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究有效课堂 演绎精彩舞台

【作者】 张 勇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阳光小学)


【正文】摘 要:“生本教育”是实施有效课堂的基本途径,它揭示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本质,为我们构建有效课堂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模式。说起有效性,对于参加素质教育改革的教师来说,是个常谈的话题。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既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
  关键词:生本教育;有效课堂;教学质量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生本教育”是实施有效课堂的基本途径,它揭示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本质,为我们构建有效课堂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模式。说起有效性,对于参加素质教育改革的教师来说,是个常谈的话题。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既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那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怎么做呢?对此,我有以下浅显的理解。
  一、有效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指引了方向 
  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如期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性,首先要看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准确。其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设计了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才能有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景,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演绎精彩的课堂
  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现象。备课时,老师要明确该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地位;明确重点、难点及关键,全面把握,整体了解,寻找和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智因素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区、开发点,使自己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上认识和把握学生。
  1、教学中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
  (1)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所持的一种教育理念,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要求学生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学有价值的数学。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2)问题情境,激起思维的动机。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得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给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甲1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猴乙2块,猴丙更贪,它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块,分给猴丙3块,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提问说:“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猴甲分得多,有的说猴丙分得多,学生饶有兴趣,踊跃地回答老师为他们设计的问题,在愉悦的环境中,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有效的练习——体现数学的魅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练习的内容要“求活”,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谜语等形式进行练习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让每一个学生 “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有效的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走出旧习的束缚,去迎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碰撞智慧的天地,使课堂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演绎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教育参考》,教育科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数学学习与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