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主题图的价值与教学应用探究
【作者】 石丽丽
【机构】 (浙江省义乌市前洪小学)
【正文】 摘 要:主题图作为北师大教材的一大特色,以其色彩斑斓的画面,生动活泼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更主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设计,吸引了孩子的目光,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了数学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主题图的安排,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和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老师,充分认识在教学中主题图使用的重要性,及合理安排具有丰富内涵的主题图是非常重要的意义。将主题图做适当的转化、改编,可以使小学数学课堂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个人魅力”,使主题图不仅是课堂开始的敲门砖,更是贯穿整个课堂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应用
一、主题图的价值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北师大教材使用了大量的主题图。主题图是指借以一定的主题场景为背景来呈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画面,体现在新教材中就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受欢迎的卡通。通观小学数学教科书,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
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书本的第一页和第二页展示的是小动物们来学校的早晨,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数学,从来学校的早晨暗示了第一次迈进数学大门。在教材中,像这样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无处不在,它们图画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
因此,依据主题图,我认为:1.可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2.可创设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3.可提供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4.可安排学生实践操作的活动;5.可渗透学生的人文教育。
二、主题图的特点
我们知道,传统的数学教材在编写上比较注重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老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看了课本就一目了然。然而新的课标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大多以主题图的形式出现,教材中既无教学思路提示,又无数学结论,只有很少的问题。应该说这样编写给老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其目的就是要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探索性,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活动中求知,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那么,到底增加的主题图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主题图具有趣味性和故事性。主题图大多具有比较强的故事性,容易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使学生灵活迅速地掌握知识。其次,主题图具有社会性,许多主题图都与现代的社会现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着,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或实物。它充分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学生领会了这些主题图的内容,也就自然明白了数学的社会价值。最后,主题图具有知识性。主题图不只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它充分体现着数学这一学科的特点,有着很强的知识性。
知识性体现着学科的特点,社会性体现着学科的价值,而趣味性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把握好这三个特点,教学活动就可有分寸地、灵活机动地组织进行,而不会出现厚此薄彼,丧失数学学科的根本需求。
三、小学数学课堂使用主题图的现状
笔者在实际教学以及各种教学活动中发现,大多数老师已经能领会到主题图的重要价值,并且能很好的应用。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奥运开幕》(时分秒的认识)中,某教师把主题图巧妙的转化,和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联系,把几幅主题图串成一个美羊羊逛钟表店的小故事,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颇有新意。一些教师更是将主题图和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展示了数学是活的科学,是富有生命力的科学。
但是笔者也发现,更多的教师在上课中情境图只是起到导课的作用,也就是在课的开始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要求发现图中所蕴涵的新知识进入新课的学习,而对于本节课后续的学习似乎作用不大,仅仅在一开始出现几分钟。在各年级听课中发现,现在数学课有一种固定模式: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找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巩固练习。而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确实给教师带来了很多方便。于是上课时教师总习惯于把教科书在实物投影仪上一摆,然后就开始提问: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但是从学生的反馈中明显看出,学生只盯在图中的文字部分,学生的观察、发现,变成了寻找“题”中的“已知条件”,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变成了寻找“所求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无形中增加了困难,由过去传统教学的分析文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演变成分板图画中的数量关系,又一次形成了新课程下的程式化。久而久之,学生已经对这种单一的呈现方式变得麻木,对他们而言主题图不过是看图说话,也与作业本上的一道道数学题目没什么区别,原本活泼生动的场景也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很好的利用主题图值得我们深思。
总结
“主题图”是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的一大特色,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也给我国的数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如果不能有效地运用主题图,就会使学生无法自己发现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分析教材,领悟主题图的意图,挖掘主题图的教学资源,发挥主题图的功能,真正体现主题图的“内在魅力”。因此,面对不同的阶段的学生,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根据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学习特点,采取适合的主题图的呈现方法。低年级学生由老师带领下学习,在学习的同时带点童话,带点游戏;中年级学生和老师一起学习,在学习中开始思考,开始用逻辑思维考虑问题;高年级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体验探索学习,自己解决问题。根据各个时期学生心理、思维发展的不同,将主题图进行转化,使之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叶杰军.谈主题图的使用价值[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5(12):79-80
[2]钟茜.小学数学主题图使用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4)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应用
一、主题图的价值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北师大教材使用了大量的主题图。主题图是指借以一定的主题场景为背景来呈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画面,体现在新教材中就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受欢迎的卡通。通观小学数学教科书,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
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书本的第一页和第二页展示的是小动物们来学校的早晨,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数学,从来学校的早晨暗示了第一次迈进数学大门。在教材中,像这样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无处不在,它们图画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
因此,依据主题图,我认为:1.可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2.可创设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3.可提供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4.可安排学生实践操作的活动;5.可渗透学生的人文教育。
二、主题图的特点
我们知道,传统的数学教材在编写上比较注重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老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看了课本就一目了然。然而新的课标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大多以主题图的形式出现,教材中既无教学思路提示,又无数学结论,只有很少的问题。应该说这样编写给老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其目的就是要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探索性,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活动中求知,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那么,到底增加的主题图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主题图具有趣味性和故事性。主题图大多具有比较强的故事性,容易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使学生灵活迅速地掌握知识。其次,主题图具有社会性,许多主题图都与现代的社会现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着,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或实物。它充分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学生领会了这些主题图的内容,也就自然明白了数学的社会价值。最后,主题图具有知识性。主题图不只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它充分体现着数学这一学科的特点,有着很强的知识性。
知识性体现着学科的特点,社会性体现着学科的价值,而趣味性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把握好这三个特点,教学活动就可有分寸地、灵活机动地组织进行,而不会出现厚此薄彼,丧失数学学科的根本需求。
三、小学数学课堂使用主题图的现状
笔者在实际教学以及各种教学活动中发现,大多数老师已经能领会到主题图的重要价值,并且能很好的应用。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奥运开幕》(时分秒的认识)中,某教师把主题图巧妙的转化,和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联系,把几幅主题图串成一个美羊羊逛钟表店的小故事,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颇有新意。一些教师更是将主题图和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展示了数学是活的科学,是富有生命力的科学。
但是笔者也发现,更多的教师在上课中情境图只是起到导课的作用,也就是在课的开始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要求发现图中所蕴涵的新知识进入新课的学习,而对于本节课后续的学习似乎作用不大,仅仅在一开始出现几分钟。在各年级听课中发现,现在数学课有一种固定模式: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找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巩固练习。而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确实给教师带来了很多方便。于是上课时教师总习惯于把教科书在实物投影仪上一摆,然后就开始提问: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但是从学生的反馈中明显看出,学生只盯在图中的文字部分,学生的观察、发现,变成了寻找“题”中的“已知条件”,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变成了寻找“所求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无形中增加了困难,由过去传统教学的分析文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演变成分板图画中的数量关系,又一次形成了新课程下的程式化。久而久之,学生已经对这种单一的呈现方式变得麻木,对他们而言主题图不过是看图说话,也与作业本上的一道道数学题目没什么区别,原本活泼生动的场景也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很好的利用主题图值得我们深思。
总结
“主题图”是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的一大特色,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也给我国的数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如果不能有效地运用主题图,就会使学生无法自己发现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分析教材,领悟主题图的意图,挖掘主题图的教学资源,发挥主题图的功能,真正体现主题图的“内在魅力”。因此,面对不同的阶段的学生,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根据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学习特点,采取适合的主题图的呈现方法。低年级学生由老师带领下学习,在学习的同时带点童话,带点游戏;中年级学生和老师一起学习,在学习中开始思考,开始用逻辑思维考虑问题;高年级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体验探索学习,自己解决问题。根据各个时期学生心理、思维发展的不同,将主题图进行转化,使之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叶杰军.谈主题图的使用价值[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5(12):79-80
[2]钟茜.小学数学主题图使用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