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提升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作者】 王华萍

【机构】 (浙江慈溪新浦初级中学)


【正文】一、农村初中语文学习的现状。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生经过六年小学教育,顺利进入中学七年级,形式上完成了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过渡,可实际上根本没有达到小学阶段语文应有的能力和水平。学习方法不当,习惯差。在小学阶段,老师靠填鸭式的满堂灌,机械性死记硬背,提高应试时的成绩。学生没有形成自己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主动性不够,没有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发言,讨论当听众,更有甚者,不会记笔记。下课合上书本,不复习,不思考,不总结。
  二、如何走出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局,有效提升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呢?
  提供有效支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质疑提问能力,是提升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法门。
  由于小学阶段读写能力没有达标,学生没有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初中语文教师在预设自己的教学过程时,一定要立足这个学情,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质疑提问能力。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语文学习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强化学生读写的训练。我首先谈一谈,如何提供有效的支架,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上课时,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并解读文本。可是在农村初中,我们面临的现状是:老师在上课时,很多学生连要上的课文都没有看过,更谈不上有自己的思考和解读了。为了让学生能阅读文本,我们提前要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提供阅读的支架,推动学生走进文本。
  以《藤野先生》为例,为了让学生学会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独特的情感。我们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的支架,让学生逐步进入文本。
  为了让学生初步浏览课文,注重积累,读顺读懂词语的意思。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轻云。
  (2)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小姑娘的()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极了。
  (3)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4)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颇为熟悉的了。
  (5)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
  (6)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爱国青年也愤然。
  (7)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干事托辞检查的(),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8)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9)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了。
  (10)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11)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增加勇气了.
  通过设置这一支架,就解决了我们农村初中学生不看书,静不下心来读书的问题,引导学生初步走进文本,积累基本的词汇.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梳理课文思路。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课文写了哪几个地方的事?根据地点的转移:东京———仙台———离开仙台。学生很容易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框架.
  《藤野先生》是回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的一位老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既然是写人课文,一定要写藤野先生其人其事其特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藤野先生的形象和品质,体会其伟大的人格。我们可以让学生浏览课文11-23段,32—35段,找一找藤野先生“叫我”了几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们之间的交往。
  寻找课文中的关键词“他叫我”的地方,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我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个典型事件。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叫我———添改讲义。
  还记得有一回———他叫我———纠正血管图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叫我———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
  学生找出典型事件后,再从典型事件中一步一步的解析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再结合作为弱国子民在学校所受的偏见和歧视,理解藤野先生的伟大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在写作中,我们遵循围绕中心选材的原则。《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当然也不例外,学生在深入文本的过程当中,自然会发现,这篇文章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内容都没有在写藤野先生这个人,学生自然就会产生疑惑:文章的开头为什么会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和跳舞的事?从东京到仙台的途中,为什么又写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方?写藤野先生和我交往过程中,又写了与他交往无关的两件事:一件爱国青年寻衅的匿名信事件和看影片事件。这些事情都与藤野先生没有关系,为什么不删去?
  我们给学生提供一步一步的支架,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的走进文本,随着学生进入文本,解读文本,自然会产生了疑问。
  这时候老师就可以顺着学生的质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大家相互讨论这些材料,都可以删去吗?
  老师可以提示:经典文章出现反常之处,往往就是破译文章的奥秘所在。我们不妨问问:作者为什么要留学?为什么要离开条件优越的东京,去条件艰苦的仙台学习?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方?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文?回国后为什么还要写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讨论逐步明确: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他看不惯清国留学生,不学无墅,堕落腐化的样子,是因为他的爱国。结合作者当时去日本学医的原因,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看到“日暮里”而产生的忧国之思。看到“水户”想到爱国之士朱舜水,写“爱国青年”是反衬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看电影事件是他离开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让作者深感作为弱国子民的屈辱,更有强国思想,也是他弃医从文的原因。爱国之情把这些材料都贯穿起来了。
  探讨到这里,学生基本就明晰了课文明暗两条线索,也基本能理解课文的主旨了。
  针对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能力薄弱的问题,我们要试着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架。慢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提问能力,主动探讨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提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诀窍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要按照阅读文章由表及里的思维流程,搭建的支架要有梯度,让学生逐步进入文本,揣摩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旨。
  搭建支架的目的是让学生先学,学生先学是老师教的基础。通过搭建支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老师教育的宗旨和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