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估算教学

【作者】 马静梅

【机构】 (广西容县容西镇祖立小学龙头分校)


【正文】摘 要:有效的估算教学除了能够使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得到培养,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主动性。通过估算,学生将掌握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这对于其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任课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参与估算教学活动积极性的激发,从而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估算习惯
  关键词:小学;估算教学;问题探析
  一、创新多元化的估算教学方式 
  估算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为此,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任课教师要遵循估算这一特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估算教学方式不断地创新,从而实现多元化的估算教学过程,这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估算学习热情,还能够帮助其获得一个良好的学习体验,继而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任课教师不仅要鼓励小学生对一些题目的估算理由与思路进行解释,还要通过一系列实际生活中的估算案例,引导小学生对比精算与估算的差异。与此同时,任课教师也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生成属于自己的估算策略,从而强化学生的估算学习效果。 
  二、构建科学的估算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旨在使小学生能够将估算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生活,通过估算简化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为此,为了提升小学估算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估算教学活动的方式,基于实际生活构建相应的估算教学情境,并积极调动小学生参与教学情境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性得到提升,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条件。一方面,作为一名合格的任课教师,要积极捕捉、搜集生活中的一些估算教学素材,并在教学情境中引入该素材,使小学生能够深入感悟到哪些问题需要估算;另一方面,估算教学内容较为新颖,任课教师通常并没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构建情境时注意引导,使学生们明白在实际生活中,相对于精算而言,估算的运用会更多;使学生能够生成良好的估算意识、思路以及习惯,这就对估算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于生活起到了非常必要的作用。 
  三、重点培养小学生的估算习惯 
  1.设定科学的估算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往往认为通过一系列机械的估算训练,来形成一种既定的思维定式,例如,题目中出现“大约”的关键字就要进行估算。这种教学模式桎梏了小学生良好估算意识与习惯的培养,同时,学生也不能够意识到估算的必要性与意义。为此,在设定估算教学目标时,任课教师要将培养小学生的估算习惯和意识作为核心目标,而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估算意识与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漫长的过程。任课教师可以逐渐地在课堂中渗透与估算相关的教学内容,来促进学生估算思维的形成。 
  2.基于问题的设计,调整小学生对估算的原有认识 为了使小学生意识到估算的必要性与价值,并强化其估算意识,任课教师可以选择问题教学策略,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掌握估算知识。例如,笔者在“100以内加法应用题”课程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去书店买了六本不同的书籍,价格分别为22元、26元、18元、21元、17元、20元,结账时售货员收了小明224元。请问同学们,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售货员收费是否正确。这时候部分同学开始运用加法法则,计算每个数的加和。很快,一些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就会意识到,该收费是错误的,因为利用估算方法,设每本书的平均单价约为20元,一共六本书加和显而易见是120,也就是这六本书的价格应在120元左右。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小学生意识到估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而通过估算能够有效地优化解题效率,同时,也能够起到在计算结果验证方面的作用。 
  四、估算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1.凑整估算。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或整十整百整千数再计算。
  2.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依据生活经验估算。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运用,在应用题教学中运用估算方法来推断解答的正确性是一重要手段。例如,一件工作,甲独做4小时完成,乙独做5小时完成,甲乙合做几小时完成?根据经验可知,两人合做需要的时间一定比一人独做要少一些。如果有学生算出:4+5=9(时),说明一定是错误的。又如在计算合格率、成活率和出勤率等问题时,计算出的结果如超出100%也肯定是错的。又如:一项工程,甲独做12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甲乙合做几天完成?根据条件,估算得到甲乙合做完成的天数在5天(10÷2)与6天(12÷2)之间,如答案得到1÷( + )=5 (天),与估算吻合,不难判定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再如:吴秀芸、王梅、张娟娟、刘玥四人参加跳高测验,成绩分别是1.15米、1.26米、1.10米、1.05米,求四人的平均成绩。解答平均数应用题时根据数量关系: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应该大于最小数而小于最大数,因此这一题的结果应在1.26米和1.05米之间。
  3. 运用四则计算结果规律和运算性质估算。小学数学中,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其计算结果均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加法运算中的和不小于任一加数;减法运算的差不大于被减数;乘法运算中如有一个因数小于1则积小于另一个因数;某数除以小于1的数(0除外),则商大于被除数等等。这些规律在教材中均有安排。教师要重视这些规律的教学。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做这类题目差错率会大大减少。例如:715+265-282=798,根据“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大,其结果应比原数小”,可判断798是错误的。
  4.根据位数估算。例如:4 992÷24=28,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前两位49比除数24大,可以商2,说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应该是一个三位数,于是可判断商“28”是错的。
  5. 根据尾数估算。例如:1 235-485-208=558,只需算一下个位:5-5=0,10-8=2,可以知道得数558是错的。 
  6.建立计量单位大小“观念”,联系实际进行估算
  例如,小学教材先后几处有面积单位的教学内容。通过实际操作、实地丈量了解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1公亩和1公顷的大小,就可以让学生对生活实际中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进行估算。如填写合适单位名称:文具盒的面是1() ,操场的面积是3.5() ,学校的占地面积是1.8() 等。
  再如,教学重量时,要求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老师一起操作,运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既掌握单位名称及其大小,并能估算生活中的某些物体的重量。
  估算的内容,虽然教材中没有专门章节加以讨论,但大纲中提出了要求。因此我们只有不失时机地挖掘教材中有关估算方面的题材,有计划、有目的加以渗透,运用估算方法,加强估算训练,努力提高估算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任课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水平,构建科学的估算教学情境,其本质在于使学生在极为熟悉、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中,轻松地完成预期教学目标。新课改背景下,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也应致力于探究数学知识如何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来提升小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本文重点介绍了如何培养小学生估算习惯与意识,这是估算教学效率优化的关键,只有小学生对估算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逻辑能力和估算水平。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