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网课背景下的一次社会调查报告作业尝试
【作者】 何丹丹
【机构】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初级中学教育集团)
——以七下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六《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为内容
一、写在前面的话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我们开启了“云课堂”时代。“停课不停学”对于学生、家长、教师都是巨大的挑战。课后作业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以及头痛首选。因此如何布置更有效,更有意思,适应网课的作业也成为每个老师的追求。“云作业”给教师带来负担的同时,也更能激励我们创新作业形式,享受学生带来的精彩。
二、课例选择原因
《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探究六的内容,做为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面分区认识中国各地自然与人文特色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同时学习调查区域的方法。可见,本课的教学目标更侧重于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课后完成一份对家乡的社会调查报告就显得尤为重要。网课平台的多项功能以及各种现代图片、视频处理APP都为在这个特殊时期完成一份调查报告提供了多样性,增强了完成度。当然,特殊时期,实地考察这一调查方法不能得到运用。因此,在依托教材,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布置了对家乡黄岩的社会调查这一实践型作业,让学生走进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三、具体实施过程
1.课前预热,自由组合分配调查小组
在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预习《综合探究六 如何开展社会调查》,组成社会调查小组,每组4-5人,选取一位组长。”不出意料,当晚的上交名单只占所教学生的60%,由此可见,有40%的学生是缺乏一定的社交技能或者说比较内向。在第二天上课前,我在学生自由分组的基础上,将没有分组的学生进行搭配,选取相对具有组织能力的学生为组长。而已成型的小组,充分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而最后的作业结果也显示自愿组合的小组成果更为突出。
2.课中讲授,明确社会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托于教材,通过哈尼族姑娘“丹依”的家乡调查报告,明确了社会调查的四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主题;第二步:拟定提纲;第三步:实施调查;第四步:撰写调查报告。看完了“元阳梯田”的调查报告,我们的家乡也如此美丽,同学们想不想走进家乡,了解家乡呢?从而引出作业:家乡的调查报告。为了帮助学生确定主题,我也给出了几个大类的选择,如下:
调查主题:自选角度(以下几类供参考)
第一类:对整个黄岩自然和人文的介绍;
第二类:对黄岩某个区域自然和人文的介绍;
第三类:选取黄岩的某个特色,例如“橘都黄岩”、“七十二巷下的小城黄岩”、“枇杷之都”、“模具之都”等等。
3.分段作业,限定作业提交时间
实践型的作业,教师的及时指导和纠正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作业步骤:
(1)周四之前填写并在家校本中上传表格内容(一组一张),可打印或手抄后上传,也可直接电子填写。(表格内容如下)
(2)周四、周五两天,组员根据各自的分工完成资料的整理和搜集,组长做好组织工作,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确定调查报告的形式。
(3)撰写调查报告(报告形式不限,提倡多样化)
可以是一份很严谨正规的报告,课文拉萨、上海、北京都可以成为你的样本。
也可以是有声有话有文字的PPT,像老师上课那样(你还可以给你的ppt配音,录上一节有趣的微课)
亦或者把你们的调查报告变成一张手抄报,一段有意思的视频……
请尽情发挥你们的想象力,让你们的思想碰撞出灿烂的花火!
有规定时间,才会更有动力,最终的成果下周三前上交。
4.及时跟进,提出修改意见
在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仅使用网课直播平台进行(钉钉)交流,第一次上交的社会调查表格,在罗列的提纲上面会存在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我通过家校本留言或者群组消息给予反馈,这是在线下教学中不容易实现的,线上的作业批改,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性是大大加强的。
5.成果整理、展示与总结
(1)将学生上交的作业汇总成表格
(2)挑选优秀作品(见附件)
这次的作业141人分为29组,其中有11组的社会调查报告都十分精彩,形式多样,学生充分借助了现代媒体进行展示:录微课、PPT、易秀、视频剪辑、Word文档、手绘(电子)手抄报、便签图片制作等等。最让我惊艳的是第21组《橘乡黄岩》的调查作品,内容完整,运用了多种调查方法,最后的呈现形式是微课,小主播声音甜美,思路清晰,观赏性与实用性俱佳。
(3)课堂展示
不同于的课堂教学,这次增加了一节课用来展示和总结。在课堂中,我先给4个ppt形式的小组3分钟的连麦做补充阐述。再由我一一展示其他7组的成果,简单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予建议。在这个过程中突破了线下教学只能一个班讨论的局限,三个班共同讨论学习,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班级之间也相互较劲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最后借助网络直播平台的“群投票”实时选出学生心目中“最棒的五个作品”。
(4)“践”有所悟,学有所获
最后,我用写感言的形式来为这次的调查报告画上句号,200字的感言却能感受到学生的成长。同学们写到:
“我和组员进行分工调查,经过半小时的讨论,终于安排下来……这让我意识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在这一次的调查中,我更深入地了解我的家乡。”
“看了别组对橘乡的调查,再看看我自己的,甘拜下风。”
“我从未接触到这样的话题,当打电话给奶奶时,问她有关橘子的问题,让我耳目一新。”
“在这特殊时期,虽然一起完成调查,但都在网络上联系,也能配合默契,我们都棒棒哒。”
“在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时,我有点后悔,应该更认真的,没事,还有下次!”
“这次的社会调查,让我解锁了一个新技能——做PPT!”
……
四、教有所得:给学生一个平台,还你一片精彩
在网课的特殊时期,利用互联网的时效和优势,创新以下作业形式,让学生“动起来”,让我们教师收获“惊喜”。在布置这个作业之前,我没有将其分享的想法,但在收到学生精彩的反馈后,我萌生了记录这次特殊经历的想法。更让我反思了过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预估。原来不是学生不精彩,是我们给予的平台太有限,给学生一个平台,他必能还你一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