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范化的思考

【作者】 王明忠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蛇场乡中心小学)


【正文】摘 要:新课程教学理念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教师需要深入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善于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规范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了三种规范语文教学模式的方法,在此展开论述,望给广大教师带来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范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现象,很多教师对于新课标的理念只停留在口头上,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却难以有效落实。而多元化的教学新潮不断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新奇的刺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使语文课堂教学迷失了方向。由此,很多老师都发出“语文课越来越不会教”的感慨。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教学手段如何先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语文本体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法定要求,符合汉语言学习的本质特点,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要有自己的“本体规范”。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故事非常简单,学生认真读一读就会明白。但在教学中常看到许多繁杂的现象,根子就在于:以教材为本还是以学生为本。
  以教材为本的教学模式往往从故事内容入手,很多教师都会围绕着故事内容与学生一问一答,让学生明白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事而争论不休?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为什么认为天无边无际??最后问学生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从而告诉学生本文的寓意。这么一来,把原本富有童趣的一则简单的寓言故事进行了琐碎的内容分析,完全从教材到教材,抛弃了语文学科的本体目标,让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这是因为,教师在备课时,关注了教材而忽略了学生。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则是从学生的兴趣特点入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地说就是关注学生主体言语的发展,以读为切入口,本着让孩子读出童趣,读出童真为出发点,如笔者在教学此文时就摒弃了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配以教师的范读,巧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引发童趣。
  2.重点指导读好对话部分,读中理解课文,读出童趣。
  3.分角色朗读、读出童真,揭示寓意水到渠成。第二课时我让学生再发挥想像续编故事,学生兴致勃勃,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而且出现了很多个性化的结局,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让学生的童真得到了延伸。
  二、坚持以言语训练为主
  上述对于《坐井观天》一文的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也正说明了这一观点。前者由于教师自身只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上,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不自觉地流露出了过多理性的分析讲解。如让学生进行“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因为(它整天呆在井里);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是因为(它在天上飞了一百多里)。”的句式训练,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进行语言训练,学生可能也说得很好,实际上是在对课文内容进行不必要的分析讲解。学生完全失去了主动,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后者从读入手,以读为主,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孩子读出了童趣,读出了童真,在读中受到了美的享受,在读中得到了心灵的启迪。因此语文教学还是应以读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进行语文实践。
  每个语文教师都知道朗读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朗读和语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大部分教师也很重视朗读指导和训练。但在平时的听课中不难发现,学生朗读的效果并不好。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主要是朗读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不明确。朗读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正确、流利、有感情”则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没有“正确”,不可能有“流利”;没有“流利”,也不可能“有感情”。这种规定,对于起步阶段的阅读教学是科学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语言建构的规律和语感形成的规律。所以我认为,小学各阶段朗读教学的目标低段应以培养朗读习惯、朗读兴趣为主,练好基本功,首先是读正确,读流利。中段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主,读中品味语言,发展个性。高段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把握朗读基调,处理朗读技巧为主。这样就像一座建筑物,要有一个梯度,通过研究不同的目标、任务、指导手段与方法来完成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现实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朗读教学不管年段,要求一样,指导方法类似,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没了童心。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细节是指处于教学关节点、联结点上的教学行为,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联结作用。关注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许多教师都懂得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强调“授人以渔”,但置身于教学实践中,就会发现很多教学环节的设置无非是走过场,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参与言语实践。一个环节还没有落实就急着把学生引向另一个环节,教师心里只想着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如很多教师都会在教学新课的第一环节让学生初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带着问题思考。而当学生初读了课文后又急着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或提一些问题,以便自己展开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里就忽视了一个细节的规范——对于初读的反馈与校正。
  有教师教过《渡船》一文,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时,有一学生将“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滚下来。”念成“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流下来。”就此,我没有直接指出读错了字,而是抓住了这一细节进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字的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样学生也就初步领悟到了怎样进行细节的描写。当再一次要求学生感情朗读时,那效果显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以上这一教学细节,如果教师不加以关注,单纯地从正音角度走过场,匆匆进入下一环节教学,那么就失去了一次教学生成的精彩。教师只有时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细节,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言语实践的阵地。
  参考文献:
  [1]龚军民.规范小组合作 灵活驾驭课堂——浅谈小组合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19(Z2):53-54.
  [2]凌岚.善用有效教学策略,规范小学语文教学模式[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06):85.
  [3]秦立春.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范的和谐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6):22.
  [4]裴昌洲.规范教学行为 构建和谐课堂[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12):133.
  [5]张志伟,陈天伟.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的基本要求[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Z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