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让数学教学“活”起来
【作者】 郭海军
【机构】 (四川省西昌市第二小学)
【正文】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使我深刻认识到儿童学习数学有其明显的特点和规律。对我来说,这个认识是通过不断学习和教学实践逐步提高和加深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取得最大成功。
关键词:循序渐进;数形结合;认知特点;适应儿童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他们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且这个转化过程要经过“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等发展阶段才能实现。其中,“动作”或“感知”是认知的起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步;“表象”是在操作或观察等活动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事物的初步形象,它是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最后才是在头脑里将获得的表象进行“深加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甚至进一步把某些概念符号化)。显然这个认知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之间是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是客观存在儿童认知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学生这一认知规律直接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教学和教学具操作活动,通过直观教学和操作活动丰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表象,促进其理解。
一、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思维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部过程当中,要培养教学全过程的数学思维,就必须通过衔接与发展新旧知识来达成此点,教师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过程当中,应最大化的将以往的旧知识与当前的新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懂得有机的联系新、旧两种知识,学会应用发散性思维来拓展数学思维模式。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减法》时,教师就可将之前所学的加法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系,让学生在复习加法思维的同时,也能够较好的理解减法的思维。例如,在学习88-52=36的减法运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52+36=88,让加减法两种运算方式进行联系,再进一步联系88-36=?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减法的运算,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数学思维当中对事物本质进行联系的方法。
二、数形结合,深化学生记忆
借助于数形结合来进一步深化记忆:教师在教学当中应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能够让学生较好的认识抽象的数学知识,也能够让学生结合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来学习与研究知识的本质,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通过部分直观形象的图形,来将其转化为数量的方式,再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不应按照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当中让学生机械记忆数学公式,可应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依据所掌握的数学思维来解决此问题。
三、鼓励学生敢说,多说
勤学好问、好说也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自己知道的事情想说出来,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想发问,这是主动求知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天性,为所有的学生创设“说”的条件,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一课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我让同学们利用自己认识的这些图形,创作自己喜欢的物体,同时老师还提倡用多种图形进行创作。学生非常高兴的动手粘起来了,有的拼成了机器人,有的拼成了飞碟、、、、、、有一个同学拼成了一个清洁工和一个清洁车,该同学们展示作品了,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的作品,只有这个同学迟迟不敢到台上去,我走过去悄悄的对他说,上台上去,你拼得很好老师很喜欢。然后他慢慢的走上了讲台,讲解自己的作品。我的妈妈是一个清洁工人,每天扫大街很累,我长大了以后要发明一种清洁工具,把它在马路上一放,一按电钮什么尘土纸屑呀统统扫光,让马路干干净净的,所以长大以后我要当一个机械设计师,让妈妈阿姨们轻轻松松的清扫马路。这时候同学们听后给于热热烈的掌声。如果这个同学没有勇气展示自己的作品,我哪知道她的想法,又怎样引导孩子们树立理想。这样的学习效果能不佳么?
在讲“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一课时,当课要结束时我问大家“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能不能说正方形是长方形进化得来的呢?”话音刚落,一男生等不及举手站起来便说:“进化是指活的东西,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变化。正方形不是从长方形进化得来的。我认为,可以理解正方形是通过长方形转化得来的。”我表扬了这位男生,并问他:“你怎么知道这么多?”他自豪地回答:“常看书,书上的知识可多啦。”同学们向这位同学投去了佩服的目光。这位同学的成功感油然而生,并对其他同学起到了感染、教育作用。
四、让学生动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有人曾说过: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智慧在学生的手指尖上”。手是脑的老师,服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手上有丰富的神经,每一根神经都与大脑相通相应。手在大脑的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认识得快,认识得深,有时会起到眼耳等器官起不到的作用。所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是高效的。好动手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
例如,在教“7÷3”这道有余数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把7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7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一个。”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着老师多费口舌去讲解。动手操作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总之,我们要研究儿童、理解儿童,才能适应儿童,使儿童全面发展。
关键词:循序渐进;数形结合;认知特点;适应儿童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他们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且这个转化过程要经过“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等发展阶段才能实现。其中,“动作”或“感知”是认知的起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步;“表象”是在操作或观察等活动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事物的初步形象,它是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最后才是在头脑里将获得的表象进行“深加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甚至进一步把某些概念符号化)。显然这个认知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之间是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是客观存在儿童认知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学生这一认知规律直接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教学和教学具操作活动,通过直观教学和操作活动丰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表象,促进其理解。
一、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思维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部过程当中,要培养教学全过程的数学思维,就必须通过衔接与发展新旧知识来达成此点,教师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过程当中,应最大化的将以往的旧知识与当前的新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懂得有机的联系新、旧两种知识,学会应用发散性思维来拓展数学思维模式。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减法》时,教师就可将之前所学的加法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系,让学生在复习加法思维的同时,也能够较好的理解减法的思维。例如,在学习88-52=36的减法运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52+36=88,让加减法两种运算方式进行联系,再进一步联系88-36=?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减法的运算,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数学思维当中对事物本质进行联系的方法。
二、数形结合,深化学生记忆
借助于数形结合来进一步深化记忆:教师在教学当中应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能够让学生较好的认识抽象的数学知识,也能够让学生结合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来学习与研究知识的本质,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通过部分直观形象的图形,来将其转化为数量的方式,再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不应按照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当中让学生机械记忆数学公式,可应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依据所掌握的数学思维来解决此问题。
三、鼓励学生敢说,多说
勤学好问、好说也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自己知道的事情想说出来,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想发问,这是主动求知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天性,为所有的学生创设“说”的条件,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一课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我让同学们利用自己认识的这些图形,创作自己喜欢的物体,同时老师还提倡用多种图形进行创作。学生非常高兴的动手粘起来了,有的拼成了机器人,有的拼成了飞碟、、、、、、有一个同学拼成了一个清洁工和一个清洁车,该同学们展示作品了,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的作品,只有这个同学迟迟不敢到台上去,我走过去悄悄的对他说,上台上去,你拼得很好老师很喜欢。然后他慢慢的走上了讲台,讲解自己的作品。我的妈妈是一个清洁工人,每天扫大街很累,我长大了以后要发明一种清洁工具,把它在马路上一放,一按电钮什么尘土纸屑呀统统扫光,让马路干干净净的,所以长大以后我要当一个机械设计师,让妈妈阿姨们轻轻松松的清扫马路。这时候同学们听后给于热热烈的掌声。如果这个同学没有勇气展示自己的作品,我哪知道她的想法,又怎样引导孩子们树立理想。这样的学习效果能不佳么?
在讲“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一课时,当课要结束时我问大家“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能不能说正方形是长方形进化得来的呢?”话音刚落,一男生等不及举手站起来便说:“进化是指活的东西,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变化。正方形不是从长方形进化得来的。我认为,可以理解正方形是通过长方形转化得来的。”我表扬了这位男生,并问他:“你怎么知道这么多?”他自豪地回答:“常看书,书上的知识可多啦。”同学们向这位同学投去了佩服的目光。这位同学的成功感油然而生,并对其他同学起到了感染、教育作用。
四、让学生动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有人曾说过: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智慧在学生的手指尖上”。手是脑的老师,服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手上有丰富的神经,每一根神经都与大脑相通相应。手在大脑的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认识得快,认识得深,有时会起到眼耳等器官起不到的作用。所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是高效的。好动手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
例如,在教“7÷3”这道有余数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把7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7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一个。”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着老师多费口舌去讲解。动手操作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总之,我们要研究儿童、理解儿童,才能适应儿童,使儿童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