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分析

【作者】 姚丽萍

【机构】 (新疆昌吉州奇台县第二中学)


【正文】摘 要: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塑造学生良好品行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同时,其在构建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等方面同样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对此,重新规划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路,尝试从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下文对此展开详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融合
  一、可行性分析
  初中生正处于观念养成重要时期,道德与法制教育要契合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要通过科学规划教学,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培养其文化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全面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一阶段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其所包含的具有代表性的典故和文化故事,能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这对塑造他们普世认同的价值观有积极的作用,从而更好约束自己的言行。所以说,这一教育策略是十分可行且必要的。另外,如今课堂教学存在许多困扰教师已久的实际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找不到合适的素材开展品德教育,更多的情况下都是选择教材上的案例进行授课。这种情况下,课堂效果差不说,学生也很难获得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成效可想而知,导致如今的课堂教学缺乏可靠的质量保障。但通过融入中华传统美德,历经千年遗留下来的民族情感、民族礼仪和民族气节均可作为开展教学的重要素材,借助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来熏陶学生的思想,发挥榜样力量,激活他们学习传统文化、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自觉性,让他们有坚定的信念感和使命感。
  二、传统美德教育基本要求
  融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其一,传统美德教育务必要与现代社会的三观相符。以儒家思想为例,其虽然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传承价值,但古代社会提倡的女子三从四德,显然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不利于学生建立男女平等观念,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一点。其二,传统美德教育要以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为前提,换言之,在实际教学当中,不能出现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法律法规、社会制度相冲突的情况。显而易见,这要求教师形成扎实的文化基础,不仅要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也要熟知如今社会的运行规律,对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融入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以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品格,促使他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其三,传统美德是建立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传统美德教育不可能与文化脱离,所以,教师要尽可能选择教育性强且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案例和故事,一方面丰富课堂内容,重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启发他们的思维与智慧,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是建设和谐社会和美好生活的重要工具,促使他们展开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
  三、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融合的策略探讨
  (一)以教材为基础,开展诚信教育
  落实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以教材为基准,从教材中挖掘可用性的内容及素材,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一个个经典的案例、故事等来推进后续教学,既要确保与学生认知相符,也要展现其应有的教育意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诚信是初中生要掌握和具备的一个重要品德,在实际教学阶段,教师可根据教材中“商鞅立木”这一典故来突出诚信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此让学生自觉养成以诚待人、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在此基础上,为了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可在课堂上引入《烽火戏诸侯》等经典的反面教材,让他们从更深刻的角度去分析诚信行为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循序渐进塑造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促使他们将诚信为本当作自己重要的人生守则。
  (二)引入生活案例,培养谦让和规则意识
  教师对传统美德教育素材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的喜好和需求,应该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规划教学过程,以帮助他们快速建立传统美德认知,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礼仪,强化他们的谦让意识和规则意识。比如,教师在讲《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关规则的案例数不胜数,那么此时教师便可通过分析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入相关案例。如当学生到校园超市购物时,为了能在上课铃声打响之前回到教室,有的学生做出了插队、推搡等不良行为,这时的购买秩序极其混乱,不仅效率没能提升上来,反而让所有人的购物节奏都被打乱,甚至导致很多同学摔倒。根据这样一个案例,我们便能了解到不遵守规则对校园生活和校园秩序造成的负面影响,间接反应谦让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本次教学成效,教师同样可带领学生进行正反案例的对比分析,强调维护和遵守秩序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三)设置主题思考,进一步传播中华传统美德
  教师要善于通过设置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一方面突出了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思路也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清晰。在实际教学环节,要根据本次教学目标引入相关中华传统美德问题,如在讲解《责任与角色》这部分内容时,在如今信息技术普及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红已经成为社会影响力较高的一种现代职业,而今人们对网红的评价有褒有贬。针对这样的社会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网红的一些行为,思考网红承担着怎样的社会责任,应该如何分配正确的责任角色和不正确的责任角色。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了解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责任定位,从而督促学生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职责,强化社会责任观,使其在新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个人价值。
  结语
  融合中华传统美德,是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度、丰富课堂内容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对此教师要巧妙选取合适的教育素材,开展高质量的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姗姗.探析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J].当代家庭教育,2021(14):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