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创建师生对话平台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作者】 黎庆远
【机构】 (广西北流市民乐镇茶垌小学)
【正文】摘 要:所谓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的重点施教。并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得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形成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对话平台;数学课堂;活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下面,笔者就师生对话平台创建问题谈点认识与体会。
一、创设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有对话的愿望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进行对话的前提,只有创设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愿意同老师对话,乐于同老师交流。
1.微笑——让师生心相悦。教学中教师应以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去面对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乐于同老师对话、交流。如果教者总是摆着一副冷面孔,那只能给人以严肃、冷漠之感。自然,学生的学习趣味难以得到激发,课堂冷冷清清,师生活动平淡乏味,教学效果差。所以,学校积极倡导“微笑教学”,要求全体老师面带笑容走进教室,并一直保持微笑状态。得到的回报是: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大胆提问,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2.宽容——让师生情相通。教学中,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应当用一颗宽容的心引导学生走上正轨。例如:数学课刚下,班里有一同学发现数学课代表没来,他便主动将作业本搬给我,可一留神被凳子绊了,作业本散了一地,显得很紧张。我了解情况后,和蔼的说:“你的想法是好的,做的也好,不过以后做事要细心,还要注意安全!”这位同学高兴地回答:“谢谢老师,我以后一定会细心地做每一件事。”自此,学生有什么问题也总是爱找我解答。
3.幽默——让师生趣相投。一个善于制造幽默的老师,一定会得到学生的欣赏,学生也一定会渴望与老师进行对话。我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是这样引入的: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呢?“啪”、“啪”,学生击两次掌,表现每人两个。我接着问:“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学生很为难,不知如何击掌。我用左手指在右掌上点一下,笑着问:“这是半个吗?”学生禁不住笑了起来。抢答道:“每人都是半个,可是不好用掌声表示,没办法‘拍’半个。”这样,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就顺利地展开了。
二、营造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对话的胆量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对话,敢于交流。
1.正视学生的谬论。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正确对待学生的谬论,允许学生出现谬论,学生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敢于同老师对话。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一节内容时,有这样一道判断题:小红把一个西瓜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有部分同学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而大部分同学认为是错误的。我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而是组织他们进行辩论,经过一翻激烈的自由辩论后,他们统一了认识,同学们对分数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尊重学生的个性。一个班级,有多少名学生,就有多少个不同的生命体。正是个性各异的原因,我们的班级才会丰富多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出格”,不必强求“千篇一律”。如:有的同学发言时语速很慢,而有的同学语速较快,我们不可以老师讲话的语速来要求学生,按同一语速标准表述。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自由表达。否则,他们将把发言作为一种负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将难以实施。
3.关注学生的差异。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成长环境、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的不同,学生彼此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学中,我始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积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学习,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有对话的内容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有所想,有所思,才会有见解,才能有话可说,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才可能成为现实。
1.留有思考余地。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思考的,均由学生思考;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均由学探索;凡是学生能总结的,均由学生总结;凡是学生能说清楚的,均由学生来解说。努力做到:规律让学生发现,公式让学生推导,概念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表白。从而,让学生在思考与对话中不断发展。
2.给予思考时间。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思考,我在《拼图游戏》一节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两个同样的正方形,边长都是1,能拼成长方形吗?
生:当然能!
师:3个同样的正方形能拼成长方形吗?
生:能拼成一个长3宽1的长方形。
师:4个同样的正方形能拼成几种长方形?
生:可以拼成两种长方形。
师:大胆猜想一下:12个呢?20个呢?小正方形的个数与拼成的长方形的个数有联系吗?
生:小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成的长方形个数也就越多。
师:惊讶,迟疑。(约停顿2分多钟,有学生若有所悟的叫起来。)
生:不对!17个小正方形只能拼出一种长方形啊!19个也是啊!
对于上述片断,如果在学生出错后立即给予指正,学生的思维便不会继续深入,他们的认识也不会如此深刻!正是那短短的2分钟宁静,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交流,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3.把握思考梯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始终立足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基础、能力等不同层面的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科学安排具有梯度的思考与练习。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梯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都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进而,实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有对话的话题
在教学中,教师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交流话题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主动提出交流的话题,更有利于师生之间对话的展开。
1.巧设错题,让学生有疑可质。记得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老师是合格的老师,教3+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教3+2=6的老师才是优秀的老师!这句话表达了这样的教育思想:“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
2.大胆猜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猜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充满智慧挑战和精神历险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后,引导学生作出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推导出来?”经过启发,学生很快提出:(1)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一条高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可得到两个直角梯形,然后平移,也能得到长方形,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2)分别沿着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的中点向它们邻边作垂线,然后沿垂线剪开,再把两个小三角形翻转,也能得到长方形,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师生之间展开激烈的对话,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也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3.刨根问底,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并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应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教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例如:对于整数乘法计算,学生不仅要掌握如何进行计算,而且要知道相应的算理;对于尺规作图,学生不仅要知道作图的步骤,而且要能知道实施这些步骤的理由,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获得的知识、技能才会保持长久,印象深刻。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愿说,敢说,有话题说,有内容说。那么,师生之间的教与学活动一定会走向深入,数学课堂也一定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对话平台;数学课堂;活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下面,笔者就师生对话平台创建问题谈点认识与体会。
一、创设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有对话的愿望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进行对话的前提,只有创设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愿意同老师对话,乐于同老师交流。
1.微笑——让师生心相悦。教学中教师应以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去面对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乐于同老师对话、交流。如果教者总是摆着一副冷面孔,那只能给人以严肃、冷漠之感。自然,学生的学习趣味难以得到激发,课堂冷冷清清,师生活动平淡乏味,教学效果差。所以,学校积极倡导“微笑教学”,要求全体老师面带笑容走进教室,并一直保持微笑状态。得到的回报是: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大胆提问,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2.宽容——让师生情相通。教学中,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应当用一颗宽容的心引导学生走上正轨。例如:数学课刚下,班里有一同学发现数学课代表没来,他便主动将作业本搬给我,可一留神被凳子绊了,作业本散了一地,显得很紧张。我了解情况后,和蔼的说:“你的想法是好的,做的也好,不过以后做事要细心,还要注意安全!”这位同学高兴地回答:“谢谢老师,我以后一定会细心地做每一件事。”自此,学生有什么问题也总是爱找我解答。
3.幽默——让师生趣相投。一个善于制造幽默的老师,一定会得到学生的欣赏,学生也一定会渴望与老师进行对话。我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是这样引入的: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呢?“啪”、“啪”,学生击两次掌,表现每人两个。我接着问:“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学生很为难,不知如何击掌。我用左手指在右掌上点一下,笑着问:“这是半个吗?”学生禁不住笑了起来。抢答道:“每人都是半个,可是不好用掌声表示,没办法‘拍’半个。”这样,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就顺利地展开了。
二、营造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对话的胆量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对话,敢于交流。
1.正视学生的谬论。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正确对待学生的谬论,允许学生出现谬论,学生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敢于同老师对话。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一节内容时,有这样一道判断题:小红把一个西瓜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有部分同学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而大部分同学认为是错误的。我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而是组织他们进行辩论,经过一翻激烈的自由辩论后,他们统一了认识,同学们对分数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尊重学生的个性。一个班级,有多少名学生,就有多少个不同的生命体。正是个性各异的原因,我们的班级才会丰富多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出格”,不必强求“千篇一律”。如:有的同学发言时语速很慢,而有的同学语速较快,我们不可以老师讲话的语速来要求学生,按同一语速标准表述。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自由表达。否则,他们将把发言作为一种负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将难以实施。
3.关注学生的差异。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成长环境、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的不同,学生彼此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学中,我始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积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学习,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有对话的内容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有所想,有所思,才会有见解,才能有话可说,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才可能成为现实。
1.留有思考余地。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思考的,均由学生思考;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均由学探索;凡是学生能总结的,均由学生总结;凡是学生能说清楚的,均由学生来解说。努力做到:规律让学生发现,公式让学生推导,概念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表白。从而,让学生在思考与对话中不断发展。
2.给予思考时间。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思考,我在《拼图游戏》一节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两个同样的正方形,边长都是1,能拼成长方形吗?
生:当然能!
师:3个同样的正方形能拼成长方形吗?
生:能拼成一个长3宽1的长方形。
师:4个同样的正方形能拼成几种长方形?
生:可以拼成两种长方形。
师:大胆猜想一下:12个呢?20个呢?小正方形的个数与拼成的长方形的个数有联系吗?
生:小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成的长方形个数也就越多。
师:惊讶,迟疑。(约停顿2分多钟,有学生若有所悟的叫起来。)
生:不对!17个小正方形只能拼出一种长方形啊!19个也是啊!
对于上述片断,如果在学生出错后立即给予指正,学生的思维便不会继续深入,他们的认识也不会如此深刻!正是那短短的2分钟宁静,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交流,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3.把握思考梯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始终立足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基础、能力等不同层面的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科学安排具有梯度的思考与练习。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梯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都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进而,实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有对话的话题
在教学中,教师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交流话题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主动提出交流的话题,更有利于师生之间对话的展开。
1.巧设错题,让学生有疑可质。记得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老师是合格的老师,教3+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教3+2=6的老师才是优秀的老师!这句话表达了这样的教育思想:“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
2.大胆猜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猜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充满智慧挑战和精神历险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后,引导学生作出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推导出来?”经过启发,学生很快提出:(1)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一条高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可得到两个直角梯形,然后平移,也能得到长方形,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2)分别沿着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的中点向它们邻边作垂线,然后沿垂线剪开,再把两个小三角形翻转,也能得到长方形,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师生之间展开激烈的对话,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也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3.刨根问底,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并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应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教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例如:对于整数乘法计算,学生不仅要掌握如何进行计算,而且要知道相应的算理;对于尺规作图,学生不仅要知道作图的步骤,而且要能知道实施这些步骤的理由,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获得的知识、技能才会保持长久,印象深刻。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愿说,敢说,有话题说,有内容说。那么,师生之间的教与学活动一定会走向深入,数学课堂也一定会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