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 魏艳丽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实验小学)
【正文】语文教学在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语文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笔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一、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如《火烧圆明园》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二、在衬托中体会形象美
高尔基说:“文学是美学”。语文课文中描写了许多优秀人物,他们心灵美、行为美,能给人以美的教育和感染,而丑陋的东西始终和美共同存在。教师只有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问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才能让他们在不断地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才能达到用美的形象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学习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1.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真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描写“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在陶冶中塑造人格美
语文教学是一种动之以情的美感熏陶式教学,陶冶情操、塑造心灵是其基本功能。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遵循美的规律,从审美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处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造审美的教学情趣,以各种富有情感的审美媒介去诱发学生感应美的心灵,在美感共鸣中陶冶其精神世界,使其人格得到净化与洗涤,进而形成科学的人生态度,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
六、在讲述中促进学生创造美
语文教学可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把生动绚丽的形象、醉人心脾的情趣、深邃幽美的意境、精辟独到的见解移送到学生脑际,用富有逻辑力量的语言分析启动学生的心智,就会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慑服力量,使学生兴趣盎然、心驰神往,情思泉涌,不断丰富美感。有了丰富的美感,就会产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就可以调动学生的才、胆、识、力去大胆创造,创造出不完全由美的对象和艺术家的意图所提供的新境界。如果失去了创新,人们在审美中就体会不到创造的愉快与享受。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如《火烧圆明园》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二、在衬托中体会形象美
高尔基说:“文学是美学”。语文课文中描写了许多优秀人物,他们心灵美、行为美,能给人以美的教育和感染,而丑陋的东西始终和美共同存在。教师只有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问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才能让他们在不断地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才能达到用美的形象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学习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1.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真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描写“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在陶冶中塑造人格美
语文教学是一种动之以情的美感熏陶式教学,陶冶情操、塑造心灵是其基本功能。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遵循美的规律,从审美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处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造审美的教学情趣,以各种富有情感的审美媒介去诱发学生感应美的心灵,在美感共鸣中陶冶其精神世界,使其人格得到净化与洗涤,进而形成科学的人生态度,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
六、在讲述中促进学生创造美
语文教学可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把生动绚丽的形象、醉人心脾的情趣、深邃幽美的意境、精辟独到的见解移送到学生脑际,用富有逻辑力量的语言分析启动学生的心智,就会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慑服力量,使学生兴趣盎然、心驰神往,情思泉涌,不断丰富美感。有了丰富的美感,就会产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就可以调动学生的才、胆、识、力去大胆创造,创造出不完全由美的对象和艺术家的意图所提供的新境界。如果失去了创新,人们在审美中就体会不到创造的愉快与享受。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