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亲近文言 点亮童心
【作者】 陈莲英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城关第一小学)
——浅谈《伯牙绝弦》之教法
高山流水是闻名中外的一首赞美知音的曲子,无数次的我在乐曲的意境中驻足流连,每次总是像个孩子似的被高山流水的乐曲和伯牙子期的故事深深吸引。总是在回味着些许,总是在企盼着些许,没有波动,没有忧伤,好似浏览着一幅没有边界的旖旎画卷.如何让《伯牙绝弦》的文本的丰富内涵逐渐敞亮在学生的眼前?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呢?
一、音画导入,滋润课堂
教学导入是教师为学生进行新知识学习作铺垫与准备的.在这节课上,我把自己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上课时,首先播放了乐曲《高山流水》,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展示出一幅《伯牙鼓琴图》,并配以解说词。听到此处我就让学生闭眼想象《高山流水》的美丽,让学生选择一处美丽景象简单谈出来。在这古筝曲子悠扬的琴声中,孩子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鸟儿纷飞,涓涓溪流的画面,此时感受到了一种和谐的、淡淡的却有点奇特的味道,这也许是一种知音之间一种友情的味道吧!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就这样随着琴声一直飘到了孩子们的心里。为学习下文进行了渲染提供了一个捷径之路。
二、深入文境,引发共鸣
何为知音?伯牙与子期在宁静幽远的蓬莱岛不期相遇令人憧憬。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美丽相遇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神秘之美。流水那一段的声音清脆,像刚到春天泉水叮咚叮咚流淌的声音。伯牙与钟子期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见面的。
课堂上,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领会到作者的情感,并与文本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要求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让学生去轻读、去品读、去吟读、去朗读、去研读,不管伯牙心里想表达什么,最后以山野樵夫的聆听与欣赏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然后学生交流。 伯牙得遇子期,心中会有怎样的感慨呢?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和快乐,情感得到了释放,体验得到了创造性的表达,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三、体味语境,再现真谛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当初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踊跃回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兮若明月!”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走进文本,走近伯牙的内心,我精心设计,让学生来当伯牙,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孩子们写的好,体会的很深刻。在写话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知音情谊,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做铺垫。
四、静察心境,回味徜徉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传颂至今。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的心灵的温暖见证。我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在讲解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一句时,我设计了拓展想象的环节。让学生尽情享受联想的美妙。你是否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如果子期泉下有知该是怎么劝说伯牙?他们是如何相见的?伯牙怎么找到钟子期的?来到他的墓前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景?伯牙留下了什么?当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发出深深感叹时,引领学生去静察伯牙心境中,在补充和想象中明白了,钟子期死了,伯牙再也没有了知音,再也没有人能真正欣赏自己的音乐,理解自己的感受,所以他决定“绝弦”。他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和无尽的孤独……同时他的举动也是对知音的切切悼念。
给一首乐曲注入厚重的文化内涵,那乐曲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文化。我也不断的叩问自己;是什么使我和学生迷恋于高山流水的琴声中?高山流水的魅力究竟何在?是那奇妙凄美的故事,斑驳而又昙花一现的留在历史的角落,还是峨峨泰山悠悠亦在、洋洋江河咚咚作响数百年的水流声?是岁月经过留下的缕缕沉淀,还是斗转星移后对伯牙子期互惜知音的信仰?是时代变迁却因诸多如此厚重的文化展现于面前,成为人们对文本故事的流连呢?是的,高山流水的思想智慧和人文的精神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当我们聆听和目睹高山流水神韵时,我及我的灵魂就仿佛走进了历史,仿佛在静静触摸历史的脉动,亲切的同伯牙徜徉谈话,感受知音文化的芳香与绚丽。
五、拓展想象,再度升华
同学们,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像高山和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他们相约来年再相见,一年以后伯牙乘着一叶扁舟来到去年相见的地方的时候,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他把对子期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琴声.而留下的是无边无际的痛苦、孤独、寂寞和心灰意冷。
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琴声中的志向。伯牙在破弦绝琴的时候,断绝了什么?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更断绝了弹琴的希望,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更断了他再找知音的念头……伯牙在断琴弦之时,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警世通言》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
(配乐,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把读背吟用、有机融合在一起,为理解知音的意思补了精彩一笔。
今天,与学生随着伯牙的情绪时起时伏,努力实现文本共鸣。使得人文情怀及传统文化得到滋润,人生幸遇知音的境界得以提升,在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中渐入理解和温暖的境界。
是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是两片汇聚天边的流云,共穿一件彩衣。知音是两朵并蒂莲花一样的相依透明。知音是月夜下与你纵马驰骋的人,知音是你孤独时来你窗前吟唱旖旎的人。知音是你遭遇误解是射向谗言的锋利的剑,知音是一枚切开的石榴,你流泪时她也心酸的默契。不仅如此,在课上,我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已经融入于文本中,竟能说出“知我者,子期也!懂我心者,子期也!”?的感慨心语!是的,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恬静和柔情。亲近文言,点亮一颗颗童心,并给我们以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感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