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张 函

【机构】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高中学生有比较高的思维认知基础,教师有意识渗透逻辑思维内容,利用观察、推理、归结、研讨等手段展开地理学习,对感性认知进行理性处理,自然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逻辑思维包含丰富内涵,教师要做好深入探究,以提升塑造水平。
  关键词:高中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所谓逻辑思维,是指人的理性认识,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手段展开的思维行动。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围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展开教学设计,要科学应用地图、观察、调查、研讨等手段,以培养学生空间对接、因果推演、分析归结等能力,形成完善的地理逻辑思维认知基础。逻辑思维也叫理论思维,带有抽象性,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实践性、开放性、探索性、互动性等学习活动,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快速形成。
  一、应用地图,培养学生空间对接意识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辅助材料,教师要对地图资源做优化整合,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在空间对接中完成认知构建,形成逻辑思维认知。地图带有直观性,学生乐于接受,教师在具体引导时,需要针对学生观察短板进行设计,唯有做到图文结合,才能形成空间概念,对地理知识和信息做串联和梳理。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师在导学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仔细观察这些图片,了解太阳系的星球分布情况,结合太阳外部结构图的观察,说明太阳黑子的活动,以及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学生进入图片观察讨论环节,教师深入到课堂,与学生展开深入讨论,对太阳辐射、太阳黑子等地理要素做探究,了解太阳对地球的直接影响。太阳辐射能量巨大,对地球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都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大气运动、水循环等,其主要动力来源于太阳。教师从人类生产、生活的能源获取角度做引导,让学生逐渐建立时空对接意识,对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做清晰梳理。
  教师设计多媒体展示活动,求目的是比较明确的,就是要让学生做直观地观察,结合文本阅读进行对接思考,在知识梳理过程中建立地理逻辑思维认知。学生有一定生活常识,对太阳地球等地理物象有更多感知体验,教师适时做出引导,让学生主动展开逻辑构建,通过太阳对地球影响话题展开逻辑推理,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到地理学习核心。
  二、组织研讨,培养学生因果推演能力
  地理现象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需要借助更多辅助手段,让学生自然进入到深度学习环节,在合作性研学过程中建立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学科包含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内容,其逻辑关系更为丰富而复杂,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研学活动时,要设计一些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展开话题辩论,利用更多学习任务进行对应驱动,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
  教师适时推出一些研讨任务,能够激发学生学科思维,在主动探索中建立逻辑认知能力。如教学《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教师设计的研讨话题是: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南极看是顺时针方向,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周期、角速度都固定,地球公转也是自西向东,周期、角速度也是固定的,你能够从中推演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吗?学生进入问题思考环节,结合教材阅读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利用多媒体做动画展示,为学生因果推理提供更多启示。在互动交流环节,教师积极参与对话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帮助。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话题讨论,成功激发学生地理思维。在研讨过程中,教师利用媒体动画手段做引导,对其因果关系做梳理和推演,自然形成学科认知能力。学生借助生活认知,以及文本阅读,对核心话题做深入思考,促进其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
  三、创新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归结能力
  延伸训练长度,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生活观察、社会调查、网络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学习机会,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归结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建立。地理学科有更多共性特点,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信息搜集、生活观察、社会调查、网络学习,利用现象归结出本质,能够顺利形成逻辑思维认知。
  在教学《河流地貌的发育》时,教师为学生准备的训练任务是:河水侵蚀地貌有三种类型,选择典型案例做具体分析,可以借助网络搜集相关信息,写出分析结论,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开始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对河流侵蚀类型做具体归结,结合现实案例进行信息搜集和归结,自然形成学习成果。学生课外阅读教辅材料,借助网络搜集相关信息,为训练任务提供更多信息支持。为激发学生学习思维,教师鼓励学生将搜集到的典型图片、文本等信息传输到交互平台,展开网络互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行动,训练进入多重互动环节,教师及时干预,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归结,促进其学科思维的形成。
  教师推出多项训练任务,组织学生做信息搜集和网络互动交流,为地理逻辑思维成长创造良好机会。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围绕学生进行训练组织,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讨论,借助辅助手段进行研讨学习,其学习效果更为显著。地理训练需要体现鲜明的学科特征,教师针对性设计,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研究的机会。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成为重要教学目标追求。教师要做好教学调查,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做出组织和设计,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地图、展开集体推理讨论、进行生活观察和调查,以提升其逻辑思维的顺利成长。高中学生思维认知基础较高,教师需要做好学情调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周琴.培养地理思维方式,突破高中地理综合题[J].高考,2020(02):36-38.
  [2]吕碧霞.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思维培养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0(06):61-63.
  [3]张忠平.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顺利开展高中地理教学[J].名师在线,2021(05):16-18.