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学科深度融合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 张冬梅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团结镇中心校)


【正文】学科知识都是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可以独立存在,我认为联系最紧密的就是语文学科和美术学科。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尤其是低段语文书,任何一篇文章旁边都附有一幅色彩鲜丽的图画,为什么要配上图画?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更加直观,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图画有助于对学生识字方面的帮助,象、形、色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人类文明刚刚起源时没有文字,人们首先运用的就是图画,进而由图画演化成一个个汉字。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书当中要求学生认识的字中,大部分都是配图出现的,比如“山”“水”“石”等等。这样配图识字更有利于学生识记。
  图画有助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由于低段学生抽象能力不强,很多词语都要通过图画来帮助孩子理解。比如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沿着弯弯的小路”,由于一年级孩子生活经验少,对于“弯弯的”一词,孩子理解的不是很好,所以,此时教师最好是展示一幅弯弯的小路的图画,这样孩子能更好的理解。比如:“宽宽的公路”中“宽宽的”到底是什么样呢?这时候我们要给孩子展示一幅宽敞的马路图,这远远胜过于教师繁琐的解释。
  在语文学科当中除了古文的学习有难度,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很不容易的,毕竟古诗远离我们现实生活,而且诗中会经常有生涩难懂的字词,还有那难以理解的意境。为了能更好的理解诗意,我们会发现小学语文书当中几乎每首诗旁边都配有相关的图画。正所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比如古诗《小池》这首诗,虽然诗意不是特别难懂,但是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难度还是很大,如果配上图画就不一样了,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娃撑着一只小艇,快活的滑行在水面,更绝妙的是,小艇划过水面留下的一道痕迹,很好地揭示了“踪迹”一词。
  通过图画能够让孩子更好的理解文章,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4课《四个太阳》一文,文章介绍了4个太阳,分别是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彩色的太阳。并且文中配有相应的图画,能够加深孩子对文章的理解。但是教材编写者,在设计课后题的时候,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朗读课文说说你会为每个季节画什么颜色的太阳,试着画一画,并说明理由。这也是为了丰富孩子的想象,把孩子想象的画面落实到笔头上。
  美术让语文记忆效果的优化,语言文字如果和图画相比较而言,图画更能让学生入心入脑,印象更能深刻。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荷叶圆圆》,这篇课文要求学生背诵,虽然课文内容不是很长,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结合书上的插图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让孩子通过图画来加深记忆,这样孩子就能很快的把课文背下来。在学生初背时,可以把图画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根据图画来试背课文,试背之后,再次背诵时,可以去掉画面,让孩子想象画面来背课文。
  其实,不仅仅是在语文课上能体现图画的作用。在美术课上语文同样融入其中,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有一节折纸课《端午粽》,在这一节课当中,老师首先是孩子们折粽子,然后再给粽子表面画上美丽的画,我最欣赏是最后的展示环节,孩子们都兴致勃勃的拿着自己满意的作品走上讲台,边演示边介绍自己作品的内容,以及创作思路的来源。那一节课孩子们说的特别好,特别精彩,短短的一节课并不能满足孩子们学习的热情。所以在课后教师又布置了一项任务,就是把自己做端午粽的整个过程、创作思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有一个孩子这样写道:折纸课是我们最喜欢的美术课,这节课大家都兴致勃勃的折呀,画呀!虽然我做的也很认真,但是我并不快乐,因为我在悼念,我也想把粽子扔到汩罗江里。
  学科深度融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更好的学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