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以朱自清《背影》为例试谈人物仿写

【作者】 李 敏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富溪镇中心学校)


【正文】摘 要:朱自清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传世之作,其中《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等更是很好地运用了辞藻,描述了自己细腻的情感。就《背影》这种回忆性散文而言,人物描写达到了极致。文中几乎鲜有华丽的词汇,但确展示了父子之间的“对立”和让人瞬间泪目的几个场景。该文是初中生人物仿写的范本,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人物仿写;《背影》;动作;语言
  《背影》出版之前,或者说朱鸿钧(朱自清的父亲)读到该文之前的几年间,父子一直处于失和状态。并且,在朱自清的《笑的历史》(以朱自清夫人武仲谦为原型)出版后,父亲对于朱自清的迁怒达到顶峰。也正是因为《背影》,让父子二人冰释前嫌。可以说,《背影》是人物仿写的首选,需要学生细细品味,慢慢“临摹”。
  一、朱自清《背影》中的人物感情与动作
  一直以来,我们在学习《背影》时,总是将“父亲”对“我”的关爱作为情感主线,在《背影》一文中,“再三嘱咐茶坊”、“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他忙着照看行李”、“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于是扑扑衣服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些都彰显了“父亲”对于“我”的不放心,舐犊之情彰显无遗。反观“我”,却对“父亲”心怀不满,比如“到南京时,有友人约去游逛”、“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从上述内容看,“父亲”待我一直是很好的,而“我”自恃聪明,对父亲带有一点不屑之情。同样,《背影》中描写“父亲”的动词虽然不多,但也拿捏得非常好,比如“忙着和他们讲价钱”、“他给我拣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慢慢探下身”、“两脚再向上缩”等等,都非常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特征。
  其实,这些描写凸显了“父亲”的好,以及“我”的自以为是。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时期新青年,“父亲”则是旧伦理典型人物。两人的矛盾由来已久,先是“我”对于家庭变故的不满开始,然后是“父亲”代领薪水,携妻小抛开家庭。这些家庭矛盾就是《背影》的真实背景。
  二、初中作文人物仿写现状分析
  人物描写是记叙文和散文中最常见的构成部分,通过描绘人物轮廓,推动故事情节不断深入发展。面对人物仿写,很多学生无话可讲,无词可用。通过分析发现,上述问题有两个根本原因,首先,人物分析不深刻。未能从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抓住人物的特点,针对同一类人都选择雷同的描述方式,比如“他大概三十岁左右,身材魁梧,说起话来声音洪亮。”虽然没有“致命”的缺陷,但过于平铺直叙,人物特征不明显。其次,用词不准确。这主要源于词汇储备量不足,或者缺乏灵活应用能力所致。至于词汇储备和应用问题,需要经过长期学习和应用才能提升。本文主要就如何抓住人物特点,并准确表达进行分析。
  三、基于《背影》的人物仿写分析
  人物仿写是提升人物描写效果的有效途径。《背影》的背后蕴藏着父子矛盾。其实,无论是父子、母女、朋友间、师生间都是对立统一关系。但这些矛盾是可以调和的,是在和谐主旋律下的“不和谐”。就初中生而言,正是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对于周围人群,尤其是长辈而言,更是有颇多“怨言”,或者称为代沟。从这点上看,反而与《背影》中的两个主角关系很雷同。这也是我们提倡以《背影》为脚本,让学生尝试仿写的主要原因。
  当然,即便是仿写也要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特定人物、特定场景的特征,比如说:学生们的家长年龄相差无几,但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家庭环境等各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在仿写过程中,就要充分展现出这些差异性,人物也会变得栩栩如生。教师要从这点入手,让学生尝试着去“创作”。比如,有的学生这样描写自己的母亲“夜已经深了,抬头看看钟表,时间已经到了10:30。风很大,不知道妈妈冷不冷。每到节假日,超市总是延迟闭店。她下班回家时,路上人已经不多了。她说过:有时候她在路上有些害怕!”寥寥几句话,就把母亲的工作性质,以及内心活动描写出来。再比如,有的男生描写自己的父亲:“父亲进家门后,总是习惯性地将钥匙扔到鞋柜上。然后大着嗓门说一句:我回来了。换上拖鞋,洗完手,然后瘫坐在沙发上。在妈妈的‘吆喝’声中,他又像弹簧一样跳起来,帮着妈妈做家务。每次这个情节,我和妈妈都会笑出声来!”
  此外,说到仿写《背影》,就要让学生们尝试着描写出人物之间的细微变化。通过深入思考,学生们也会写出一些可圈可点的情节,比如“这两年来,每次上学前总是听到妈妈的唠叨声:记得戴上口罩。我的耳朵已经出现了‘老茧’。我对口罩已经心生厌烦了。直到那一天,我快到学校门口才发现真的没戴口罩。正在我着急的时候,听到妈妈在我身后说:我送来了。当我戴上口罩冲进校门时,身后又传来那一声‘记得戴上口罩’!”
  总结
  《背影》是回忆性散文的典范之作,是进入朱自清先生内心深处的“桥梁”。学生们也能从中看出自己少不更事的影子,感悟到朱自清先生在人生漂泊后对父亲的理解之情,那种悔恨、牵挂、自责。当学生们聆听到走着的心灵变奏曲后,仿写文章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