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作者】 魏 敏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更是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授课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而不是简单的讲述知识点。本文针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增加案例情境、举办主题活动、组织班级交流、开展综合性评价等进行简要地分析,现进行如下梳理。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法律意识;教学方法
一、借助案例情境提升学习体验度
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我们可以为学生营造出“逼真”的学习情境,从而更好地展示案例或者相关知识内容。学生们也能够在耳濡目染当中形成道德与法律意识。以《我们共同的世界》一课为例,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大家设置相应的案例情境。选择和学生生活接近的案例,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自主分析。播放国内外及我国城市与乡村(偏远地区)的视频,让学生脱离“小的”自我,树立高屋建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将枯燥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故事,并最大限度地与学生生活贴近,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必然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懂得借助道德水准和法律准绳去分析一系列问题,并能用正确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借助班级交流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意识,需要让大家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能够正确评判社会现象,并能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以《亲情之爱》及《师生之间》这些课程为例,在完成授课后,可以让学生开展深度交流,分享有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懂得学会尊重、关怀、包容、接纳。明白待人之道,更懂得如何与不同风格教师“和平相处”。面对家庭矛盾时,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学会尊老爱幼,孝敬长辈。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质。
针对不同的案例开展师生之前和生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这也是推动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明灯”。长此以往,学生之间能分享大量社会经验,并让学生的心理趋于成熟,培育出深厚的家国情怀,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三、借助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实践能逐渐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梳理更好地道德与法治观念。为此,学校应该适时举办相应的主题活动,比如:开展“道德与法律”主题活动,通过辩论赛、问答、朗诵等形式,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内容更为丰富。借助素质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通过主题活动,学生们懂得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慢慢学会如何进行沟通交流,自觉遵守各种社会规则。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快速融入社会,并能做到积极奉献社会。选择恰当的竞赛、游戏,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让理论知识更“接地气”,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提升了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为了营造相应的校园文化,我们还可以组织校园文化节。借助广播、黑板报、校园板报等“平台”,大力宣传与道德法治相关的知识。要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宣传标语,生动有趣的生活案例。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老师可以把下水井盖、垃圾桶、墙体等部分交给他们,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涂鸦一些宣传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美术作品。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升学生教学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这种大众参与的活动也为学生努力奉献提供了机会。在长期的浸润下,学生们能够耳濡墨染地接触各种道德法治知识,从而促进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科学测评
一直以来,道德与法治课程也采取文化测评的方法。学生们只要坚持背诵,就能获得较高的分数。但多数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更无法将其与自己的言行结合起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我们还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选择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选择科学的测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走进法治天地》一课为例,我们可以选择综合性的测评。完成授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理论方法、教学内容、心理变化、学习效果等等。或者选择一个典型的案例,让学生针对该案例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此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要具有客观性和个性化特点,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道德、法律的真正内涵,合理对待青春期逆反心理,力图为学生营造出健康、向上、平和的学习环境。
道德与法治测评要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即: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借助综合有效的评价,让每位学生获得不同程度地学习收获感,在不断地褒扬下,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并具有持久的动力和信心。通过持之以恒的鼓励和科学的测评,让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自我纠偏。借助道德与法治理论,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将自己“锻造”成优秀的人才,懂得“寒女之丝,铢积寸累;天步所临,云蒸雷起。”(苏轼)的真正内涵。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成就自我,成就教师,成就教育事业。
总结
总之,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铭记“立德树人”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随时随地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每位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慢慢地将政治与生活联系起来,成为勇于承担责任接班人。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法律意识;教学方法
一、借助案例情境提升学习体验度
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我们可以为学生营造出“逼真”的学习情境,从而更好地展示案例或者相关知识内容。学生们也能够在耳濡目染当中形成道德与法律意识。以《我们共同的世界》一课为例,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大家设置相应的案例情境。选择和学生生活接近的案例,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自主分析。播放国内外及我国城市与乡村(偏远地区)的视频,让学生脱离“小的”自我,树立高屋建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将枯燥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故事,并最大限度地与学生生活贴近,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必然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懂得借助道德水准和法律准绳去分析一系列问题,并能用正确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借助班级交流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意识,需要让大家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能够正确评判社会现象,并能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以《亲情之爱》及《师生之间》这些课程为例,在完成授课后,可以让学生开展深度交流,分享有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懂得学会尊重、关怀、包容、接纳。明白待人之道,更懂得如何与不同风格教师“和平相处”。面对家庭矛盾时,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学会尊老爱幼,孝敬长辈。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质。
针对不同的案例开展师生之前和生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这也是推动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明灯”。长此以往,学生之间能分享大量社会经验,并让学生的心理趋于成熟,培育出深厚的家国情怀,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三、借助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实践能逐渐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梳理更好地道德与法治观念。为此,学校应该适时举办相应的主题活动,比如:开展“道德与法律”主题活动,通过辩论赛、问答、朗诵等形式,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内容更为丰富。借助素质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通过主题活动,学生们懂得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慢慢学会如何进行沟通交流,自觉遵守各种社会规则。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快速融入社会,并能做到积极奉献社会。选择恰当的竞赛、游戏,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让理论知识更“接地气”,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提升了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为了营造相应的校园文化,我们还可以组织校园文化节。借助广播、黑板报、校园板报等“平台”,大力宣传与道德法治相关的知识。要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宣传标语,生动有趣的生活案例。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老师可以把下水井盖、垃圾桶、墙体等部分交给他们,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涂鸦一些宣传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美术作品。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升学生教学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这种大众参与的活动也为学生努力奉献提供了机会。在长期的浸润下,学生们能够耳濡墨染地接触各种道德法治知识,从而促进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科学测评
一直以来,道德与法治课程也采取文化测评的方法。学生们只要坚持背诵,就能获得较高的分数。但多数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更无法将其与自己的言行结合起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我们还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选择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选择科学的测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走进法治天地》一课为例,我们可以选择综合性的测评。完成授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理论方法、教学内容、心理变化、学习效果等等。或者选择一个典型的案例,让学生针对该案例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此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要具有客观性和个性化特点,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道德、法律的真正内涵,合理对待青春期逆反心理,力图为学生营造出健康、向上、平和的学习环境。
道德与法治测评要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即: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借助综合有效的评价,让每位学生获得不同程度地学习收获感,在不断地褒扬下,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并具有持久的动力和信心。通过持之以恒的鼓励和科学的测评,让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自我纠偏。借助道德与法治理论,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将自己“锻造”成优秀的人才,懂得“寒女之丝,铢积寸累;天步所临,云蒸雷起。”(苏轼)的真正内涵。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成就自我,成就教师,成就教育事业。
总结
总之,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铭记“立德树人”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随时随地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每位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慢慢地将政治与生活联系起来,成为勇于承担责任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