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作者】 1.董 斌 2.管祥碧

【机构】 (1.湖北省丹江口市思源实验学校;2.湖北省丹江口市余家营小学)


【正文】摘 要: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庭期望值高,学生学习压力大,加之生理和心理发育都还不成熟,极易做出过激、极端行为,对家庭、社会产生不良后果。可以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下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采取有效的矫正策略,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培养中学生乐观开朗、积极进取、不怕挫折、善于合作等良好心理品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本文仅就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做一初探。
  一、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科学、系统、全面的认知。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专门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为目的的普通课程,它是着眼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从格的全面发展。一般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课,由专任教师执教。教师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调节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积极营造健康、浓郁的班级文化,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群体性。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是隐性的教育,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虽不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但只要学生关注它、思考它,那么它就对学生进行着教育。班主任可以在班级营造整洁、舒适的教室空间环境;营造民主、严明的法治环境;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人际环境;营造健康、美观的艺术环境。如在教室置放国旗;制定班训、班规、班约;悬挂好人好事登记簿和民主管理意见簿;设置个人学习目标展示栏;开辟学习生活专栏,在课桌上张贴“学习的榜样”表;充分利用教室里的黑板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还可以在教室贴上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和条幅,通过培养良好的班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起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三、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解决心理健康的个性与共性的问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许多心理问题是普遍性的,这样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一次一个主题,学生人人参与,大家集体讨论,往往事半功倍。班会课的形式可以在主题明确的前提下多样化,可以采取辩论、讲演、讨论或小活动的方式进行。针对不同时期学生心理变化的不同特点对班会课内容应作不同安排。可以以“我是中学生了”、“我爱我校”、“主动遵守纪律”、“我爱我班”“天生我才必有用”、“展开理想的翅膀”、“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构建和谐文明的班集体”等为主题开展活动。
  四、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实践。对中学生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知”是“行”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学生对自己的心理世界永远是模糊的,行为往往是盲目的,一遇到心理困扰便显得无所适从。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解答他们在思想和日常生活上的疑难问题,从而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目的。比如:了解了记忆的规律,学生就有可能上课更专心,更好记住应记的知识;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学生的思维就可能更开阔、更敏锐和更富有创造性;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性格的了解,从而矫正自己的不良性格,完善自己的性格;了解了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从而主动把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
  五、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热线信箱,使学生心理的心理偏差能及时得到矫正。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热线信箱,鼓励学生主动前来咨询,个别不善表达的可以鼓励学生记“心语日记”(周记)。“心语日记”有学生心理的渲泄和排解,有学生心理的认知和感悟,是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镜子”,也是显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窗口”,还是学生健康进步的阶梯。教师通过心理咨询或热线信箱浏览学生的“心语日记”,可以更有效地、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对学生实施心理辅导。帮他们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促进个性心理健康、和谐、平衡发展。
  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不留真空地带。在教学内容中寻找、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语文、历史、政治等文科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理科教师也可以讲一些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险、攀登科学高峰的故事,激励学生不怕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奋勇向前,造就学生坚强的意志。学科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陶冶积极的情操、塑造高尚的人格。还可以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新课程就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就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合群教育。
  七、与学生家长多沟通,实现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无缝对接。学校要尽量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讲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让家长明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心理联系卡”、家访、家长来校交流、电话联络等多种方式,对家长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指导。帮助家长在家庭中建立民主、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围,正确引导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挫折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与一致。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中学各学科的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班、团、队活动来进行。但是,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必须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一主渠道的主导作用,并辅以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治疗等手段,才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