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数学课堂中“131”教学模式的应用
【作者】 徐东柏
【机构】 (贵州省天柱民族中学)
【正文】 摘 要:高中数学课堂,具有灵活多样,极具建设性。“131”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任务型学习为内驱力,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理念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获得的全过程,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形成知识理解的深刻性,达到会学数学和会用数学的目标。本文以2021—2022学年度贵州省级重点课题“天柱民中‘131’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的应用”在我校实施研究为契机,阐述在高中数学课堂如何实施“131”模式的教学,致力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增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131”教学模式;应用与探究
一、“131”课堂教学模式的涵义
“131”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人的主体功能,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团队学习活动,结合独立思考,实现会思考,会应用,会表达的一种课堂教学实施模式。这种模式并非一尘不变,是一种可实践,可修改,可推广的。“131”课堂教学模式整体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课前(教师集体备课)、课中(议、展、评)、课后(学生的训练与反馈),其中,课中是核心部分。
第一个“1”即“导”:即导入,可以是情景创设引入,也可以是预习问题收集,也可以是提前布置的训练反馈,属于课前预习模块。“导”不同于传统教法中安排的学生自主预习,教师要根据集体备课组的要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情境,利用教辅资料安排学生课前预习要提前掌握的知识内容,并集中收集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以备教师集中处理。
“3”即“议”、“展”、“评”:“议”即老师设置问题,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完成老师给出的问题,形成共识;“展”即学生展示学习讨论的结果,并分析结论的获得过程,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评”即教师对学生或同学对同学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总结。这是数学课堂“131”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
第二个“1”即“练”,也就是课中的巩固练习与课后提升训练模块。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平行班侧重巩固,尖子生注重提升拓展,教师分层设计练习,实行对任务型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并布置下一课时的预习模块。
二、实施“131”教学的背景
1.高中数学是高中课程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最难学的学科之一,数学以逻辑性和抽象性贯穿数学学习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其应用感到困难,没有准确把握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2.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进,各学校都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寻求科学的办法,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也开展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借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老师和学生“动”起来,突破数学教学质量的“瓶颈”,这也是学校实施数学课堂“131”教学模式的初心。
三、“131”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3.1 以教师扎实的集体备课为前提
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做好集体备课的时间安排,例如:数学科每周两次集体备课,在周一、周四的中午11:20至12点。在每次的集体备课中,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班级情况首先进行初备,然后集中备课,由指定的主备人讲述自己的主体思路:包含预习布置,课题导入,例题选择,练习精选,设设置学生展示环节,然后再由其他老师对备课内容进行补充,或提出建议,集体备课结束后,教师再结合集体备课的收获,进一步完善个人教案,最后达成最终教案。
3.2 数学“131”课堂教学模式的简要操作
以《基本不等式》为案例,第一个环节是教师准备知识点学案。由学科代表安排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填好,并请一位同学来黑板上填写,完成后,其他同学进行纠错,展示正确答案。第二个环节是典型例题解决:先由教师通过集体备课设置好例题,学生先思考3分钟,再小组讨论,激烈的讨论后,学生代表发言,展示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对其他小组的展示做出评价,或者展示不同的讨论成果,最后由教师做总结点评,并提示例题的考点与易错点。让“议、展、评”贯穿整个课堂,教师就是课堂的导演,学生是主演。第三个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并由教师分层布置作业,此环节由教师在集体备课中讨论完成。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若是新授课,概念教学则需要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设置预习问题,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通过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的参与度极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思考欲,进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3.3 任务型学习是数学“131”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动机”
任务型学习,通俗地讲,任务是一种为了解决问题或难题展开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型学习法的核心就是“任务”,通过让学生完成任务来进行来获取知识,主要目的在于让学习者在完成某种特定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31”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任务”去进行活动展开,坚持目标导向,促使团队合作,形成集体智慧,达到整体提升。
四、“131”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意义及体现优势
相对于传统模式,数学“131”课堂教学模式专注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新课标改革提出的要求。
该模式对于学生而言,通过“131”课堂模式的实施能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主动地探索、思考、发现问题,团结地解决问题,完全参加到学习经验获得的过程中,最终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数学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对教师而言,更有利于了解学生,有利于因生施教,促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完善,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同时也增进了师生的良好沟通。
随着我校新课改研究的不断深入,结合数学“131”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证明了该模式的实效性,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会学习的道路上走得越坚实,也达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整体进步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
[2]马小芹.构建任务驱动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探析[J].教学改革与创新,2014.
关键词:高中数学;“131”教学模式;应用与探究
一、“131”课堂教学模式的涵义
“131”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人的主体功能,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团队学习活动,结合独立思考,实现会思考,会应用,会表达的一种课堂教学实施模式。这种模式并非一尘不变,是一种可实践,可修改,可推广的。“131”课堂教学模式整体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课前(教师集体备课)、课中(议、展、评)、课后(学生的训练与反馈),其中,课中是核心部分。
第一个“1”即“导”:即导入,可以是情景创设引入,也可以是预习问题收集,也可以是提前布置的训练反馈,属于课前预习模块。“导”不同于传统教法中安排的学生自主预习,教师要根据集体备课组的要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情境,利用教辅资料安排学生课前预习要提前掌握的知识内容,并集中收集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以备教师集中处理。
“3”即“议”、“展”、“评”:“议”即老师设置问题,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完成老师给出的问题,形成共识;“展”即学生展示学习讨论的结果,并分析结论的获得过程,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评”即教师对学生或同学对同学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总结。这是数学课堂“131”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
第二个“1”即“练”,也就是课中的巩固练习与课后提升训练模块。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平行班侧重巩固,尖子生注重提升拓展,教师分层设计练习,实行对任务型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并布置下一课时的预习模块。
二、实施“131”教学的背景
1.高中数学是高中课程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最难学的学科之一,数学以逻辑性和抽象性贯穿数学学习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其应用感到困难,没有准确把握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2.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进,各学校都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寻求科学的办法,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也开展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借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老师和学生“动”起来,突破数学教学质量的“瓶颈”,这也是学校实施数学课堂“131”教学模式的初心。
三、“131”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3.1 以教师扎实的集体备课为前提
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做好集体备课的时间安排,例如:数学科每周两次集体备课,在周一、周四的中午11:20至12点。在每次的集体备课中,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班级情况首先进行初备,然后集中备课,由指定的主备人讲述自己的主体思路:包含预习布置,课题导入,例题选择,练习精选,设设置学生展示环节,然后再由其他老师对备课内容进行补充,或提出建议,集体备课结束后,教师再结合集体备课的收获,进一步完善个人教案,最后达成最终教案。
3.2 数学“131”课堂教学模式的简要操作
以《基本不等式》为案例,第一个环节是教师准备知识点学案。由学科代表安排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填好,并请一位同学来黑板上填写,完成后,其他同学进行纠错,展示正确答案。第二个环节是典型例题解决:先由教师通过集体备课设置好例题,学生先思考3分钟,再小组讨论,激烈的讨论后,学生代表发言,展示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对其他小组的展示做出评价,或者展示不同的讨论成果,最后由教师做总结点评,并提示例题的考点与易错点。让“议、展、评”贯穿整个课堂,教师就是课堂的导演,学生是主演。第三个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并由教师分层布置作业,此环节由教师在集体备课中讨论完成。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若是新授课,概念教学则需要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设置预习问题,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通过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的参与度极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思考欲,进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3.3 任务型学习是数学“131”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动机”
任务型学习,通俗地讲,任务是一种为了解决问题或难题展开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型学习法的核心就是“任务”,通过让学生完成任务来进行来获取知识,主要目的在于让学习者在完成某种特定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31”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任务”去进行活动展开,坚持目标导向,促使团队合作,形成集体智慧,达到整体提升。
四、“131”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意义及体现优势
相对于传统模式,数学“131”课堂教学模式专注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新课标改革提出的要求。
该模式对于学生而言,通过“131”课堂模式的实施能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主动地探索、思考、发现问题,团结地解决问题,完全参加到学习经验获得的过程中,最终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数学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对教师而言,更有利于了解学生,有利于因生施教,促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完善,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同时也增进了师生的良好沟通。
随着我校新课改研究的不断深入,结合数学“131”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证明了该模式的实效性,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会学习的道路上走得越坚实,也达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整体进步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
[2]马小芹.构建任务驱动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探析[J].教学改革与创新,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