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借助生活元素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作者】 刘世忠
【机构】 (贵州省桐梓县松坎镇中心学校)
【正文】摘 要:所有的知识都源于生活,如果能够将知识还原到生活当中,不仅能提升知识的应用价值,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出处和价值,从而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小学数学具有枯燥乏味的特点,如果一味地进行计算,容易让小学生失去学习乐趣。本文借助生活元素,阐述如何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以下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元素;实践能力;教学效果
1.生活元素与小学数学
在应试教育“风向标”的作用下,考试成绩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关注的唯一焦点。在这种理念下,很多学生都是“书呆子”类型的人才,缺乏推此即彼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知行合一”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借助自己储备的知识完善人生的过程。以小学数学课程而言,如果只是刻板的计算加减乘除,无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那么这种知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如果使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比如:植树问题、购物问题、播种问题,那么学生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原理和概念,还能巧用这些知识,丰富个人生活。
2.小学数学增加生活元素的意义
2.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这里说的理解能力是一种数学思维能力,是快速解决数学问题的“法宝”。小学生受到心智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一些数学原理、公式一知半解,时间长了,更喜欢“套用”。这就存在两种可能,其一,问题比较直白。套用公式就能快速解题。其二,问题稍有变化。直接套用公式肯定得到错误答案。在这种非此即彼的结果中,小学生有一种“撞大运”的感觉。如果引入生活元素,就能够让大家从不同角度理解这些生涩的数学知识。这也是培养小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2.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直以来,很多数学教师喜欢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课,甚至原封不动的“平移”教材知识点。由于拓展内容较少,学生们会逐渐产生厌倦情绪。虽然有些数学教师开始进行创新,并有目的的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思想的扭转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如何恰当地引入一些生活元素。这需要教师不断挖掘、加工生活知识,这个过程是繁琐的。一旦挖掘出恰如其分的生活元素,学生们就能发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知识“神通广大”。通过这种情感体验,能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渴望,在这种动机推动下,将会很好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3.生活元素引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探讨
3.1用眼睛去观察日常生活
生活元素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固然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努力,但我们也要培养小学生主动观察事物的能力。经过科学培养,变成一个爱观察、善观察、勤观察的好学生。通过观察,小学生能够感受数学,并在学习过程中体味生活,两者相互关联才能熠熠生辉。数学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帮助学生捕捉有意义的生活元素,比如说:每日走路步数(用时间或者小段距离去估算)、购物、理财、吃饭、穿衣等等。在学习图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铅笔、作业本、讲台、文具盒都是什么形状的。通过寻找,小学生会发现生活当中各种规则图形或不规则图形比比皆是,马路路肩石、便道砖、屋顶、自行车轮等等。
3.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情景教学是学生和知识之间的“通道”,学生们能够在对应的情境中发现快乐。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改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选择生活化教学情境需要注意如下情形:第一,情境与教材的匹配程度。不得不说,我们是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的,我们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如果情境偏离教材,那么就失去了自身价值。第二,情境要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足够的关联度。比如说,西南地区的学生们对于东海之滨或者塞外高原较为陌生,如果引用那些地区的生活素材,反而会适得其反。同时,我们引入一些生活元素,要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最好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比如:课间,我们班有5名同学在踢毽子,有6名同学在跳绳,那么有多少学生没参加锻炼?如果数学教师参加,参加哪项运动,两组人数一样?在比如:现在有“打篮球(2组)”、“集体跳绳”、“集体踢毽子”(每组各为5个人),那么我们班可以分成多少组,最后会剩下几名学生?这就涉及到平均分问题,以及余数问题。
3.3借助生活元素开展教学活动
实践体验是学以致用的最佳方法。小学生喜欢畅想,乐于动手。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一优势,让他们在体验中提升数学应用能力,比如:在学习货币知识后,我们可以布置一些这样的任务,“我是家里的小‘会计’”,让学生回家后统计自己3个月内的花销。在父母的帮助下,获得一些原始数据然后让大家汇总数据,并做出柱状统计图。这种方法不仅让小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之中,还会自始至终兴致满满,并且开始接触一些统计学知识,从而有效拓展知识面。需要注意的是,此类问题应该“花样迭出”,切忌重复使用同一类型作业。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挥出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还能发现一些内在的规律,比如:自己零食开销占比较高,应该适当缩减等等。
结论
总之,恰当的生活元素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当然,这对数学教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整合提炼更多生活素材。但实践证明,付出越多回报越多。学生们的学科能力与综合素养将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元素;实践能力;教学效果
1.生活元素与小学数学
在应试教育“风向标”的作用下,考试成绩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关注的唯一焦点。在这种理念下,很多学生都是“书呆子”类型的人才,缺乏推此即彼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知行合一”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借助自己储备的知识完善人生的过程。以小学数学课程而言,如果只是刻板的计算加减乘除,无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那么这种知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如果使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比如:植树问题、购物问题、播种问题,那么学生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原理和概念,还能巧用这些知识,丰富个人生活。
2.小学数学增加生活元素的意义
2.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这里说的理解能力是一种数学思维能力,是快速解决数学问题的“法宝”。小学生受到心智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一些数学原理、公式一知半解,时间长了,更喜欢“套用”。这就存在两种可能,其一,问题比较直白。套用公式就能快速解题。其二,问题稍有变化。直接套用公式肯定得到错误答案。在这种非此即彼的结果中,小学生有一种“撞大运”的感觉。如果引入生活元素,就能够让大家从不同角度理解这些生涩的数学知识。这也是培养小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2.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直以来,很多数学教师喜欢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课,甚至原封不动的“平移”教材知识点。由于拓展内容较少,学生们会逐渐产生厌倦情绪。虽然有些数学教师开始进行创新,并有目的的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思想的扭转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如何恰当地引入一些生活元素。这需要教师不断挖掘、加工生活知识,这个过程是繁琐的。一旦挖掘出恰如其分的生活元素,学生们就能发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知识“神通广大”。通过这种情感体验,能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渴望,在这种动机推动下,将会很好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3.生活元素引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探讨
3.1用眼睛去观察日常生活
生活元素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固然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努力,但我们也要培养小学生主动观察事物的能力。经过科学培养,变成一个爱观察、善观察、勤观察的好学生。通过观察,小学生能够感受数学,并在学习过程中体味生活,两者相互关联才能熠熠生辉。数学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帮助学生捕捉有意义的生活元素,比如说:每日走路步数(用时间或者小段距离去估算)、购物、理财、吃饭、穿衣等等。在学习图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铅笔、作业本、讲台、文具盒都是什么形状的。通过寻找,小学生会发现生活当中各种规则图形或不规则图形比比皆是,马路路肩石、便道砖、屋顶、自行车轮等等。
3.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情景教学是学生和知识之间的“通道”,学生们能够在对应的情境中发现快乐。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改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选择生活化教学情境需要注意如下情形:第一,情境与教材的匹配程度。不得不说,我们是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的,我们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如果情境偏离教材,那么就失去了自身价值。第二,情境要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足够的关联度。比如说,西南地区的学生们对于东海之滨或者塞外高原较为陌生,如果引用那些地区的生活素材,反而会适得其反。同时,我们引入一些生活元素,要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最好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比如:课间,我们班有5名同学在踢毽子,有6名同学在跳绳,那么有多少学生没参加锻炼?如果数学教师参加,参加哪项运动,两组人数一样?在比如:现在有“打篮球(2组)”、“集体跳绳”、“集体踢毽子”(每组各为5个人),那么我们班可以分成多少组,最后会剩下几名学生?这就涉及到平均分问题,以及余数问题。
3.3借助生活元素开展教学活动
实践体验是学以致用的最佳方法。小学生喜欢畅想,乐于动手。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一优势,让他们在体验中提升数学应用能力,比如:在学习货币知识后,我们可以布置一些这样的任务,“我是家里的小‘会计’”,让学生回家后统计自己3个月内的花销。在父母的帮助下,获得一些原始数据然后让大家汇总数据,并做出柱状统计图。这种方法不仅让小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之中,还会自始至终兴致满满,并且开始接触一些统计学知识,从而有效拓展知识面。需要注意的是,此类问题应该“花样迭出”,切忌重复使用同一类型作业。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挥出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还能发现一些内在的规律,比如:自己零食开销占比较高,应该适当缩减等等。
结论
总之,恰当的生活元素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当然,这对数学教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整合提炼更多生活素材。但实践证明,付出越多回报越多。学生们的学科能力与综合素养将会得到显著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