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小学德育如何落实德育目标
【作者】 张苗苗
【机构】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镇榆垟中心学校)
【正文】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许多教师知道如何教授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擅长学科整合。学生的思想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但许多教育工作者抱怨说,孩子们变得越来越难以管理。为什么?当一份又一份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报告提交给我们时,老师们是否认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已经实施?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倡导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论,诸如此类“虚远、高大”的典型教育。作为一名小学道德的教师,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文本对话,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试问:小学生真的能理解价值和人生吗?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认知规律,从儿童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现实出发。
关键词:目标;评价;过程
中国有句古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芬芳的桃李虽然不会说话,但是芳香远播。人们被桃李的香气吸引,顺着桃李的香气寻来,以至于桃树和李树下面都形成了一条小径。”最好的教育也可能是一样的。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和践行良好的道德,用自己的力量约束自己的行为,促进自身优秀思想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应改变“理论轰炸”德育教学方法,优化德育教学方法,提高德育教学质量。那么,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学目标呢?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德育目标要实
(一)德育目标要“实”,指的是德育目标不能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现实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发展。低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不能有高层次的需求。这为德育目标的确定提供了启示。也就是说,道德教育,尤其是儿童道德教育,应该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因此,小学德育必须遵循“低重点、低起点”的理念,从“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的活动入手,使德育活动真正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榜样示范要落“实”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在当今物质主义的世界里,尽管所有的教育者都记得“热爱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为人师表”,但有些人在道德选择面前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也不是真正的教师。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罗曼·罗兰还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太阳。”实践证明,教师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及其所体现的敬业精神、责任感、个性和心理素质都是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学习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用自己的人格教育学生,用美好的言行激励学生,用真情感染学生。
二、德育过程要实
(一)德育实践要“实”,指的是德育实践要切合实际,着眼于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就像一根绳子,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不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生动。一个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受益终生。换句话说,养成良好习惯不仅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也是道德素质形成的标志。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取决于他的习惯。通过一个微妙的习惯,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作风、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因此,我们应该让小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按照规则行事,做今天的事情,说了就要做,勤学好问,经常洗手,坚持锻炼等等),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领域进行实践。
(二)德育体验要“实”,指的是德育要有真实的体验
体验是道德内化的必然环节,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体验道德,道德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精神财富。”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们只能记住20%的所见所闻,而80%的是经历。这充分说明,生活体验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方式。如果没有个人的体验和真情实感,没有精神上的触动,我们就无法真正完成道德教育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破除“师道尊严”的旧观念,树立师生平等的教育观,改变过去“重说教,轻养成”及“一锤定音”,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并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通过道德实践活动,获得亲身体验,感受心灵的交流。
三、德育评价要“实”
德育评价不是为了区分学生的好坏,而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德育评价必须着眼于全体儿童的发展,对儿童的成长起到真诚的引导作用。
(一)激励机制要“实”,指的是鼓励要实在、发自内心
老师应该鼓励孩子们取得每一点进步,因为良好的道德行为实际上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当然,鼓励不是说好话,也不是掩盖问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语言评价和物化评价都可以使用。在口头评价中,我们应该用真诚的态度使气氛更浓,让孩子们觉得来之不易,难以忘记。以对话和讨论的语气与孩子沟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使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向上的性格。物化评价是以奖品的形式鼓励学生,如老师制作的卡片、练习本、小红旗、五角星等。
(二)评价机制要“适”,指的是评价要顺从实际情况以及个体特点
从实际情况来看,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对儿童的评价要多样化。一位老师说:一个低年级学生拾到一支铅笔交给了老师。老师表扬他时并奖励了一支铅笔。第二天,他却趁别人不在的时候拿了别人的钢笔,去老师那里领奖。这样的奖励是,学生们没有真正体验到拾金不昧的内在意义。如果老师在奖励的时候,让其体验失去某物的焦虑、找回某物的喜悦、捡起某物并将其交给主人的喜悦和安慰后给予奖励。学生拾金不昧的道德情感不能油然而生吗?
简而言之,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工作,在新课程理念下,很多老师都知道如何教授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善于学科整合。学生的思想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但许多教育工作者抱怨说,今天的孩子越来越难以管理。作为小学德育的教师,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文本对话,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再加上社会氛围的形成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们倡导的道德教育之花将洒出她醉人的芳香,就会散发出亘古不变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顺梅.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应变[J]天津教育,2010,(001)
关键词:目标;评价;过程
中国有句古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芬芳的桃李虽然不会说话,但是芳香远播。人们被桃李的香气吸引,顺着桃李的香气寻来,以至于桃树和李树下面都形成了一条小径。”最好的教育也可能是一样的。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和践行良好的道德,用自己的力量约束自己的行为,促进自身优秀思想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应改变“理论轰炸”德育教学方法,优化德育教学方法,提高德育教学质量。那么,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学目标呢?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德育目标要实
(一)德育目标要“实”,指的是德育目标不能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现实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发展。低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不能有高层次的需求。这为德育目标的确定提供了启示。也就是说,道德教育,尤其是儿童道德教育,应该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因此,小学德育必须遵循“低重点、低起点”的理念,从“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的活动入手,使德育活动真正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榜样示范要落“实”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在当今物质主义的世界里,尽管所有的教育者都记得“热爱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为人师表”,但有些人在道德选择面前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也不是真正的教师。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罗曼·罗兰还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太阳。”实践证明,教师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及其所体现的敬业精神、责任感、个性和心理素质都是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学习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用自己的人格教育学生,用美好的言行激励学生,用真情感染学生。
二、德育过程要实
(一)德育实践要“实”,指的是德育实践要切合实际,着眼于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就像一根绳子,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不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生动。一个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受益终生。换句话说,养成良好习惯不仅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也是道德素质形成的标志。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取决于他的习惯。通过一个微妙的习惯,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作风、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因此,我们应该让小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按照规则行事,做今天的事情,说了就要做,勤学好问,经常洗手,坚持锻炼等等),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领域进行实践。
(二)德育体验要“实”,指的是德育要有真实的体验
体验是道德内化的必然环节,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体验道德,道德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精神财富。”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们只能记住20%的所见所闻,而80%的是经历。这充分说明,生活体验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方式。如果没有个人的体验和真情实感,没有精神上的触动,我们就无法真正完成道德教育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破除“师道尊严”的旧观念,树立师生平等的教育观,改变过去“重说教,轻养成”及“一锤定音”,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并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通过道德实践活动,获得亲身体验,感受心灵的交流。
三、德育评价要“实”
德育评价不是为了区分学生的好坏,而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德育评价必须着眼于全体儿童的发展,对儿童的成长起到真诚的引导作用。
(一)激励机制要“实”,指的是鼓励要实在、发自内心
老师应该鼓励孩子们取得每一点进步,因为良好的道德行为实际上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当然,鼓励不是说好话,也不是掩盖问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语言评价和物化评价都可以使用。在口头评价中,我们应该用真诚的态度使气氛更浓,让孩子们觉得来之不易,难以忘记。以对话和讨论的语气与孩子沟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使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向上的性格。物化评价是以奖品的形式鼓励学生,如老师制作的卡片、练习本、小红旗、五角星等。
(二)评价机制要“适”,指的是评价要顺从实际情况以及个体特点
从实际情况来看,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对儿童的评价要多样化。一位老师说:一个低年级学生拾到一支铅笔交给了老师。老师表扬他时并奖励了一支铅笔。第二天,他却趁别人不在的时候拿了别人的钢笔,去老师那里领奖。这样的奖励是,学生们没有真正体验到拾金不昧的内在意义。如果老师在奖励的时候,让其体验失去某物的焦虑、找回某物的喜悦、捡起某物并将其交给主人的喜悦和安慰后给予奖励。学生拾金不昧的道德情感不能油然而生吗?
简而言之,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工作,在新课程理念下,很多老师都知道如何教授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善于学科整合。学生的思想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但许多教育工作者抱怨说,今天的孩子越来越难以管理。作为小学德育的教师,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文本对话,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再加上社会氛围的形成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们倡导的道德教育之花将洒出她醉人的芳香,就会散发出亘古不变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顺梅.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应变[J]天津教育,2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