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语文情感体验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刘 婕

【机构】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情感教育是在教育系统中通过使用教学语言、表情、素材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展教学活动,情感教学的应用能有效缩短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探究。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效对情感教育进行开发,能构建新的教学组织体系,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多元化探索,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探究提供重要教学引导和辅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体验;教学策略
  1980年就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情感教育”,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情感教育仍然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只有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和观念,鼓励学生个性解读、深入品读,对阅读内容进行情感品鉴,才能促进学生感性认知,提升其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1、情感体验教学与高中语文的关系
  将情感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质上就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情感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确保及时发现与有效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问题,为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当前社会对所需人才的核心素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意义,积极从多个方面着手,努力实现对学生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机融合。
  2、高中语文情感体验教学策略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应当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是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文本融入不同的人物角色,激活感官体验,进入到文章的情境氛围中。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同时又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教师还必须要广泛搜集与文本相关的参考材料,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从而使得学生充分掌握文本的主题和内容。例如,在讲解《相信未来》这一课时,教师要特别注重作品中语言情境的讲解,尤其是语气和语调。可以借助《蜀道难》这首古诗作为导入,为学生讲解作者是在何种人生状态下创作出这首诗的,让学生深刻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想,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感慨。这样,通过《蜀道难》这首诗为《相信未来》这一课提供了更加诗意的情境,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提升情感体验和想象力做好了铺垫。
  2.2情境交融,实现语言共振
  情境交融是语文阅读赏析中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从语言共振的角度出发,对情境交融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系统学习,帮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方向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在《琵琶行》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重点结合情境交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语言共振产生深入的理解。以诗词中与月相关的情境交融的诗句为例进行分析,在《琵琶行》中白居易使用“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等表现情境交融的状态,在语言共振中实现了对情感的有效传达。如在“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诗句中,渲染饯别的悲伤氛围,借助“枫叶飘飞、荻花凋零、凉风瑟瑟”实现对诗人情感的烘托,为下文埋下伏笔。这样对情境交融进行赏析,就能增强情感教学效果,在语言共振中实现对学生情感的有效激发,从而保障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
  2.3解析语言,加深情感体验
  教师在开展体验式阅读指导中,其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内容,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实现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有效融合。借助语言解析,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内容从浅层体验逐步过渡到深层体验。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师生通读文本,共同欣赏月下荷塘的美景,共同感受文中的纯美意境,学生自然会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授课时,教师注重修辞手法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拟人化写作用意,如“婀娜”“羞涩”等词语的巧妙运用,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品的意境,从而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体验,也能从作品中感悟出一定的人生哲理。同时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拟人、排比、类比等写作手法,以及以动态词写静态景的写作方式,为以后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4用心营造学习氛围,实现情感激发
  在语文情感教育实践中,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学习情感的激发,能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知识进行深度探索的欲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系统探究做出积极的引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心营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如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用心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有效激发学生情感,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按照诗词内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将辛弃疾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与诗词内容联系在一起,尝试分析辛弃疾在诗词中表现的情感,并结合诗词中语言要素进行论证。在此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有意识地对辛弃疾诗词创作的社会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等进行分析,从情感解读的角度对诗词的情感和思想倾向进行分析,感受诗人传达的情感,加深对诗词创作风格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保障高中生的阅读学习得到针对性的训练。
  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师要从多个途径着手将情感教育自然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文学修养能在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过程中逐步提高,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增强,以确保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显著提高,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熊天淑.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学语文,2019(12).
  [2]王素萍.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高中生学习,2019(3).
  [3]余小明.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课外语文,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