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践行结构化教学 让“减负增质”生辉

【作者】 施爱治

【机构】 (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阳溪中心小学)


【正文】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真正落实“减负增质”,本文从课堂的知识结构化,思维结构化,方法结构化三方面,结合典型课例进行论证。破解了知识“碎片化”,教学“重复化”,学习“无序化”等低效难题,提升了数学思维品质,难能可贵。
  关键词:小学数学;知识结构;思维结构;方法结构;减负增质
  “双减”背景下,教师最大的挑战是落实课堂减负增效。如何做到削枝强干、减负增质?唯有践行结构化教学才能有效地改善这些问题。
  一、整体建构,助力知识结构化形成
  郑毓信教授指出,就知识的整体性把握而言,我们不应停留于所说的逻辑关系,而应努力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的概念网络(认知结构)。也就是说“知识点”得不到整体规划,将不利于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因此,需要教师依据教材知识内容纵向连贯、横向融通,梳理与理解整体的知识,发现知识领域内外的显性联系与隐性联系。
  如:小数意义的学习中,“十进制”大概念知识结构系统中的核心元素,形成以十进制为核心元素统领的整数、小数认知结构,只有整体的网络结构形成,小数与整数的对接、与十进分数建立统一,将小数理解为十进分数等,学生的知识结构化才可能主动建构。小数的意义教学可以借助“小数意义”的核心概念结构图(如下图),










  帮助学生理清“满十进一”是整数的计数方法,数会变得越来越大,是因为计数单位不断累积。小数的学习要沟通与整数十进制的联系。如上图改变观察的方向,从高位向低位:把一千平均分成十份得到10个较小的计数单位“百”;把一百十等分得到10个十;把一个十等分得到10个一,再经历把“一”“十等分”得到10个“十分之一(0.1)”,以此类推……再从低位到高位,即从右往左看,由“均分”到“累积”,10个0.01是1……走向“十进”的统一。把核心概念作为桥梁,沟通小数与整数和分数的联系,学生体会“十分”和“十进”,认知结构不知不觉地构建了,小数和自然数“满十进一“退一当十”位值计数规则也融通了。
  助力学生知识结构化的形成,教师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对知识内容进行新课归纳小结,帮助学生清晰、准确、快速地整理新授知识;根据逻辑关系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单元知识体系,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为学生认知结构化的形成添砖加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知识联结,推进思维结构化转变
  数学知识的整体被划分成一个个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以“点”为单位来编排;教师通常以此一节节“课”来组织教学。可这样容易不乐观的情况出现: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发展来龙去脉缺乏整体地了解与把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是教师围绕“点”就事论事引起的弊端;“点”的习题与例题过分被强调,导致学生“依葫芦画”机械模仿解题;缺乏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整体结构背景了解、把握,那么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将停滞不前……只有教师经历从“单一割裂的点状思维”向“整体融合的结构化思维”的思维转变,减负增质才有可能实现并在“双减”中生辉。
  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在“数的认识”教学体系的第三阶段。教学中可以基于位值原理,激发学生借助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画图表征等不同方式,体会“千个千个地数”与学过的“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等本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计数单位有了变化,进一步体验十进位值制思想,也为后续多位数、小数“满十进一”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作铺垫。接着整体融合数数、数的组成、大小比较、近似数等知识点,经历将知识点串联成线,再由线连成网的过程,同时有机渗透其他位值制计数法,沟通不同进制计数法的联系,初步建立“数的认识”的位值大概念,从而形成关于“数的认识”的结构化知识。假如把“万以内的数”的课时看作一个点,那“数的认识”完全就是一个网。它前连“千以内数的认识”,后续关联多位数的认识、小数和分数的认识。这样教学,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动成线、点线相连、线连成网,让数学学习在关联网状中建立。因此,只有做到瞻前顾后,把课时内容与相关单元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理清、结构关联充分认识;把课时内容的阶段要求,形成点线相连的单元学习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明确了,才能使“点状”的单个知识点形成“网状”的知识图,进而形成大概念统摄下的数学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学习时立足课时,放眼整体,实现见树木又见森林。
  三、理解融通,实现方法结构化迁移
  华罗庚说:“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重要的地方,退到容易看清问题的地方。”“以退为进”是数学结构化迁移学习的重要方法。数学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纵向和横向连接的网状结构化,犹如一座知识高楼大厦,但教材和教学,只按一本本教科书、一课时一课时地呈现给学生,缺乏一个个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相当于把这座数学的高楼大厦又拆散,变成一堆堆水泥、钢筋之类的原材料。学生要把自己的数学大厦一砖一瓦再重新盖起来,只能运用结构化的学习一课时一课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如何助推学生添好自己的一砖一瓦,把这座数学大厦盖得结构完整、结实壮观,教师的指导起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每节课的新知识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关联,通过新旧知识的自主关联,启发类比思考:哪些学过的旧知识与这个新知识点有关系?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怎样才能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等。
  比如:笔算乘法,教材拆分成三个单元,但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这三单元孤立地、碎片化地进行教学。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温故知新启发学生想想学习过哪些笔算乘法?并独立完成432××2、32×12这两个算式,再让学生试算432×12,有了复习的迁移做铺垫,学生有的用口算、有的借助点子图、表格等方法得出结果。用学过的方法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放手让学生经历“用结构”的自主迁移过程,少走了许多弯路。教材整数笔算乘法没有再单独安排课时了,于是教师增加一个环节:如果是多位数乘多位数,你们又会算吗?有了思维地碰撞、有效地沟通、方法地迁移,笔算法则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了然于胸,不但实现了从“例”到“类”学习思想方法的自然迁移;还实现了从“学结构”到“用结构”的迁移。
  总之,没有结构化的学习是零散的、混乱的、无条理的想法集合,只有把握结构化教学,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去建构、去思考,学生的学习才会更加有结构化和逻辑性;只有教师的教学力更强大,才能让学习变得有趣、轻松,让减负增质生辉。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
  [2]刘显国主编《教法选择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