慢懂得如何区别对与错,如何做才能被别人所接受。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众人的呵护中,一些坏的习惯也就随之养成了。比如说,随意丢弃垃圾,衣服穿戴不整齐,吃鼻涕等等。虽然教师也一再纠正引导,但收效甚微。如果使用童谣《剪羊毛》,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咔,咔,咔,剪羊毛;羊儿羊儿,你别叫;夏天到,外套太厚你脱掉!”幼儿教师可以将一则童话故事,小绵羊经过漫长的寒冬,身上的羊毛变得很厚重,并且上面沾满了草叶、尘土,本来柔软白净的小绵羊变得脏兮兮的。小绵羊感觉到小朋友的眼神带着厌恶的情绪,后来他主动找到牧场主人,在夏天来临之际剪掉了身上的厚毛。从此,小绵羊又变成人见人爱了。接下来,就带领大家背诵这首童谣。每当学生有不良卫生习惯时,都可以吟唱这首童谣,从而起到纠正幼儿行为的效果。
(三)民间童谣是开展文化学习的铺垫
幼儿阶段开始学习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比如说:背诵一些经典的唐诗,或者会数10以内的数字等等。如果将这些知识直白地抛给小朋友,未免有些突兀。如果借助民间童谣,反而能够起到铺垫的作用,为幼儿顺利学习奠定基础。比如:借助《拍手歌》,先让大家对1至10的数字有个初步的了解,“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儿开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儿扎小辫;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吃饼干;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孩儿写大字……”。通过背诵,小朋友们会对于数字的依次递增有基本的认知,还可以借助游戏互动,让数字与游戏结合起来。这对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发挥教学活动差异性的优势
通常,世间流传的童谣具有内容简单,篇幅较短的特点。但在内容表达,应用价值方面却超出我们的想象。此外,民间童谣看似是一些简单文字的堆砌,实则包含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这也是民间童谣代代相传的根本所在,比如,有些民间童谣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具有对话性质的民间童谣可以直接用于表演。当小朋友围坐一圈,一句接一句地吟唱时,就能够很好地调动幼儿的学习氛围。小朋友们会专注于这种有趣的“游戏”,这样才能培养小朋友的专注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我们采用“接力”的形式完成民谣的背诵,比如:《放羊》,“马兰花,开山旁;我帮爷爷放绵阳;马兰花,花瓣长;我采马兰喂小羊;马兰甜,马兰香;小羊吃了不找娘;马兰绿,马兰黄,秋天小羊变大羊。”小朋友围成一圈,每人背诵一句。完成接力后邀请小朋友发言,讲一讲马兰花的样子、味道、颜色。同时,讲一下在“我”的努力下,小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告诉大家,牧区的小朋友从小就帮家人做事情,所以他们值得我们尊敬。同时,可以引导小朋友回家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幼儿教学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幼儿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园本教材,让小朋友们接触更多民间童谣,在欢笑声中获得人生体验,学会用童谣中的“大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
总结
总之,民间童谣用于幼儿教育当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这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教师应该不断践行,让民间童谣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