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关于晨诵课的尝试

【作者】 孔庆华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张华镇中心小学校)


【正文】摘 要:理想课堂与儿童课程是两位一体的,两者并驾齐驱。儿童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力。理想课堂实际上就是以儿童课程作为基础、背景的,尤其是古诗文学习课。在小学生儿童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如何让初中学生也开展好这样的课程,将是我们当下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儿童课程;晨诵 
  课堂是老师、学生的主阵地。最近,我阅读了甘国祥老师《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当我读到“如何开展儿童课程”这一章节时,我被深深吸引了,随后我又观摩了陈美丽老师几堂晨诵课,深有感触:还只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但在接触了新教育儿童课程之后,在古诗文的熏陶下,竟然能够用自己的话,鉴赏那些意蕴丰厚的古诗词,且能直达作品的灵魂深处,实在让人震惊!我在想,小学生在接触了儿童课程之后,就有了如此的鉴赏能力,那么初中学生在开展儿童课程之后,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
  我做出了尝试。
  第二套大纲的新教育儿童课程,是浪漫的课程,与强调精确的课堂教学,在阅读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儿童课程的阅读,重在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去体会诗文的优美性,避免知识的分离,让学生在阅读与表达中去学习知识,获得美的享受,体悟生命与生活,这也是儿童课程“浪漫”的本质。
  因为是刚开始这一课程,我选了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容易理解的诗歌,七年级课后古诗词的两首古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与《江南逢李龟年》。因为这两首古诗都是唐时作品,其内容、情感上有着相关性,但在抒情方式上又有所不同,正好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悟那个时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又可以获得语文知识。当然,在设计问题时,宜少不宜多,尽量避免提那些枯燥乏味使诗歌失去了整体美感的问题,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诗歌的韵律美,体悟诗歌内涵,从而多一些对生命的明悟。
  课例一:故园之思
  随着柔和的音乐响起,我为学生们朗诵了这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老师的范读决定着能否将学生们带入诗歌的情境。当然这一点我很自信,因为孩子们很信任我,在朗读这方面,他们很是崇拜我。范读之后便是学生自由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大家在我的带领下,都很投入的诵读诗歌,虽然情感把握还不到位,但我接下来就要让他们去领悟。然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问题一:读了此诗,你有怎样的感受,这是检验学生初次阅读的能力,当然,这些学生都在本镇读书,对于“思乡”的情感都没有什么体验,更不用说是“思故园”了,不过我们的课程要求也不是让他们读几遍就能切身感受这种情感。
  问题二:“强欲”“遥怜”,你是如何理解的,理解了这两个词,我想学生对整首诗的内涵就能窥其七八了。
  当然,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切身体悟那种故园之思,学生才能有深度的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于是我便播放了靖康之难的短片(虽然靖康之难发生在唐以后,但我觉得这段历史更容易对学生造成视觉冲击)。实际上这仍然是在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理解了诗歌情感,便顺理成章地带出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案例二:忧国伤时
  这是第二个晨诵课目《江南逢李龟年》。我先请了一个同学介绍杜甫以及安史之乱的一段历史,然后便是配乐朗诵,学生各种方式去读。
  这首诗相比前一首诗,难度更大一些,所以在理解此诗时,我把重点放在对比上面。其实学生已经有了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我只需提醒他们在“寻常”“几度”与“落花时节”这些词上注意领会就可以了。
  不过这一课却给了我惊喜。当我正在为如何引导他们去切身体会“物是人非”这种情境而思索时,有一个女孩站起来。她讲到了他曾经最要好的朋友,在以前是多么亲密无间,他们会把自己内心的小秘密倾诉给对方,但如今再见却总觉得彼此之间有了隔膜。虽然她的话里并没有“人生落魄,时局惨淡”的意思,但学生能够由此联想到自身经历,已是很大的收获。有了好的开头,其余学生也踊跃的站起来,讲起了自己对此事的理解。其中有个同学的发言获得了一片掌声,也让我感到惊奇,不知道他看没看过《绝代双骄》,但他对李煜其人很是了解,他给同学们讲到了李煜的后半生,并且还引用了李煜的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就与本首诗达到了契合的程度,也让我感到震惊,“美”的阅读必将获得“美”的收获,这更增加了我开展此课程的信心。
  最后便是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与《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相对来说,这一点对学生来讲是较为容易的事,他们以前见过很多借景抒情的诗,对于叙事中抒情,通过对比来抒发情感的这种方式,只需稍加提示便可。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大概摸索出了这样的诵读课的范式。晨诵课应该这怎样去读呢?
  师生共读,互相探讨。只有学生的“读”,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诵读只会流于形式,学生的理解也会浮于表面。教师的引领与示范,会起到很大作用。再者,这样的晨读更是为一天的学习打下基础。
  自发而读。每天清晨,在晨曦微开,鸟鸣声声中诵读,不但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还能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审美愉悦。譬如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孩子们会因为清晨特殊的氛围,而触发“凄清冷寂,朦胧迷离”之感,体悟诗中主人公追寻伊人的惆怅心情。长此以往,学生会爱上阅读,并且把这种喜好,带到学习中去,让学习生活充满无限趣味。?
  晨诵活动是儿童课程的主阵地,效法名师,并走出一条适合乡村学校学生阅读的道路,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6.
  [2]朱永新.新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4.
  [3]梁文东.中国当代教育科学研究[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