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聚焦读思达 构建天籁课堂

【作者】 郑海云

【机构】 (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小学)


【正文】摘 要:“读思达”是学生素养形成的主路径,是学生学习的主活动、主能力,是学业成绩的主力量,是学习存在的主问题。“读思达”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语文老师聚力打造课堂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把孩子放在课堂改革的中央,关注儿童的学习需求与兴奋点,聚焦儿童的生长点,形成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碰撞智慧火花的最佳融合状态,释放学生的生长活力。
  关键词:立德树人;读书为要;语用为本;遵循超越;整体推进
  余文森教授提出“读思达”才是学生学习的王道、大道、正道,“读思达”是学生素养形成的主路径,是学生学习的主活动、主能力,是学业成绩的主力量,是学习存在的主问题。“读思达”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语文老师聚力打造课堂的聚焦点和着力点。课堂革命不是搞运动,而是强调改革进入到课堂的层面,让课堂真实发生改变。当“三声”遇上了“读思达”,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语文老师的课堂如火如荼地进行。
  一、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读思达”教学法把握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宗旨,把孩子放在课堂改革的中央,关注儿童的学习需求与兴奋点,聚焦儿童的生长点,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议题。“读思达”教学法实质和核心是把学习权还给学生,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解放、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过程。
  二、读书为要,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包含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其六元素之间存在着层进关系。提升学生阅读的探究力,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老师在课堂上要进行精准施力,追问导思,形成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碰撞智慧火花的阅读状态,释放课堂活力。
  1.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将文章还原成画面、场景,能使阅读感受更加立体生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直”一“圆”,展现出大漠黄昏的雄浑壮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一“飞”一“斜”,描绘出春城灵动的明艳美景。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课堂上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巧设情境,引领学生提取关键词深度阅读;拓宽阅读视域,引领学生将古诗的意境转换为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促进学生快速思维的能力的发展。
  2.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好的故事》是一篇难读的散文,或许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够从字面上窥探鲁迅恍惚中看到的美丽画面,但对画面背后的深层含义则难以理解。由此,“点到即止”的阅读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在关键的节点处提问,让学生成为积极的阅读者,看到文字背后的“鲁迅先生”,发现作者的绝妙艺术构思,感受作者跨越时空的思想,从中受到人生的启迪,实现了精神与语言的融合共长。
  3. 盘活资源,指向生活
  语文教学的最美风景,应该是看见学生成长的“新高度”,听到学生成长的“拔节声”。让学生立足文本,深入探究思考,教师应该拓宽课堂广度,让学生展开层层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抵达精神的深度空间,产生共鸣。如在结束《好的故事》一课教学之际,老师饶有趣味地问学生:“‘好的故事’好不好?你喜不喜欢?”通过讨论,学生认为鲁迅的散文真心不太好读,但是文字里折射出的思想,不是那些易读易懂的“快餐书”可以比拟的。教师的提问,不仅促使学生持续深入思考,还引导着学生从课堂到生活的智慧转身,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滋养和情感的共鸣,既遇见鲁迅,又看见自己。
  从一个意象,联想到不同人笔下不同的情感,读着读着,文化意象就读厚了,读深了。
  三、语用为本,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有人说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决定巅峰。语文学科的学习,是一切学习、发展的基点,是“情智双修”的条件。
  (一)强化方法,用方法策略有效解决问题
  拥有无限精彩可能的天籁课堂应该不是内容的堆积、问题的罗列、形式的呈现、概念的演绎和结论的传递,甚至是由一个个题目和一个个答案组成的一堂课。而是学习必须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必须按照学生的方式进行。以发展学习力为出发点,以落实语文要素为目标,站在学生的生命立场,构建学习中心课堂,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二)作业精进,让三声入心击破学习痛点
  让三声入心击破学习痛点,为学生开启一堵碎片式写作的困惑之门,带领学生迈向关注生命的素养时代势在必行。
  1.心香一瓣,花开三声
  天籁课堂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对文本进行二度“开发”,促使学生顺应语境进行故事创编。如教学《青蛙写诗》一课,让孩子以“心连心”的方式围坐在一起,为同学朗读自己写给动物朋友的诗。让孩子在“咏其声”中进行言语建构,实现表达能力提升。
  2.心湖漾漾,心有所依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低年级的课堂,突出语文要素重点,颠覆传统,彻底告别面面俱到的传统方式,通过画一画,写一写来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鼓励孩子用画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七彩梦想。如教完课文《四个太阳》,孩子自由选择画笔的颜色,画自己心中的太阳并把它写下来。探寻画面背后的故事,发现其中夹着孩子色彩斑斓的情绪,有埋怨亦有感动,有欢喜亦有仰慕,拓展了单元语文要素的人文主题。
  (三)遵循超越,让解读基于教材有所超越
  1. 心花绽放,遇见灿烂
  多形式,宽领域鼓励孩子传递时代热度,关注现代生活元素和社会热点问题,决定了学生个体语言生命力的生长空间,有助于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依托口语交际课,创造辩论机会,以思维碰撞的火花作线,帮助学生厘清写作思路,为学生谋篇布局提供参考。如写作指导课《帮还是不帮?》,就一个核心问题“中国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能力非常突出,目前国内基本已经恢复稳定,并开启了商业活动。中国精神震撼世界,请问对那些曾经伤害祖国声誉的国家,我们该不该对他们抛出橄榄枝,帮助他们抗击病魔?辩论会上,孩子们热情高涨,畅所欲言。老师适时点拨,拨正有违价值观的论点,孩子们在赴一场精彩无比的辩论活动的同时,拓展思维广度。
  2. 诊学反馈,导而无声
  校园活动精彩纷呈,写作借力校园生活导而无痕,为学生开辟安全表达的心境;关注孩子表达欲望,让他们在积极的心理预设下活跃思维,带领孩子的生命在课堂上绽放。如六年级作文《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课堂上老师给学生出示几篇病文,聚焦学生研读、诊文、反馈、开诊单的过程,打造灵动多彩的天籁课堂。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视角出发,在诊学反馈别人写作内容的同时,建构起自己的文本意义,从而使得语言思维变得更具厚度、力度和深度,让孩子懂得写作天地繁花锦簇,硕果累累都需要过程。写作指导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阅读等身、文坛首秀、阅读打榜、诗词达人、阅读故事汇报分享、红色经典诵读会等活动点燃学习的最佳熔点,记录学生成长足迹,助力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深度阅读,引领学生的“读.思.达”向多处拓展。让学生爱阅读、会思考、善表达,让“读.思.达”成为儿童最美的生命姿态,这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程丽珊.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语文读思达策略探究[J].天津教育,2021(11):23-25.
  [2]张雪芳.例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读思达”教学策略三部曲[J].家长,2021(1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