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处理的几种关系
【作者】 莫 杰
【机构】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第四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当今的初中生在越来越“成熟”了。面对新现实,面对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想把道德与法治课上好,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责任,必须在教学中处理好教材观点与学生生活、道法教学与家庭教育、错误认识与课标要求、自我评价与多种评价的关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关系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变得越来越浮躁,什么事情都追求高效,有时真恨不得一步登天。当然,学生也不例外。当今的初中生越来越“成熟”了,也越来越现实。我们老师开始怀念当年中学时代过得单纯的日子,多希望今天的初中生也能像过去一样。这是绝不可能的。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经不是昨天的那个社会了。但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要想改变他们,必须思想教育先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而且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体、心理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时,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用好教材,上好每一课,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要想道法课教学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我们一定要在教学中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教材观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
道德与法治课本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起着积极引导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在课堂教学中,本人发现教材中的一些观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段距离,学生对教材感觉较陌生,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比较困难。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思想不再单纯,而是变得更加复杂。对物质的渴望使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变得可有可无,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放松了好多。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一种新的知识无用论,放弃学习。这样的思想自然对学生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他们觉得客观现实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产生矛盾,由此产生了迷茫心理。道德与法治课理论性较强,如果单靠老师在讲台上讲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更觉得课堂枯燥无味,而不想学习。因此,课堂上,老师的教学一定要联系学生生活,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道法教学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每位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文明、伦理道德、法制纪律、理想情操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与培养,这是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在实现整个中学教育目标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任务。然而,现在的学生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因为客观的原因,从整体上看是较差的,这就制约了家庭教育水准的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的“偏差”,必然影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效。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可是许多家长却教育子女“在外面要少管闲事”。学生在学校“学雷锋,做好事”,学生回到家里,却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和享受,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教育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这就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面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作为道法科教师应发挥学科教研组的作用,寻找教学对策,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三、错误认识与课标要求的关系
一直以来,人们总认为道德与法治属于文科,根本没有什么需要理解的知识点,有的只是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政策纲领。课堂上,学生根本没有必要认真地听讲,只需要考试之前临时抱抱佛脚,背背书就行了。这种思想在学生中并不是少数,反而占了很大一部分。其实,这是对道法科教学的一种误解。究其根源,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实行的是灌输式教学,不管学生对所教的知识点理不理解,只要他们能够背下来,考个好成绩即可。久而久之,不仅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印象,如果长期以往,老师想要改变也很难了。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改变学生和教师这种错误的认识,必须坚决地贯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切实改变教师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关注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用辩证眼光看事物。同时,也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政治、思想问题,让他们觉得道德与法治课并不是“假大空”的代名词,而是跟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也是很实用的学科。这样,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四、自我评价与多种评价的关系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都是以考试分数为主、平时各种行为表现为辅。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将教师视为客体,评价标准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这种评价机制实际上并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建立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老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的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只有彻底解除学生的束缚,学生才能解开困惑,轻装上阵,创造性地学习。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提高思想站位,正确理解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正确处理好以上四种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初中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关系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变得越来越浮躁,什么事情都追求高效,有时真恨不得一步登天。当然,学生也不例外。当今的初中生越来越“成熟”了,也越来越现实。我们老师开始怀念当年中学时代过得单纯的日子,多希望今天的初中生也能像过去一样。这是绝不可能的。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经不是昨天的那个社会了。但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要想改变他们,必须思想教育先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而且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体、心理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时,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用好教材,上好每一课,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要想道法课教学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我们一定要在教学中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教材观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
道德与法治课本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起着积极引导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在课堂教学中,本人发现教材中的一些观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段距离,学生对教材感觉较陌生,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比较困难。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思想不再单纯,而是变得更加复杂。对物质的渴望使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变得可有可无,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放松了好多。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一种新的知识无用论,放弃学习。这样的思想自然对学生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他们觉得客观现实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产生矛盾,由此产生了迷茫心理。道德与法治课理论性较强,如果单靠老师在讲台上讲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更觉得课堂枯燥无味,而不想学习。因此,课堂上,老师的教学一定要联系学生生活,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道法教学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每位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文明、伦理道德、法制纪律、理想情操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与培养,这是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在实现整个中学教育目标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任务。然而,现在的学生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因为客观的原因,从整体上看是较差的,这就制约了家庭教育水准的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的“偏差”,必然影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效。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可是许多家长却教育子女“在外面要少管闲事”。学生在学校“学雷锋,做好事”,学生回到家里,却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和享受,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教育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这就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面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作为道法科教师应发挥学科教研组的作用,寻找教学对策,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三、错误认识与课标要求的关系
一直以来,人们总认为道德与法治属于文科,根本没有什么需要理解的知识点,有的只是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政策纲领。课堂上,学生根本没有必要认真地听讲,只需要考试之前临时抱抱佛脚,背背书就行了。这种思想在学生中并不是少数,反而占了很大一部分。其实,这是对道法科教学的一种误解。究其根源,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实行的是灌输式教学,不管学生对所教的知识点理不理解,只要他们能够背下来,考个好成绩即可。久而久之,不仅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印象,如果长期以往,老师想要改变也很难了。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改变学生和教师这种错误的认识,必须坚决地贯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切实改变教师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关注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用辩证眼光看事物。同时,也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政治、思想问题,让他们觉得道德与法治课并不是“假大空”的代名词,而是跟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也是很实用的学科。这样,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四、自我评价与多种评价的关系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都是以考试分数为主、平时各种行为表现为辅。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将教师视为客体,评价标准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这种评价机制实际上并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建立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老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的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只有彻底解除学生的束缚,学生才能解开困惑,轻装上阵,创造性地学习。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提高思想站位,正确理解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正确处理好以上四种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初中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