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历史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
【作者】 陈忠权
【机构】 (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中心校)
【正文】摘 要: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现阶段,有关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理论研究成果日新月异、硕果累累。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合理分组、明确分工以及准确评价三个方面浅显论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小组合作探究;策略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每位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探究相关知识,还需要每位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协作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也越来越广泛。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显论述一些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
一、科学进行分组,合理进行分工
要想在教学中科学高效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划分,并對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是正确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一是要科学合理分组。学习小组的划分既要科学又要合理,每组人数太少不利于开展交流探讨学习,人数太多学生依赖性较强,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不利于教师的有效调控。最理想的规模是每组4~6个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习进度,更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二是掌握分组要求。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和原则进行分组。这样分组能让优等生发挥才能,中等生有机会锻炼,学困生有人帮助。各组水平相同也有利于公平竞争;三是合理分工。让优秀的学生和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学习小组的学习管理和学习任务的分配,根据学生能力、特点对每个学生进行合理安排与分工。
二、坚持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虽然已经建立了学习小组,但在长期应试教育模式下,多数的初中生都已经习惯了接受式的学习,总是自己在那苦苦的思考,不喜欢也不好意思与同学交流,在小组合作交流的阶段,很多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忽视自己的责任和小组的荣誉,总感觉自己无所事事,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样的合作学习是形式化的,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合作意识是当今社会人们应该具备的一个素质,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特征出发,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责任感,提高小组凝聚力。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们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告诉他们正确的合作方法,应该积极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和反思,及时改变自身存在的错误的行为,为了在小组竞争中获得胜利团结奋斗。当他们这个小组获得成功和赞赏时,一定会感觉所以付出都是值得的。
三、合作探讨课堂问题,充分激发课堂活力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利用提问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不断地深化对历史的解读。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回答课堂提问是非常常见的环节,但是单独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一方面,学生的思绪难以集中起来,因此无法全神贯注的思考教师的问题,或者思考的答案也仅仅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难以到达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个体思考时,课堂往往陷于一片寂静之中,缺乏活力,使得学生缺少参与历史课堂的兴趣,从而思想上变得懈怠起来。而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堂问题正好弥补了以上独立思考的不足。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中《鸦片战争》这一小节内容的时候,考虑到这是我国近百年屈辱历史的开端,具有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必须引发学生们深入的反思。于是,我向学生提问:你觉得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包括哪几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启示?作为当代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剖析以上问题。
四、合作学习重参与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不同,这也就产生了部分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不高,参与度较低的现象,尤其是一些知识掌握量不足的学生,他们认为,合作学习与他们无关,参与不参与都不会引起重视,甚至导致了合作学习成为了优秀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而教师较关键的就是要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合作学习的初期,教师可以合理地安排给每位学生一个任务,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可做,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自己在合作小组中的重要性。在这其中合理的分组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小组中的人数太少,就会造成任务的分配不均,有人可能要一人完成两项任务,如果小组中的人数又太少,就会造成有人无任务可做,另外,如果人数太多时,也会造成有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也失去了合作小组的意义。通常情况下,对于小组的分配以四人到六人为一个小组较佳,可以让学习任务科学的分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集体的重要性,既增长了知识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五、转变教学评价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模式上做出了很大的改变,而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展开的教学评价自然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创新,以适应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无论是学习探究还是学习成果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同样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予以表扬,并指出各个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切不可对小组内某个学生进行单独的表扬或批评,以免使学生内心产生不平衡感。其次,教学评价是对学习过程的总结与反思,教师除了要对各小组展开评价外,同时也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小组内成员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从而提高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以评比的形式展开教学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够主动约束自身行为,努力在合作学习中有更好的表现。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教学价值,初中历史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上的改革创新,始终运用最佳的教学策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合理运用,激发学生参与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小组合作探究;策略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每位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探究相关知识,还需要每位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协作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也越来越广泛。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显论述一些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
一、科学进行分组,合理进行分工
要想在教学中科学高效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划分,并對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是正确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一是要科学合理分组。学习小组的划分既要科学又要合理,每组人数太少不利于开展交流探讨学习,人数太多学生依赖性较强,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不利于教师的有效调控。最理想的规模是每组4~6个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习进度,更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二是掌握分组要求。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和原则进行分组。这样分组能让优等生发挥才能,中等生有机会锻炼,学困生有人帮助。各组水平相同也有利于公平竞争;三是合理分工。让优秀的学生和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学习小组的学习管理和学习任务的分配,根据学生能力、特点对每个学生进行合理安排与分工。
二、坚持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虽然已经建立了学习小组,但在长期应试教育模式下,多数的初中生都已经习惯了接受式的学习,总是自己在那苦苦的思考,不喜欢也不好意思与同学交流,在小组合作交流的阶段,很多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忽视自己的责任和小组的荣誉,总感觉自己无所事事,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样的合作学习是形式化的,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合作意识是当今社会人们应该具备的一个素质,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特征出发,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责任感,提高小组凝聚力。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们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告诉他们正确的合作方法,应该积极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和反思,及时改变自身存在的错误的行为,为了在小组竞争中获得胜利团结奋斗。当他们这个小组获得成功和赞赏时,一定会感觉所以付出都是值得的。
三、合作探讨课堂问题,充分激发课堂活力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利用提问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不断地深化对历史的解读。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回答课堂提问是非常常见的环节,但是单独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一方面,学生的思绪难以集中起来,因此无法全神贯注的思考教师的问题,或者思考的答案也仅仅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难以到达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个体思考时,课堂往往陷于一片寂静之中,缺乏活力,使得学生缺少参与历史课堂的兴趣,从而思想上变得懈怠起来。而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堂问题正好弥补了以上独立思考的不足。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中《鸦片战争》这一小节内容的时候,考虑到这是我国近百年屈辱历史的开端,具有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必须引发学生们深入的反思。于是,我向学生提问:你觉得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包括哪几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启示?作为当代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剖析以上问题。
四、合作学习重参与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不同,这也就产生了部分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不高,参与度较低的现象,尤其是一些知识掌握量不足的学生,他们认为,合作学习与他们无关,参与不参与都不会引起重视,甚至导致了合作学习成为了优秀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而教师较关键的就是要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合作学习的初期,教师可以合理地安排给每位学生一个任务,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可做,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自己在合作小组中的重要性。在这其中合理的分组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小组中的人数太少,就会造成任务的分配不均,有人可能要一人完成两项任务,如果小组中的人数又太少,就会造成有人无任务可做,另外,如果人数太多时,也会造成有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也失去了合作小组的意义。通常情况下,对于小组的分配以四人到六人为一个小组较佳,可以让学习任务科学的分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集体的重要性,既增长了知识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五、转变教学评价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模式上做出了很大的改变,而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展开的教学评价自然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创新,以适应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无论是学习探究还是学习成果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同样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予以表扬,并指出各个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切不可对小组内某个学生进行单独的表扬或批评,以免使学生内心产生不平衡感。其次,教学评价是对学习过程的总结与反思,教师除了要对各小组展开评价外,同时也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小组内成员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从而提高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以评比的形式展开教学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够主动约束自身行为,努力在合作学习中有更好的表现。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教学价值,初中历史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上的改革创新,始终运用最佳的教学策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合理运用,激发学生参与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