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作者】 马文胜
【机构】 (广西那坡县第二幼儿园)
【正文】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长期发展和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是维持良好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心理的重要支撑。将本土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可以启蒙幼儿的心智,发展和确立幼儿的价值观念,提升幼儿的生命体验。幼儿园应善于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为幼儿营造丰富的本土文化学习情境,珍视本土文化的教育意蕴,提升幼儿的文化经验和感知深度,从而在进一步挖掘本土资源之上,也传承了民族、地域文化,提升了幼儿教育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关键词: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资源;课程
本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是开启幼儿文化心智和培养幼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将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必须正视幼儿文化学习的启蒙性、经验性和整体性,要将本土文化的知识性、价值性、思想性与幼儿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不能局限于文化的表层功能。
基于优秀本土文化来建构幼儿园课程,就是要秉承本土文化精神要义的基础上,以拓展幼儿的文化经验、文化意识、文化思维和文化信念为切入点,将那些具象的优秀文化进行搜集、整理和加工,使其能顺应幼儿的学习需要并引导幼儿的发展方向。
我园从实际出发,在幼儿园内开展一系列本土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本着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之精髓,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充分挖掘身边的本土文化教育资源,将其纳入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中,构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园本课程,提升幼儿园的教育品质。
一、构建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资源课程的基本依据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运用儿童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国幼儿课程专家朱家雄认为,“在当今多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幼儿园课程改革如若不充分考虑其背景,考虑其文化适应性,那么课程改革是不可能有成果的”,充分强调了本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本县民族文化为本土幼儿园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如美丽的壮锦、民族服饰、好听的山歌、动感的舞狮等,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中,一方面能有效地促进在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儿童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将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能让本土文化传承有更早的起点,将丰富的民族本土文化融入幼儿的课程中,为幼儿提供更好学习的资源,让幼儿了解那坡本土特点,那坡文化,并更加热爱家乡那坡。
二、挖掘本土文化,生成幼儿园特色课程
广西那坡县,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山城,辖7乡2镇130个行政村,总面积2200多平方公里,有壮、汉、苗、瑶、彝等五个世居民族,总人口21万多人。它是黑衣壮的故乡,有着悠久的文化资源和丰沛的自然资源。
黑衣壮是壮族一支特殊的最小支系,黑衣壮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特点突出。黑衣壮的生活形态在壮族整个支系中保留得最古朴最传统,人类学专家称之为壮族的“活化石”。黑衣壮族具有独特代表性的艺术文化符号,有以黑为美是黑衣壮的传统:黑头巾、黑衣服、黑裤子、黑布鞋、黑里透红,崇尚黑色为主题的审美意识,构成了黑衣壮独特的区域服饰文化。黑衣壮的房屋为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别具一格:以石木结构为主,工艺简单粗糙,下面为打磨过的坚固石柱支撑,上面用木头搭建楼房,呈“凹”形。黑衣壮的山歌旋律悠扬飘逸,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亢嘹亮、委婉动听。当地人打磨、染布、织布、婚嫁等习俗,以及奇特的礼仪节庆、饮食居所、服饰装束、山歌舞蹈、宗教信仰,无不展示了黑衣壮古朴的风土人情,所以说黑衣壮的音乐、建筑和服饰是保持壮族原生态最多的三个方面,这些都是黑衣壮人民宝贵的财富。因此,我园充分利用黑衣壮这一主线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展课程研究
首先对本土文化资源、教师传统文化素养进行调研,收集本县本土文化相关资料,了解其现状,并进行系统的整理,筛选出合适幼儿园开展的教育活动,再结合园所特点、教师特点和幼儿基础,将本土文化融入到课程中,丰富幼儿园的特色课程。例如带幼儿走进边疆民族博物馆,激发对本土文化的浓厚兴趣。再创设浓郁的本土文化教育氛围,将本土的民俗民风展现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在墙面和楼梯口挂上那坡本土文化特色的照片、民族服饰、壮锦、月亮包、簸箕、斗笠等物品,让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自主愉快地发展。
(二)开展本土文化园本课程研究
结合本土民俗文化资源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喜欢、易于探索的学习内容,确保成效。通过研讨“哪些环节可以渗透本土传统教育”“如何最大化的让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碰撞出晨间早操、区域游戏蕴含、集体教学开展等活动途径,如晨间早操的音乐用传统的山歌,并结合民族舞蹈“黑枪舞”、“竹杆舞”来进行编排动作;将传统美食投放到“特色小吃一条街”等,注重课程的综合性、生活化、情景化、特色化,利用现有教材,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注重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机整合相关内容,设计主题活动,形成园本特色活动体系,让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体验民间艺术的真谛,获得真情实感,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三)将本土文化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
1.本土民俗节庆活动融入主题活动
中国有着共同的传统节日,但每一个地方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与传统文化。我们基于幼儿的关注点,抓住教育契机,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创意活动。如以“壮族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做五色糯米饭”的体验活动。让幼儿通过洗、剪、炒植物染料,将糯米浸泡、蒸煮等步骤,体验黑衣壮“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的风俗。
2.民间传统游戏融入游戏活动
民间传统游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游戏则是幼儿进行学习的基本手段,是儿童存在的基本方式。将民间传统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要从教育目标和游戏的适切性出发,去挖掘和整理民间传统游戏,既要做到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发展,又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的游戏中得到传承和创新,还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学习特点去组织开展游戏活动。我们利用板鞋、毽子、沙包、皮筋等传统民间体育玩具,同时还改编民间体育游戏,赋予老游戏新玩法,如“竹竿舞”是幼儿喜欢的民间游戏,在幼儿掌握了基本技能,我们就把它变成一种兼具合作性和竞争性的游戏,让幼儿玩多人跳竹竿舞,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养成集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
3.本土文化艺术资源融入教学活动
顺应幼儿发展的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将本土文化艺术资源融入幼儿园的课程中,开展丰富多元的幼儿美术活动,让幼儿的创造个性,在探寻与操作中得以舒展。如幼儿在参观博物馆后,发现独特的民族服饰和壮锦,特别的感兴趣。于是“我是小小设计师”、“民族服装秀”等活动应运而生,幼儿创作与展示民族服饰,在做做玩玩中,体验创作之乐。
4.一日生活渗透本土民族文化
本土民族文化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我们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的教育价值,使每一个教育环节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每天的晨练,孩子们跳起竹竿舞,开始一天快乐的生活;早操音乐《尼的呀》响起,孩子们跳起了竹竿舞;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舂米磨面、纺纱织布,学习甜酒酿,舞狮子……使本土文化教育与幼儿园的整个教育有机结合,渗透在一日生活、游戏和主题活动之中,真正做到了将本土文化与幼儿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宏军 《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J].新校园(阅读)2018(2):188
[2]吴丽敏《传统民间游戏融入一日活动中的策略》[J].幼儿教育研究(2018)
[3]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资源;课程
本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是开启幼儿文化心智和培养幼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将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必须正视幼儿文化学习的启蒙性、经验性和整体性,要将本土文化的知识性、价值性、思想性与幼儿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不能局限于文化的表层功能。
基于优秀本土文化来建构幼儿园课程,就是要秉承本土文化精神要义的基础上,以拓展幼儿的文化经验、文化意识、文化思维和文化信念为切入点,将那些具象的优秀文化进行搜集、整理和加工,使其能顺应幼儿的学习需要并引导幼儿的发展方向。
我园从实际出发,在幼儿园内开展一系列本土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本着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之精髓,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充分挖掘身边的本土文化教育资源,将其纳入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中,构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园本课程,提升幼儿园的教育品质。
一、构建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资源课程的基本依据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运用儿童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国幼儿课程专家朱家雄认为,“在当今多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幼儿园课程改革如若不充分考虑其背景,考虑其文化适应性,那么课程改革是不可能有成果的”,充分强调了本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本县民族文化为本土幼儿园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如美丽的壮锦、民族服饰、好听的山歌、动感的舞狮等,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中,一方面能有效地促进在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儿童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将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能让本土文化传承有更早的起点,将丰富的民族本土文化融入幼儿的课程中,为幼儿提供更好学习的资源,让幼儿了解那坡本土特点,那坡文化,并更加热爱家乡那坡。
二、挖掘本土文化,生成幼儿园特色课程
广西那坡县,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山城,辖7乡2镇130个行政村,总面积2200多平方公里,有壮、汉、苗、瑶、彝等五个世居民族,总人口21万多人。它是黑衣壮的故乡,有着悠久的文化资源和丰沛的自然资源。
黑衣壮是壮族一支特殊的最小支系,黑衣壮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特点突出。黑衣壮的生活形态在壮族整个支系中保留得最古朴最传统,人类学专家称之为壮族的“活化石”。黑衣壮族具有独特代表性的艺术文化符号,有以黑为美是黑衣壮的传统:黑头巾、黑衣服、黑裤子、黑布鞋、黑里透红,崇尚黑色为主题的审美意识,构成了黑衣壮独特的区域服饰文化。黑衣壮的房屋为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别具一格:以石木结构为主,工艺简单粗糙,下面为打磨过的坚固石柱支撑,上面用木头搭建楼房,呈“凹”形。黑衣壮的山歌旋律悠扬飘逸,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亢嘹亮、委婉动听。当地人打磨、染布、织布、婚嫁等习俗,以及奇特的礼仪节庆、饮食居所、服饰装束、山歌舞蹈、宗教信仰,无不展示了黑衣壮古朴的风土人情,所以说黑衣壮的音乐、建筑和服饰是保持壮族原生态最多的三个方面,这些都是黑衣壮人民宝贵的财富。因此,我园充分利用黑衣壮这一主线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展课程研究
首先对本土文化资源、教师传统文化素养进行调研,收集本县本土文化相关资料,了解其现状,并进行系统的整理,筛选出合适幼儿园开展的教育活动,再结合园所特点、教师特点和幼儿基础,将本土文化融入到课程中,丰富幼儿园的特色课程。例如带幼儿走进边疆民族博物馆,激发对本土文化的浓厚兴趣。再创设浓郁的本土文化教育氛围,将本土的民俗民风展现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在墙面和楼梯口挂上那坡本土文化特色的照片、民族服饰、壮锦、月亮包、簸箕、斗笠等物品,让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自主愉快地发展。
(二)开展本土文化园本课程研究
结合本土民俗文化资源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喜欢、易于探索的学习内容,确保成效。通过研讨“哪些环节可以渗透本土传统教育”“如何最大化的让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碰撞出晨间早操、区域游戏蕴含、集体教学开展等活动途径,如晨间早操的音乐用传统的山歌,并结合民族舞蹈“黑枪舞”、“竹杆舞”来进行编排动作;将传统美食投放到“特色小吃一条街”等,注重课程的综合性、生活化、情景化、特色化,利用现有教材,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注重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机整合相关内容,设计主题活动,形成园本特色活动体系,让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体验民间艺术的真谛,获得真情实感,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三)将本土文化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
1.本土民俗节庆活动融入主题活动
中国有着共同的传统节日,但每一个地方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与传统文化。我们基于幼儿的关注点,抓住教育契机,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创意活动。如以“壮族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做五色糯米饭”的体验活动。让幼儿通过洗、剪、炒植物染料,将糯米浸泡、蒸煮等步骤,体验黑衣壮“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的风俗。
2.民间传统游戏融入游戏活动
民间传统游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游戏则是幼儿进行学习的基本手段,是儿童存在的基本方式。将民间传统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要从教育目标和游戏的适切性出发,去挖掘和整理民间传统游戏,既要做到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发展,又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的游戏中得到传承和创新,还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学习特点去组织开展游戏活动。我们利用板鞋、毽子、沙包、皮筋等传统民间体育玩具,同时还改编民间体育游戏,赋予老游戏新玩法,如“竹竿舞”是幼儿喜欢的民间游戏,在幼儿掌握了基本技能,我们就把它变成一种兼具合作性和竞争性的游戏,让幼儿玩多人跳竹竿舞,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养成集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
3.本土文化艺术资源融入教学活动
顺应幼儿发展的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将本土文化艺术资源融入幼儿园的课程中,开展丰富多元的幼儿美术活动,让幼儿的创造个性,在探寻与操作中得以舒展。如幼儿在参观博物馆后,发现独特的民族服饰和壮锦,特别的感兴趣。于是“我是小小设计师”、“民族服装秀”等活动应运而生,幼儿创作与展示民族服饰,在做做玩玩中,体验创作之乐。
4.一日生活渗透本土民族文化
本土民族文化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我们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的教育价值,使每一个教育环节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每天的晨练,孩子们跳起竹竿舞,开始一天快乐的生活;早操音乐《尼的呀》响起,孩子们跳起了竹竿舞;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舂米磨面、纺纱织布,学习甜酒酿,舞狮子……使本土文化教育与幼儿园的整个教育有机结合,渗透在一日生活、游戏和主题活动之中,真正做到了将本土文化与幼儿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宏军 《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J].新校园(阅读)2018(2):188
[2]吴丽敏《传统民间游戏融入一日活动中的策略》[J].幼儿教育研究(2018)
[3]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