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历史交流式教学法的尝试
【作者】 蓝事敏
【机构】 (广西平南县平南街道中学)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文是对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充分、平等的交流及互动互促的上课模式的探讨,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及学习的幸福。
关键词:平等;交流;分享;参与等
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对课堂交流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但在我国,过去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课堂交流的重要性认识肤浅,重视不够。现在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可目前高考的指挥棒还没有明确,教学评价也没有跟上教学发展的步伐,许多老师还有顾虑,不敢贸然地按新课程要求进行授课。于是教学模式大体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高挂应试的教学旗帜,中心目标是完成的“课标要求”。课堂上老师“不放权”,不相信学生有什么探究能力,仍然是包办代替,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很低。结果是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体验到的只是沉闷无趣、身心疲惫。此种做法相信还普遍存在,上述的调查结果恐怕与一些老师的这种做法有很大关系,老师们实在应把它摒弃。另外较常出现的情况是有其“表”而无其“里”:交流是有了,探究也进行了,但往往只停留在课堂问答的层面。无非是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通过一些问题展示给学生,且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指向性强,学生的思考余地很小。上学期听了这样一节历史公开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充满整节课,课堂气氛热闹得很。但仔细一听,所问答得题目非常简单,思维含量太低。诸如新航路开辟在那一年人物是谁等等。至于需要认真探究剖析的“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等深层次问题却一带而过了。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热闹之外能给学生多少启发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无从谈起,课堂提问的过程也就成了“传话”过程。还有的课堂交流就是为了气氛热烈,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分组讨论,搞“合作学习”。有的在一节课就安排多次讨论,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匆忙且零乱,老师的引导作用也体现不出来。上完课后学生对课标问题还是不理解,甚至对本节课讲了些什么都模模糊糊,这样的课应该说是不成功的。
我一直在尝试转变自己的授课思路,做法是打破老师包办的模式,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地把讲台让给学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让参与与对话成为课堂上师生的重要链接。一般的上课流程是:老师根据课标精心设计问题论坛→由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同学讲述→其他同学来点评→老师评论。目的是在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的交流切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们由原来只听、只看,变成去寻、去学、去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给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课程增添了色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不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老师的角色转变成一个高明的组织者、引导者,设计出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去主演。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课标要求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手段以达到和学生有效交流?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的快乐。由于教师的闻道在先,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探讨。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推理的技能,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更具深刻性和长久性;而生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之间往往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又很少带有差别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
当然,进行交流式教学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涉及到教师权威人格的消解、教师自身理论和业务素养的提高、学生专业学识的欠缺、对话的无序等等。本人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其一:积极学习,与时俱进,视野开阔,成为学者型的教师。近年来随着史学家的研究视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一步扩展,史学研究也向纵深拓展,并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的局面,对历史问题作微观探析以及整体的、综合化的研究。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被要求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储备。只有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丰富、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开放、创新思维的能力。其二:意识到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正在发展成长中的人,只有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学生的智慧、才能才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教师的教学意图才得以较好的贯彻。不用老担心学生不理解史实,“推着学生走”的办法,容易养成思维惰性及逐渐钝化。而这种平等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及思想认识结合起来,从而打通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隔阂,使教学不仅局限于以书本为中心,而是延伸到生活的世界之中。其三,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挑起学生的对话欲望,激发他们的交流热情,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这里面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十分关键,应有“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观念。信息时代的形势下,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自我表现意识强,有较强的独立性及参与意识,不拘泥于传统和课堂知识,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喜欢争论并按自己的标准进行评价。教师必须适应他们的这一特点,有目的地拓宽教学视野,实现多渠道开放式教学,并保护、爱护、鼓励他(她)们独特个性的发展。也就是能有这样得认识:学生是自由式发言,并不在于“是”与“否”,“对”与“错”,而在是否在自主学习中动了脑筋,在于说的是不是自己的观点。当然,要有这样的认识,老师必须充分体会新课改的要求,大胆突破旧的高考模式的束缚。
关键词:平等;交流;分享;参与等
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对课堂交流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但在我国,过去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课堂交流的重要性认识肤浅,重视不够。现在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可目前高考的指挥棒还没有明确,教学评价也没有跟上教学发展的步伐,许多老师还有顾虑,不敢贸然地按新课程要求进行授课。于是教学模式大体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高挂应试的教学旗帜,中心目标是完成的“课标要求”。课堂上老师“不放权”,不相信学生有什么探究能力,仍然是包办代替,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很低。结果是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体验到的只是沉闷无趣、身心疲惫。此种做法相信还普遍存在,上述的调查结果恐怕与一些老师的这种做法有很大关系,老师们实在应把它摒弃。另外较常出现的情况是有其“表”而无其“里”:交流是有了,探究也进行了,但往往只停留在课堂问答的层面。无非是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通过一些问题展示给学生,且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指向性强,学生的思考余地很小。上学期听了这样一节历史公开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充满整节课,课堂气氛热闹得很。但仔细一听,所问答得题目非常简单,思维含量太低。诸如新航路开辟在那一年人物是谁等等。至于需要认真探究剖析的“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等深层次问题却一带而过了。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热闹之外能给学生多少启发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无从谈起,课堂提问的过程也就成了“传话”过程。还有的课堂交流就是为了气氛热烈,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分组讨论,搞“合作学习”。有的在一节课就安排多次讨论,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匆忙且零乱,老师的引导作用也体现不出来。上完课后学生对课标问题还是不理解,甚至对本节课讲了些什么都模模糊糊,这样的课应该说是不成功的。
我一直在尝试转变自己的授课思路,做法是打破老师包办的模式,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地把讲台让给学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让参与与对话成为课堂上师生的重要链接。一般的上课流程是:老师根据课标精心设计问题论坛→由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同学讲述→其他同学来点评→老师评论。目的是在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的交流切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们由原来只听、只看,变成去寻、去学、去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给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课程增添了色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不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老师的角色转变成一个高明的组织者、引导者,设计出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去主演。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课标要求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手段以达到和学生有效交流?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的快乐。由于教师的闻道在先,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探讨。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推理的技能,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更具深刻性和长久性;而生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之间往往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又很少带有差别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
当然,进行交流式教学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涉及到教师权威人格的消解、教师自身理论和业务素养的提高、学生专业学识的欠缺、对话的无序等等。本人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其一:积极学习,与时俱进,视野开阔,成为学者型的教师。近年来随着史学家的研究视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一步扩展,史学研究也向纵深拓展,并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的局面,对历史问题作微观探析以及整体的、综合化的研究。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被要求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储备。只有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丰富、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开放、创新思维的能力。其二:意识到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正在发展成长中的人,只有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学生的智慧、才能才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教师的教学意图才得以较好的贯彻。不用老担心学生不理解史实,“推着学生走”的办法,容易养成思维惰性及逐渐钝化。而这种平等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及思想认识结合起来,从而打通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隔阂,使教学不仅局限于以书本为中心,而是延伸到生活的世界之中。其三,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挑起学生的对话欲望,激发他们的交流热情,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这里面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十分关键,应有“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观念。信息时代的形势下,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自我表现意识强,有较强的独立性及参与意识,不拘泥于传统和课堂知识,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喜欢争论并按自己的标准进行评价。教师必须适应他们的这一特点,有目的地拓宽教学视野,实现多渠道开放式教学,并保护、爱护、鼓励他(她)们独特个性的发展。也就是能有这样得认识:学生是自由式发言,并不在于“是”与“否”,“对”与“错”,而在是否在自主学习中动了脑筋,在于说的是不是自己的观点。当然,要有这样的认识,老师必须充分体会新课改的要求,大胆突破旧的高考模式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