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策略
【作者】 沈兰萍
【机构】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崇正书院)
【正文】过去布置课外作业,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孩子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发现弱点,及时改进;掌握技巧,提高自信;从小培养敬业精神,她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双减”背景下,作业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以上这些功能,她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因此,当下的作业需要有更新的模式,必须改变原有单一、枯燥、效益低下的题海模式,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双减”导向的创新型作业,架构一种知识和能力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业模式。作业要少而精,要体现能力为重,素养为本。作业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针对后进生、中等生、优等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数学作业,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减负。
一、分层作业
数量适中、难度适宜的作业能够巩固课堂知识,提升知识应用能力。所以,作业设计不能“一刀切”,而应该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有梯度的作业。比如,可以将作业设计成优化的弹性作业,分A、B、C三个层次:A、基本作业,B、提高性作业,C、探索性作业。凡巩固本课时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优等生不做,中等生和学困生人人都要完成;将题目做些变化,适当增加一些难度,视为提高性作业,让中等生和优等生完成;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探索性作业,供优等生钻研,让他们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这样,优等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展能力,知识量和思维的灵活性都有所提升;中等生可以在保证基础知识扎实的情况下有较大的进步;而学困生则确保能掌握课标设定的教学底线。同时采用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素养,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综合实践性作业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的理解与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在作业设计中,布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把作业与生活实践“链接”起来,通过动手操作,既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也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例如,在学完《圆柱与圆锥》这单元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将一张长6.28分米、宽3.14分米的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筒,再配上一个底做成一个圆柱形的容器,哪种卷法能容纳的物体比较多?再去超市看看一些圆柱形的容器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争论,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研究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是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积极探究数学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些数学知识,如果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光凭教师讲解,是不可能透彻理解的,这就需要老师设计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探究性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分析、类比、猜想、验证、交流等探究性活动,发现规律。比如:在学完《面积》这个单元后,为了加强习题的开放度,以提升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理解,我设计了一个探究型作业:“画一画,说道理:一个平面图形,周长越长,面积就越大,有道理吗?很有道理,还是毫无道理,还是有一丢丢道理?请画一画,写一写,说明白你的道理。”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举例、画图,表达他们的看法,不同能力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作品呈现,创新火花层出不穷,作品处处现惊喜。这是课堂教学和基础性作业所达不到的。
四、项目化学习
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了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思考。项目化学习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化中学习数学,将学生的作业从原本单一的做题转向“作品展示”:“一次手工制作的学具”、“一次精彩的成果报告”、“一个有创意的解题思路”、“一个项目学习的成果”等,用图画、视频、音频或实物作品作为学生作业的最后成果。比如:在认识圆柱之后,设计“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有何异同之处?”这一问题,大胆地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以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考路径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总之,“双减”背景之下的作业设计,不能完全围着考试打转,我们要把作业变活动,让知识动起来;把作业变游戏,让学生乐起来。我们要通过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思维品质,要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方式、解题技巧与数学经验,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数学家陈省身曾说过“数学好玩”,所以,数学作业也可以更丰富多样、充满情趣,不仅仅只是做题,还可以是阅读、实验、游戏、绘本、魔术,可以是STEAM,也可以是项目化学习。所以,在设计作业时既要注重知识性,又要注重趣味性、灵活性,这样,学生就会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使数学因为作业的形式改变而变得生动活泼,有滋有味。
一、分层作业
数量适中、难度适宜的作业能够巩固课堂知识,提升知识应用能力。所以,作业设计不能“一刀切”,而应该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有梯度的作业。比如,可以将作业设计成优化的弹性作业,分A、B、C三个层次:A、基本作业,B、提高性作业,C、探索性作业。凡巩固本课时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优等生不做,中等生和学困生人人都要完成;将题目做些变化,适当增加一些难度,视为提高性作业,让中等生和优等生完成;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探索性作业,供优等生钻研,让他们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这样,优等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展能力,知识量和思维的灵活性都有所提升;中等生可以在保证基础知识扎实的情况下有较大的进步;而学困生则确保能掌握课标设定的教学底线。同时采用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素养,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综合实践性作业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的理解与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在作业设计中,布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把作业与生活实践“链接”起来,通过动手操作,既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也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例如,在学完《圆柱与圆锥》这单元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将一张长6.28分米、宽3.14分米的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筒,再配上一个底做成一个圆柱形的容器,哪种卷法能容纳的物体比较多?再去超市看看一些圆柱形的容器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争论,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研究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是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积极探究数学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些数学知识,如果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光凭教师讲解,是不可能透彻理解的,这就需要老师设计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探究性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分析、类比、猜想、验证、交流等探究性活动,发现规律。比如:在学完《面积》这个单元后,为了加强习题的开放度,以提升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理解,我设计了一个探究型作业:“画一画,说道理:一个平面图形,周长越长,面积就越大,有道理吗?很有道理,还是毫无道理,还是有一丢丢道理?请画一画,写一写,说明白你的道理。”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举例、画图,表达他们的看法,不同能力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作品呈现,创新火花层出不穷,作品处处现惊喜。这是课堂教学和基础性作业所达不到的。
四、项目化学习
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了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思考。项目化学习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化中学习数学,将学生的作业从原本单一的做题转向“作品展示”:“一次手工制作的学具”、“一次精彩的成果报告”、“一个有创意的解题思路”、“一个项目学习的成果”等,用图画、视频、音频或实物作品作为学生作业的最后成果。比如:在认识圆柱之后,设计“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有何异同之处?”这一问题,大胆地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以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考路径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总之,“双减”背景之下的作业设计,不能完全围着考试打转,我们要把作业变活动,让知识动起来;把作业变游戏,让学生乐起来。我们要通过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思维品质,要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方式、解题技巧与数学经验,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数学家陈省身曾说过“数学好玩”,所以,数学作业也可以更丰富多样、充满情趣,不仅仅只是做题,还可以是阅读、实验、游戏、绘本、魔术,可以是STEAM,也可以是项目化学习。所以,在设计作业时既要注重知识性,又要注重趣味性、灵活性,这样,学生就会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使数学因为作业的形式改变而变得生动活泼,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