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创造性的复述
【作者】 尹菁慧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第四小学)
【正文】通过对课文和复述,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能发展儿童口头语言,提高听、说普通话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提高读写能力。复述不同于背诵,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内容复述出来,包含着对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复述的指导,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联想、去想象、去思考,激励学生灵活运用书上的语言创造性的复述。
1、词语活用。适用于低段学生的复述或起步时的指导,如原文“猴子听了很,接着也哈哈大笑起来:‘聪明的狐狸,你又怎么回来呢?’”(《过河拆桥》)学生复述时把“很”换成“真”,把聪明的换成了“乖”。词语变了,但原意并没有变,学生能这样换,说明他学懂了,也学活了。
2、句子变通。即缩短长句或改变语气或变换句式的复述。如原文是“熊猫长大以后不大爱活动,常常用爪子抱着头呼呼大睡。它睡着的时候,你去逗它,它睁开眼睛看看你,又呼呼地睡了”。(《大熊猫》)学生复述为“熊猫长大后不大爱活动,只爱睡觉。它睡着的时候,你怎么也逗不醒它”。把较复杂的长句说得简单了。再如“它抓住一大把竹叶,吃得多香啊!”学生复述为“它抓住一大把竹叶,吃得真香。”只是改变了语气,句意并没有改变。
3、模仿补充。有些课文因表达需要,把一部分内容略写了,可引导学生模仿“详写部分”的描写方法,将略写部分加以补充进行复述。如《精彩的马戏》按照“介绍节目——表演情景——观众反应”等三个节目,而对另外的“小狗做算术、猴子骑车、马钻火圈”等节目则用“都挺有趣”一笔带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好前三个节目描写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其描写方法和顺序,把后三个略写节目作补充复述:小狗做算术很有趣。马戏团的叔叔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5+5=?那金狮哈巴狗在地上的一堆数字卡片中叼起一张写有“10”的卡片,面朝观众坐在地上。观众不禁说:“狗也会做算术……”
4、内容深化。有些课文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可以适当作内容深化性的复述,以增强记忆,加深理解。如《南辕北辙》里说那个去楚国的人不听朋友劝告,走错方向,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学生在复述完他不听劝告的三点理由时,还加上一句“我有这么好的条件,不管怎么走都能到楚国。你别奇怪了,别瞎操心了!”这样,使那个人的错误更显得突出:他不但不接受劝告,甚至对朋友的好意也反感。
5、情节扩充。精彩的课文片断,作者往往用传神的几笔就描绘出美景,叙述完事情,勾勒好人物,字里行间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索和想象的余地。教师应以课文内容为主线,指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或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或从某一景色,或从某一事物等不同层次与方面引导学生去联想、去想象、去思索,扩充原文,使扩充的内容比原文更丰满,呈现出一定的立体感。如《草船借箭》第二节主要是写周瑜与孔明的对话,即人物的语言描写。复述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当时对话情景;他们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进而想象他们的内心,从而“添枝加叶”地引伸开去。这样的复述使学生不仅更深地体会到周瑜傲慢的样子,狭隘的心胸,妨忌的怒火以及孔明自若的神态,宽阔的情怀,高明的才智,而且深刻理解了“要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读写知识。再加如鲁肃是怎么想的,课文中并没有交代。学生复述时说“鲁肃心里直嘀咕,这孔明真是太糊涂了,三天怎能造出十万枝箭呢?我得劝劝他,叫他改变主意,要不就赶快逃走,免得遭军法从事。”这样的复述从侧面把诸葛亮的困难进一步突出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
6、手法变换。用不同于课文的叙述方法来复述课文,常见有三种。一是变换叙述顺序,根据表达效果的需要,复述时重新安排叙述顺序。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是讲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战斗英雄董存瑞在解放隆化战斗中,舍身炸暗堡的动人事迹。复述时改变课文的叙述顺序,先讲出结果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暗堡,我军解放了隆化,再讲事情的发生、经过。这样的复述迎合了听者追根究底的心理,增强了表达效果。又如《黄鼠狼与一书》是用倒叙手法写的。复述时要求学生先讲事情的发生(打黄鼠狼),再讲经过(用卖黄鼠狼的皮得来钱买书),后讲结果(向老师交书)。这样使学生理清文章线索,区分顺叙与倒叙的异同。二是改变叙述人称,把第三人称换成第一人称,显得更真实,把第一人称换成第三人称,显得更客观;有时也采用第二人称,显得更亲切。三是改变文体,如把诗歌改为写景或叙事的记叙文等进行复述。
7、故事续编,说写结合。一些课文具体的事故情节,结尾留有一定的悬念。教学时可利用这一因素,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故事延续下去,进行创造性复述,如《狐狸和乌鸦》一文讲后启发学生:乌鸦由于爱听奉承话,上当受骗了,它会怎样想?以后当它再遇到狐狸时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接着把故事说下去。由于引发了学生兴趣,他们不但说的积极性高,而且纷纷拿起笔来习作。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材料,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的独创精神。当然这样续编故事必须依据课文的中心,否则就是脱离中心的东拉西扯,盲目想象了。
1、词语活用。适用于低段学生的复述或起步时的指导,如原文“猴子听了很,接着也哈哈大笑起来:‘聪明的狐狸,你又怎么回来呢?’”(《过河拆桥》)学生复述时把“很”换成“真”,把聪明的换成了“乖”。词语变了,但原意并没有变,学生能这样换,说明他学懂了,也学活了。
2、句子变通。即缩短长句或改变语气或变换句式的复述。如原文是“熊猫长大以后不大爱活动,常常用爪子抱着头呼呼大睡。它睡着的时候,你去逗它,它睁开眼睛看看你,又呼呼地睡了”。(《大熊猫》)学生复述为“熊猫长大后不大爱活动,只爱睡觉。它睡着的时候,你怎么也逗不醒它”。把较复杂的长句说得简单了。再如“它抓住一大把竹叶,吃得多香啊!”学生复述为“它抓住一大把竹叶,吃得真香。”只是改变了语气,句意并没有改变。
3、模仿补充。有些课文因表达需要,把一部分内容略写了,可引导学生模仿“详写部分”的描写方法,将略写部分加以补充进行复述。如《精彩的马戏》按照“介绍节目——表演情景——观众反应”等三个节目,而对另外的“小狗做算术、猴子骑车、马钻火圈”等节目则用“都挺有趣”一笔带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好前三个节目描写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其描写方法和顺序,把后三个略写节目作补充复述:小狗做算术很有趣。马戏团的叔叔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5+5=?那金狮哈巴狗在地上的一堆数字卡片中叼起一张写有“10”的卡片,面朝观众坐在地上。观众不禁说:“狗也会做算术……”
4、内容深化。有些课文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可以适当作内容深化性的复述,以增强记忆,加深理解。如《南辕北辙》里说那个去楚国的人不听朋友劝告,走错方向,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学生在复述完他不听劝告的三点理由时,还加上一句“我有这么好的条件,不管怎么走都能到楚国。你别奇怪了,别瞎操心了!”这样,使那个人的错误更显得突出:他不但不接受劝告,甚至对朋友的好意也反感。
5、情节扩充。精彩的课文片断,作者往往用传神的几笔就描绘出美景,叙述完事情,勾勒好人物,字里行间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索和想象的余地。教师应以课文内容为主线,指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或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或从某一景色,或从某一事物等不同层次与方面引导学生去联想、去想象、去思索,扩充原文,使扩充的内容比原文更丰满,呈现出一定的立体感。如《草船借箭》第二节主要是写周瑜与孔明的对话,即人物的语言描写。复述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当时对话情景;他们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进而想象他们的内心,从而“添枝加叶”地引伸开去。这样的复述使学生不仅更深地体会到周瑜傲慢的样子,狭隘的心胸,妨忌的怒火以及孔明自若的神态,宽阔的情怀,高明的才智,而且深刻理解了“要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读写知识。再加如鲁肃是怎么想的,课文中并没有交代。学生复述时说“鲁肃心里直嘀咕,这孔明真是太糊涂了,三天怎能造出十万枝箭呢?我得劝劝他,叫他改变主意,要不就赶快逃走,免得遭军法从事。”这样的复述从侧面把诸葛亮的困难进一步突出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
6、手法变换。用不同于课文的叙述方法来复述课文,常见有三种。一是变换叙述顺序,根据表达效果的需要,复述时重新安排叙述顺序。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是讲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战斗英雄董存瑞在解放隆化战斗中,舍身炸暗堡的动人事迹。复述时改变课文的叙述顺序,先讲出结果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暗堡,我军解放了隆化,再讲事情的发生、经过。这样的复述迎合了听者追根究底的心理,增强了表达效果。又如《黄鼠狼与一书》是用倒叙手法写的。复述时要求学生先讲事情的发生(打黄鼠狼),再讲经过(用卖黄鼠狼的皮得来钱买书),后讲结果(向老师交书)。这样使学生理清文章线索,区分顺叙与倒叙的异同。二是改变叙述人称,把第三人称换成第一人称,显得更真实,把第一人称换成第三人称,显得更客观;有时也采用第二人称,显得更亲切。三是改变文体,如把诗歌改为写景或叙事的记叙文等进行复述。
7、故事续编,说写结合。一些课文具体的事故情节,结尾留有一定的悬念。教学时可利用这一因素,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故事延续下去,进行创造性复述,如《狐狸和乌鸦》一文讲后启发学生:乌鸦由于爱听奉承话,上当受骗了,它会怎样想?以后当它再遇到狐狸时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接着把故事说下去。由于引发了学生兴趣,他们不但说的积极性高,而且纷纷拿起笔来习作。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材料,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的独创精神。当然这样续编故事必须依据课文的中心,否则就是脱离中心的东拉西扯,盲目想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