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聚焦“道德实践”,构建有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作者】 齐伟杰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本文笔者通过论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想加强道德实践应用构建有效初中道德与湖南台课堂,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综合道德素养,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学生道德实践建设;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知行统一。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道德实践;问题发现;策略探析
  随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不断提高,新课标对于道德法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课程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理论道德与法治常识,更是要让他们通过该门课的实践活动加强道德建设,发现生活中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注重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渗透,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议题。笔者通过论述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加强道德实践的应用策略,希望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帮助。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实践能力弱
  初中生正是形成自己思想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课堂教育方法能够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自主的参加一些活动,适当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教育”向“生活德育”教育过渡,要想得到这样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接近生活的案例。但是我们发现,课堂上教师很少创设生活类道德情境,课堂的探究、体验、反思活动很少,在仅有的一些课堂道德情境活动中,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学生借助情境活动去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将情境活动当做了休闲娱乐过程,可想而知效果肯定很差。
  2、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行不能统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遵守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和意识,教学中的素材应该来自于实践中。我们同样发现该门课程课堂教学教师对于书本内容虽然讲解深刻,但是没有进行生活化的延伸教学,课堂创设的问题比较简单,引不起学生的思考,达不到教育人的目的。同时在课下学校很少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感受去理解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学校层面的教育比较欠缺。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道德实践的策略
  1、创新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综合道德素养
  教师要认真研读道德法治新课标内容,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发展阶段性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他们的综合道德素养。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由之前的教学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和策划者,将课堂充分交给学生,通过生活的自学、互学和展学过程让学生体验到道德的重要性,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通过点拨教育方式让他们理解比较困难的内容,提高他们的道德思维意识。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化的案例搬到课堂上,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意识,比如对于当前社会热门话题“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内容,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让学生扮演摔倒老人、扶老人者和旁观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道德观念做出实际行动,触发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的切身体验,在角色扮演中有的同学可能比较犹豫到底扶还是不扶,在最后的小组评价中,教师要根据我国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向学生说明不管老人因为何种原因摔倒,处于尊老爱幼的美德,我们都应该及时出手相助,体现自己的正义感。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们知行得到统一,达到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会提升很多。
  2、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学生道德实践建设
  丰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发挥出他们主观能动性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多思考、多体验道德文明情况,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在内化中践行。比如在教学《敬畏生命》这节内容中,教师在课前要制定好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结合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与意义,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坚守对待生命的道德底线,学会珍爱自我生命,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比如“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交警”“最美妈妈”……一系列“最美”的事件或人物,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重要性,自觉关爱身边的人,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有效的提问,比如“你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如果实际生活中遇到社会不良现象,需要你站出来时,你会怎么做?”,这样的提问,调动了课堂氛围,每个人积极思索,从自己的切身实际出发,说出不一样的答案,道德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加强。
  3、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知行统一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本中每个小的知识点对教材进行积极的生活延伸,让学生整堂课始终处在道德的洗礼和问题的探究中,在进行新课备课前,教师要将一些丰富的教学案例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心灵受到感悟,了解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周末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去当一名交通小协警,帮助警察维持交通秩序,学生通过接触交通认识到维持秩序的意义,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我国绚烂的多民族文化,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4、多元评价,重视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重视研究评价方式的改革可以指导教师打破单一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合作共享。德育实践活动的评价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拥有辨证的思维,不迷信不造谣,相信科学。随着网络的普及,这种网络暴力也正在向校园中发展。老师要让学生们更好的分辨是非善恶,遇到事情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分析问题,切实保护自己和身边的同学,同时也能带给社会更多的正能量。
  综上所述,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主要教育者重视度不高、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授课有关。下一步,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关注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生活案例,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到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让学生深入实践中,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道德,帮助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道德实践的应用探究[J].考试周刊,2020(4):145-145.
  [2]徐芳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整合案例教学的实践尝试[J].名师在线,2021(1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